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打開鳳凰新聞,查看更多高清圖片
文 | 佳睿 眼下,美國暑假就要到了,學生們能夠松口氣了。 卡在在返校 & 不返校的矛盾之中,“安全為重”和“學業(yè)為大”的平衡中,同學們又度過了一個不平凡的學期。 但是,有人倒在了這個萬物復蘇的世界里,再享受不了夏天了…… 4月28日周三,普林斯頓大學在網站上發(fā)布通告,在該校就讀的張凱文(Kevin Chang)不幸離世,年僅19歲。 去世時,他正在密歇根的家中遠程上課。
圖源:普林斯頓大學Instagram 凱文是普林斯頓大學的本科生,專業(yè)是化學和生物工程,同時準備考取環(huán)境研究方面的證書; 而他的父親 David Jo Kung Chang ,是普林斯頓的89屆的畢業(yè)生。 這是一個高知家庭,兒子從小接受精英教育,從小學四年級開始,凱文進入著名私校——密歇根州比佛利山莊的“鄉(xiāng)村日間學?!本妥x,學費每年3萬+美金。 凱文以優(yōu)異成績從高中畢業(yè);暑假期間,他在密歇根大學對水生真菌物種進行研究,并在底特律的“社區(qū)花園”項目中幫忙。 凱文興趣愛好廣泛,心系自然環(huán)境; 他曾與一位華裔藝術家Anthony Lee共同創(chuàng)作了一本名為“拯救蜜蜂”的書,并把賣書掙的800多美金捐贈給了自然保護協會。
在普林斯頓,他不僅成績斐然,還是出色的田徑運動員,大學游泳隊隊長,入圍了國家杰出獎項(National Merit)的決賽。 普林斯頓本科生院長和學院工作人員均在郵件中表達了遺憾之情,在zoom上為凱文舉辦了哀悼會。 凱文死亡原因未說明,但父親和學校都在社交賬號上表明,是心理問題導致的。 父親說,“凱文是一個完美的兒子”,他的離去,主要是因為“抑郁”。 從他文中可以看出,4月30日便是凱文的20歲生日。
學校說,悼念者可以把用于購買鮮花的錢,直接用于幫助學生們進行心理健康建設。
圖源:普林斯頓大學Instagram 這樣一位才華橫溢的陽光少年,本有大好前程,卻急匆匆地離開了人世; 燦爛的笑容,永遠定格在了照片中。 普林斯頓的東亞研究教授安娜·希爾茲(Anna M. Shields)曾經教過凱文; 對于他的離世,她難以釋懷,從個人角度進行了反思。
教授安娜·希爾茲(Anna M. Shields) 她有三個年輕的兒子,有兩個在上大學;她充分體會到囚禁在家上網課的大學生有多辛苦,沒有社交,沒有活動。 她表示,“學生們在經歷一場磨難。” 有人在悼念會上說,由于隔離在家,學校社區(qū)的人與人之間沒有相遇的機會,成為了陌生人。 “我不認識凱文,” 本科部主席說,“但我們社區(qū)已經出現了很多成員和親屬死亡的事件,他們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希望每個人都能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p>
說起孩子的“心理問題”,不少人會先想熬抑郁癥,家庭矛盾,雞娃后遺癥,等等。 其實現在,比普通“抑郁”更緊迫的“新型抑郁”,正在困擾優(yōu)等生。 不可否認,陰云不散的新冠疫情,注射到本身就緊張無比的教育環(huán)境中,迸發(fā)出了嚴重的“并發(fā)癥”。 學生們就像被咒語困住了一樣,困在罩子后面,出不來。 之前有位中國留學生,每日在無錫家上網課,日夜顛倒,結果猝死。
他想必已經體會到身體不適,但他敢停止追求夢想嗎?敢歇一口氣嗎? 不敢。 美國高校,已經無數次提起“心理問題”,每次一出問題,就拼命安排輔導專員,開通輔導熱線; 但我們必須重視這一點:心理失常,情緒失常帶給身體的巨大傷害,不是一通電話、兩次會談就能解決的;日積月累,會形成不可彌補的后果。 所以,解決心理問題,不在搞“突擊戰(zhàn)”上,而在平時一朝一夕的調整。
還有一個可怕的點是,越優(yōu)秀的孩子,對變化的掌控能力可能越弱; 越習慣了積極往前沖,越沒有辦法在家中坐定,接受生活“降維”的事實。 面對特殊情況,他們發(fā)現,個人能力固然高,還是會遇到“搞不定”的事情,于是就容易崩潰。 這就好比,經常得第一名的學生,不小心考了第二,就咽不下這口氣,不想活了一樣。 很多人并沒有主動去結束生命,但蝸居在家的挫敗感,沮喪感,無助感,也像無數只螞蟻,在蠶食他們的生命。
每天東奔西跑,理想遠大的凱文,其能力當然不會因疫情影響而下降,他仍然是個優(yōu)等生; 他失去的是與自己和解的能力。 困住他們的,是“不顧一切的優(yōu)秀”; 能治療他們的,貌似也只有保持這種“不顧一切的優(yōu)秀”。
還記得今年3月份,自殺去世的留學生——張一得嗎?
