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本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九部之一,《極速車王》雖然未能拿到最佳影片等大獎,但還是拿下了最佳剪輯和最佳音效剪輯兩個技術獎項。《極速車王》的確是一部難得一見的賽車題材佳片。豆瓣有8.5的高分。它的英文原名是《Ford V. Ferrari》,直譯過來就是《福特對戰(zhàn)法拉利》。國內翻譯成《極速車王》,不知道是不是為了蹭一下2013年那部《極速風流》的熱度——同樣口碑爆裂,同樣是賽車題材,同樣是真實人物事件改編的傳記電影。但與《極速風流》描寫亦敵亦友的雙雄對抗不同,《極速車王》把視線放在了兩位摯友伙伴共同贏取勝利的故事。在深入分析這部奧斯卡提名電影之前,我們先了解下電影背后真實人物和事件的背景知識。《極速車王》講述上世紀60年代,福特汽車公司老板亨利福特二世為了對抗法拉利在賽車界的獨領風騷,進軍從未涉足過的賽車領域。福特公司找來卡羅爾·謝爾比作為汽車工程師和設計師打造全新賽車,謝爾比找來好友英國人肯·邁爾斯作為設計師和車手。他們的目標是要在勒芒24小時耐力賽上擊敗法拉利。勒芒24小時耐力賽每年6月在法國西南部的小城勒芒舉辦,3位車手為一個車組,駕駛一臺賽車,完成連續(xù)24個小時的競賽。無論對于賽車還是車手都是極大的考驗和挑戰(zhàn)。該項賽事始于1923年,至今近百年歷史,與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F1)、世界汽車拉力錦標賽(WRC)并稱為世界最負盛名的三大汽車賽事。影片中的雙男主卡羅爾·謝爾比和肯·邁爾斯,現(xiàn)實中也是賽車界的傳奇人物。謝爾比7歲就患有心臟瓣膜疾病,但他長大后還是成了職業(yè)賽車手,贏取了F1、勒芒等大賽的獎項。 影片一開始,說的就是他1959年獲得勒芒賽冠軍,成為第一個獲得此項榮譽的美國人。1959年,他因為心臟問題退役,退居幕后做了汽車設計師和賽車設計師,為汽車行業(yè)和賽車行業(yè)做出大量貢獻。他設計的福特GT40贏得了1966-1969年的四屆勒芒,甚至在1966年勒芒包攬了前三名。邁爾斯也是真實人物。1966年的勒芒他連續(xù)刷新單圈最快記錄,差點就代表福特獲得比賽冠軍。 但最后階段卻突然被福特高層要求放慢速度與同車隊另兩輛福特車同時沖線。邁爾斯照做了,然而勒芒卻按規(guī)則宣布冠軍是邁凱倫,理由是邁凱倫出發(fā)時排位更靠后。 值得一提的是,邁凱倫也是位傳奇。他全名布魯斯·邁凱倫,正是邁凱倫車隊的創(chuàng)始人。1970年,邁凱倫在測試賽車時遭遇車禍逝世,年僅32歲。如果不是因為勒芒的丑聞,邁爾斯將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同時贏得Daytona 24小時、Sebring 12小時和勒芒24小時耐力賽冠軍的車手。這一壯舉至今未有人實現(xiàn)。兩個月后,邁爾斯在加州沙漠中的Riverside賽道上測試賽車時發(fā)生事故不幸喪生。謝爾比和邁爾斯的故事在電影中都有相對基于事實的展現(xiàn),當然很多細節(jié)和人物塑造也都出于戲劇化的考慮有所改編。對于并不熟悉賽車屆這些歷史的普通觀眾而言,《極速車王》這部長達152分鐘的電影,不但擁有精彩和充滿懸念的故事、令人緊張刺激的賽車場面,其體現(xiàn)出的人文主題也同樣引人思考。在體育運動題材電影中,矛盾沖突的雙方通常是處于競技比賽中的對手。《極速車王》無論從英文名的字面,還是開始的情節(jié),都可以看到影片的對抗雙方無疑是代表不同賽車理念的福特和法拉利。以流水線生產(chǎn)家用汽車著稱的福特,受到了具有匠人精神精于手工制作的法拉利的挑戰(zhàn)。福特面臨的是標榜個性的美國年輕一代對法拉利的青睞導致銷售額的下滑,法拉利則因為持續(xù)不計回報的投入而瀕臨破產(chǎn)。