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幾天,一則母親收廢紙兒子玩游戲成貴族的新聞引發(fā)了廣大家長的討論。
以收廢紙板為生的勾女士,買保險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卡里的錢都被沉迷游戲的孩子充值花光了。 無獨有偶,濟寧一個男孩,為了破解游戲的防沉迷系統(tǒng),被騙5000元。
不得不說,近幾年來,越多越多的孩子深陷手游、網游之中不能自拔。青春的大好時光被揮霍的同時,還損失了不少的錢財。 孩子為什么玩起游戲來,就失去理智陷入瘋狂呢?怎么就不能把這個勁頭用在學習上呢? 學習=失敗、痛苦 學習行為簡單的說就是一種條件反射。它對生物生存具有很強的積極意義,“一次學習,終生受益”就是它的最大源動力。 絕大部分哺乳動物都有“學習快樂”這個機制,比如貓玩線團,追激光筆,就是反復的學習訓練捕捉活動物體,這就讓它玩的很開心。 從生物的角度來看,學習明明是一件令人愉悅的事情。可為什么很多孩子就不好好上學呢?
實際上,學習和上學是兩碼事。教育系統(tǒng)中的機械重復和攀比機制,很難讓孩子擁有“學習快樂”這個機制。 機械重復 重復刺激是大腦形成長期記憶不可或缺的手段。但是,如果一直重復一件已經做過成百上千次的事情,大腦就會消極怠工。 孩子注意力會沒法集中,會開始犯錯、走神。最后會很容易疲倦,甚至感到無聊、痛苦、折磨。大腦渴望的是新刺激,而不是重復刺激,相同刺激效果會不斷衰減。 攀比機制 考試、分數(shù)、排名,學習逃不過的三個夢魘。考試制度是一個有利于批量化生產的高效制度,卻是一個對個人毫無彈性的僵化制度。 考八九十分算不算學得好?正常來說,當然算學得好??墒牵覀冇信琶?,一百分更好,一百分以上,好上加好。 只要還存在可以比較的對象,你就會有無窮的比較級。現(xiàn)實中的比較還沒完,想象中的“別人家的孩子”又在向你招手。
所以,對于孩子而言,學習就等同于“無窮無盡的重復刺激、無窮無盡的比較、無窮無盡的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無窮無盡的挫敗感”。 盡管有的孩子能在多次挫敗中脫穎而出,但不是每個人都喜歡被虐的感覺。在人生的初始階段就體驗如此系統(tǒng)化的挫敗感,就很難再對學科教育這件事兒感興趣,厭學就成為了大部分人的自然選擇。 娛樂=快樂、滿足 大部分的娛樂行為,甚至包括大部分體育比賽。本質上都是學習,或者訓練(重復學習)。 所以,學習這塊陣地,教育不去占領,玩樂就會占領。 就拿刷抖音來說,每一次點擊下拉,就是一個完全無法預料的全新的刺激。 也許這個視頻有意思,這個視頻沒意思,這個視頻有點搞笑,這個視頻有點神經病。 但是每一次,你都控制不住的點擊下一次。這就是充分利用我們大腦學習獎勵機制的大贏家。 所以,沉迷玩樂的孩子還真不是“不求上進”,他們的大腦對新刺激有非常強的渴望,能夠一直維持這種高強度的學習能力。 愛玩的孩子,往往學習能力更強。 前幾天中午去表哥家玩,與他家孩子打了個招呼后,直到晚上離開表哥家也沒見他孩子再出來過。 一個小學生窩在家里玩了整整一個下午王者榮耀,期間三殺四殺游戲聲不絕于耳。 送我出門的時候,表哥語重心長的對我說:這孩子學習不行,就知道玩。 我卻不以為然,反駁了表哥的觀點: 一個剛上小學的孩子,能夠專注的玩游戲一下午不停,承受游戲輸了帶來的負面反饋,還要不斷提升自己所選角色的技術水平。