他由單身爸爸撫養(yǎng)長大,父親為了他,辭去高薪工作,賣掉房子,搬到農村生活,成為一名全職爸爸,就是為了能夠時刻給予孩子陪伴,讓孩子接受最全面的教育。 父親為一得打造的全套“個性化童年”看哭了多少人,讓他在父母圈名聲大噪: 自己種地養(yǎng)雞,變著花樣給兒子做飯,每頓不重樣;孩子看書入迷,他就陪著孩子通宵看書。 全手工給兒子打造“兒童樂園”;
給兒子拍20多萬張照片留念,拍壞了幾臺相機;
一得3歲時候,父親就和他進行沉浸式英語對話,他小小年紀就學完了小學課本,四年級就開始學初中知識了。 為了交上私立學校的高昂學費,他賣農產品,撿破爛,跟父老鄉(xiāng)親們籌款。 學習之外,生活上父親也是咬緊牙關,強調讓他早早獨立。 一得四五歲的時候,每次生病,父親都把他獨自放在醫(yī)院門口,讓他進去自己看??; 九歲的時候,父親邀請50多位父母到自己的農莊參觀,一得負責做飯……
一得他爹的教育,看似隱居山中,另辟蹊徑,實則還是“雞娃”的老樣子: 你擁有自由選擇的權利,但你能選擇的道路其實也已經被選擇好了。 那就是:你一定要比別人更優(yōu)秀,更特別,為此不顧一切。 今年春季,一得剛剛返回有“美國南部哈佛”之稱的美國埃默里大學,便自殺身亡。
具體原因未指出,但他留學的申請文書,日記,包括生前的最后一條朋友圈——通通指向一個方向:他在抑郁和消沉中掙扎了很長一段時間。 父親對他的教育方式,令他至今覺得困惑。 他曾寫道:“我討厭鄉(xiāng)下的生活方式……而我又總和富人家的孩子在一起上學……父親賣了房子送我上學……” 這位父親精心打造出來的獨立的“男子漢”,脆弱的肩膀再也承受不住了。
對一得父親并無責備之意,他很可能就沒意識到,“偏科”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產生了多大的影響。 希望父母以此為鑒,關注孩子的真實想法,而不是將整個世界帶到孩子眼前,不停地讓孩子做事情,認為孩子是滿足的。 畢竟,除了世間萬物以外,生命本身的存在就是一種奇跡,需要被尊重,需要自我發(fā)掘。 近期發(fā)生了好幾起美國高校優(yōu)等生的死亡事件; 耶魯24歲的中國博士廖漠?。∕ochen Liao)遺憾去世,生前出類拔萃,本碩都以績點近乎滿分畢業(yè),還獲得不少杰出獎項。
意大利的一名中國留學生,疫情無法出門,也無法回國,輾轉反側,在家中絕望燒炭自殺,留下一封遺囑。
2月份,一名在日本的留學生“白蟻一行”將生命形容為“無聊的游戲”,選擇了自殺。
在國外學習的留學生們,承受學習壓力,生活的孤獨以及歧視暴擊,心里還要時刻牽掛著國內老去的父母; 就連生病也不會告訴家里,已經練就一副“鐵石心腸”。 在這種基調下,絕望比希望來得更快。 遇到了問題,他們想的是“悄悄解決”,不想給別人找麻煩。
文末想說,所有的孩子首先是值得被愛的,沒人能過超凡脫俗的日子,騰云駕霧,都是跌跌撞撞往前走,一邊管理好基本的生活,一邊才能追求更高的層次。 如果被灌輸了太多“完美”,“拼搏”,“出類拔萃”的概念,那么絆住他們的,不是“精英”的高門檻,而是更嚴重,其實也更為幼稚的問題。 也是一直被忽略的問題。
什么時候讓我們“優(yōu)秀的孩子”學會與自己和解,心態(tài)平和地度過人生中必有的困難日子,告訴他們: 優(yōu)秀沒有錯,進步很重要。但你要允許自己停下來,歇一歇,改變一下。 在不同的人生境遇下,轉變思路,重新洗牌,也許能活得更好。 那個時候,他們才真正獨立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