|
01. 倉央嘉措說,世間事,除了生死,哪一樁不是閑事。 覺得這六世達賴喇嘛實在苛刻,浮生近百,此間精彩,怎么就被他用一句詩給全盤抹去了呢。 我知生而為人,一代代前仆后繼,像不斷循環(huán)運作的程序:出生、學走路、說話、上幼兒園、讀小學、中學、大學、研究生、甚至讀博,熱戀、分手、再相親、結(jié)婚、生子、中年危機、嫁女/收兒媳、帶孫子/外孫、生病、住院、下葬。 02. 似乎千篇一律、平淡無奇呵,但試問:這其中,哪一樁又是閑事? 都不是。 生是偶然,死是必然,生死之間,又穿插了多少偶然與必然。掐頭去尾過后,剩下的過程,并不是閑事。 03. 2017年末,看紀錄片《人間世》第一集“救命”,看到一半就看不下去,心臟終究太軟太脆,無法直面血淋淋的手術臺和冷冰冰的生與死。 2018伊始,新的生命年輪又畫出嶄新的一輪,還是點開未完待續(xù)的劇集。這一次,我沒有按暫停,也沒有流淚,只輕輕地嘆息。 我想,2018年了,要成熟些了,穩(wěn)重些了,許多東西,也要學著去舉重若輕了。 比如逃不掉的生死,逃不了的告別,逃不了的得與失。 直面它們,然后更加積極地生活。 此之謂羅曼羅蘭的英雄主義: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看,依然熱愛生活。 而生與死,本來就是生活的全部真相。沒有人逃得掉。 04. 去年看記錄片時一直唉聲嘆氣,說太殘忍太凜冽又太煽情,實在看不下去。它不是讓觀眾困在普天同慶的萬物晴好里長夢不醒,而是固執(zhí)地伸出手去撕開生活的內(nèi)核,血濺出來,淚涌出來,然后告訴我們:盡管如此,你還是要試著去相信和熱愛點什么。 Z曾嗔我,何苦折磨自己,我答,感知生活。她恨鐵不成鋼地訓我:感知生活未必要通過這種方式吧。 也許吧??上疑畹陌霃教。床磺逋饷娴氖澜?,但許多東西,生而為人,無法回避。 日子漸趨平穩(wěn),我怕自己,滿目只見學校紅墻綠瓦下的藍天、綠草,只操心今天的考試明天的論文,有氣無力地高唱樂觀主義旋律,卻忘記了,象牙塔之外的真實生活。 05. 我當然知道,媒體作品必定經(jīng)過后期特殊處理剪輯,不可能保證百分之百的客觀,為了迎合看點,紀錄片肯定具有不同程度的導向性,但就像教授今日上課說的:人本來就帶有主體性,從來就是主觀的。 而我也不知道,當剝離了所有情緒過后,剩下的所謂真實,還有什么意義。 所以敬畏一切帶著溫度和脈搏的畫面:不管是揚著笑的臉,還是流著淚的眼。 這讓我覺得,自己和周圍的每一個人,都在很真切地活著,而且很用力地活著。 這世間,沒有誰比誰活得更容易,難能可貴的是,縱使諸多困難,我們還是一代代繁衍生息,生生不息。 06. 是的,如今再看這些悲傷的真相,比如人必須生老病死,必須要和什么人告別,必須忍受疼痛和折磨,不再像以往一樣只知巴巴地掉眼淚,而是學著,更加積極地道一聲:熱愛生命。 都不是閑事。 最近想明白許多東西,于生命、于生活、于未來。 想起Vee那日說,當你去了很多的地方,就會看到很多種可能,也就會明白,原來世上還有人這樣生活,還有人有這樣的喜怒哀樂,然后你就會變得更加寬容。 ——這便是我期待的2018,更加勇敢地邁向更大的天地,去看看這個世界,去看看不一樣的生活,邂逅不一樣的生命,沉淀得更加寬容和從容。 07. 越來越發(fā)現(xiàn),某種程度上而言,成長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感動人心的人與事越來越多,但打動人心的,卻日漸少了。 而感動和打動,終究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就像那日有人問我,夢和夢想有什么區(qū)別。我想也沒想答,區(qū)別太多,第一便是,夢不可控,夢想可控。 盡管常常會為人繽紛多彩的夢境感動,但真正打動我的,卻是那些天馬行空依然堅持不懈的夢想。 08. 2018,要去尋找那些打動我的人與事,熱愛它們,珍惜它們,相聚時珍惜,分別不癡纏,同時也銘記生活中每一分每一秒的感動。 生死不等閑;余下的,也不是閑事。 熱愛生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