這是孩子的專注力和學習能力很強的體現(xiàn)。 其實,每一個智力正常的人類,都有超強的學習能力,只不過發(fā)揮的方向未必是傳統(tǒng)學科的學習而已。有的人抱著書能讀一整天,就注定有的人能抱著手機玩一天。 人類對某種事物上癮的本質,是人類旺盛的求知欲。 畫餅解不了近渴 朋友洋洋最近十分頭疼,和我吐槽老板又給她畫餅了。 她的老板每逢節(jié)日假期,總是布置超多的任務。洋洋稍有怨言,他的老板總是用一副語重心長的樣子對她說: 年輕人,應該以工作為重,不要總想著放假了出去玩。多提升自己的職業(yè)水平,對將來有好處。 清明如此,五一亦是如此。雖然洋洋認下了這個理,可是心情卻極度郁悶,一門心思想著下了班去哪兒玩。 她問我,她是不是墮落了,就想著玩?可是感覺自己也沒做錯什么?。?/p>
其實,家長和孩子說學習是為了將來好,無異于職場畫餅。 孩子并沒有體驗過完整的一生,家長和孩子說學習是為了將來如何如何,孩子并不能感同身受。 孩子并不知道學習能力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兒,但是他知道抓起手機就會快樂,玩會游戲就會舒服。 孩子并不知道時間一去不復返,好不容易放了假為什么要學習呢?這時候家長再強行壓制,反而會激發(fā)孩子的逆反心理,離學習反而越來越遠。 延遲滿足過于遙遠,只能讓即時滿足趁虛而入。大餅式教育的遠水,解不了孩子學習的近渴。 雖然遠水解不了近渴,但是只要做到以下這三點,孩子就不會再沉迷玩樂: 父母的陪伴 試想一下,當你約心儀的異性出來玩,是否會在吃飯的時候玩手游?和許久不見的姐妹一同逛街,會不會抖音一直刷個不停? 肯定不會吧,那么到底是什么時候讓我們沉浸在手機電腦上呢?是感到無聊、寂寞沒人陪伴的時刻。 對于孩子而言:
其實,成長這條漫長之路,有父母一直相伴,孩子就不會有孤獨感。 與孩子一起出行踏青,欣賞好風景 最真實的風景怎能不勝過游戲的最高特效? 與孩子一起做午餐,逛游樂園 最真實的生活怎會讓孩子羨慕抖音里的小哥哥? 龍應臺曾說 :父母是有有效期限的,錯過了有效期,再怎么努力也難有效。對于這一輩子只有一次的經歷,父母應該珍惜。 孩子是上天給的一份禮物,我們應該在有效期內全情投入,耐心陪伴著他們長大。
避免孩子過早接觸手機 孩子沉迷于手機,其實不是手機上癮,而是手機作為載體,超越了之前的電腦,電視機,武俠小說等“前輩”所帶來的快樂。 孩子過早的接觸到手機,只會導致孩子的快樂閾值會越來越高,孩子的欲望難以滿足,對其他事物的興趣也提不起來。 畢竟,哪有比手機更好玩更有意思的事兒呢?久而久之孩子性格變得孤僻、社交困難,不利于身心發(fā)展。 所以,推遲孩子使用手機的時間至關重要。 利用孩子求知欲勇敢的嘗試 充分利用孩子的求知欲,去幫助孩子發(fā)現(xiàn)未知的世界。 多帶孩子體驗閱讀、下棋、網球等傳統(tǒng)有利于身心健康的運動,最終讓孩子尋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并為之堅持。 當其他正能量的愛好先入為主,手機就不是那么的萬能且重要了。 畢竟,從外界消滅手機的存在只是一時之計,只有孩子從心底里意識到手機不是最有趣、最有意義的事情,才會讓孩子真的愿意放下手機,把學習能力用在正確的方向上。 |
|
|
來自: 聯(lián)合參謀學院 > 《學生時代&求學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