亨利福特在銷售總裁李的建議下,意圖收購法拉利開發(fā)跑車產(chǎn)品線。但談判后,法拉利的老板恩佐法拉利感覺受到合同的侮辱,而將公司賣給了菲亞特。恩佐還不忘諷刺亨利福特人胖工廠丑,更認為他無法達到其祖父的開創(chuàng)性成就,稱他“你不是亨利·福特,你只是亨利·福特二世?!?/span>顏面盡失的亨利福特,這才堅定地要開發(fā)全新賽車,擊敗法拉利,挽回尊嚴。 接下來謝爾比和邁爾斯被福特招攬組建車隊,去完成老板的雄心和使命。電影對恩佐的刻畫是個脾氣暴躁愛指指點點有些狡詐的老頭,最后勒芒賽時他旗下的車手無論是表情還是目光都帶有反派的意味。然而,隨著情節(jié)的推進,人們會發(fā)現(xiàn)謝爾比和邁爾斯面對的最大阻力,其實來自于福特公司內部。也就是謝爾比所說的“官僚主義”。福特公司的高級副總裁萊昂就是官僚主義的代表,也成了片中最大的“反派”。他身上展現(xiàn)的正是大企業(yè)中高級白領們對上諂媚、對下傾軋的鮮明特征。就因為在產(chǎn)品發(fā)布會時,他不喜歡邁爾斯的兒子在展示車上摸來看去,而被心直口快護犢心切的邁爾斯回懟其滿是缺點的新品汽車,就對邁爾斯耿耿于懷,利用手中權力處處設限。萊昂不顧謝爾比的反對,拒絕讓邁爾斯參加1965年的勒芒賽,最后的結果是全軍覆沒。他卻把責任歸咎到謝爾比身上。在這場戲中,謝爾比不失婉轉的用他所看到的一個細節(jié)——一個文件需要轉手交接十幾次才能到達老板手中,以此一針見血地指出福特公司低效能的官僚體系和決策機制。然而,這并不代表老板對他的絕對信任,老板的身邊一直都有個“官僚”萊昂從中作梗。賽車項目的實際負責人也依然還是萊昂。謝爾比不得不與萊昂斗智斗勇,為了能讓邁爾斯參加1966年的勒芒賽,謝爾比冒險讓老板坐上了賽車,體驗了一把從未有過的“速度與激情”的老板直接哭了。這還不夠,謝爾比還要拿自己公司和邁爾斯Daytona比賽的名次做賭注。勒芒賽上邁爾斯一騎絕塵、穩(wěn)操勝券之時,又是萊昂跟福特出主意,讓三輛福特賽車同時沖過終點作秀。福特和萊昂其實根本不懂賽車,他們一個是為與法拉利爭商業(yè)利益和個人榮辱,一個是掌控權力和資源公報私仇。福特飆車體驗時嚇哭,勒芒賽現(xiàn)場看了會比賽就乘直升機去吃飯;萊昂在謝爾比身邊安插親信,攬功推過,想要按自己不專業(yè)的想法掌控車隊。到最后,謝爾比和邁爾斯都做了妥協(xié),邁爾斯還因此丟掉了冠軍。 這時,幾乎所有人都涌向了冠軍邁凱倫,福特和萊昂根本不在意邁爾斯的感受,他們在乎的只是冠軍歸屬福特。 而對手老恩佐法拉利才是懂賽車,愛這項運動,尊重對手的人。 《極速車王》的人物分成了兩類。一類是謝爾比和邁爾斯代表的把賽車運動當成事業(yè)與信仰的體育人士,一類是福特公司老板和高層代表的商人與精英。誠然,現(xiàn)代經(jīng)濟主導的社會制度中,職業(yè)體育離不開商業(yè)和資本支持。 沒有贊助商和廣告商,就沒有職業(yè)體育,職業(yè)體育本身巨大的市場又吸引著商人的投入。然而,商業(yè)本質與體育精神存在著巨大差異與鴻溝。本片也帶給人這方面的思考。商業(yè)的本質是逐利。福特公司開創(chuàng)賽車產(chǎn)品線,其動機是為了迎合美國年輕一代新消費觀念引領的市場,遏制不斷下滑的銷售額。 組建車隊,參加比賽,其實謝爾比和邁爾斯都明白,就是為了賣車。 其蘊含的超越別人、戰(zhàn)勝自我,以及背后需要付出的刻苦自律、不斷進取都彰顯著偉大的人文精神。偉大的運動員會成為榜樣,激勵感染更多人。 謝爾比對福特高層說“花錢買不來冠軍”,邁爾斯從來不屑于福特的銅臭味稱他們?yōu)椤按┪餮b的人”。 他們的努力都是為了自己心愛的賽車,而不是為了給福特賣車。但他們又離不開福特,沒有資金的支持,他們的夢想無從談起。甚至,謝爾比一家的生計都是問題。商人與運動員兩類人的理念,是影片描述的矛盾沖突根源。謝爾比和邁爾斯一方面不得不去妥協(xié),一方面又做著堅守體育精神的抗爭。邁爾斯駕車沖刺前放慢了車速,等著與另外兩輛福特車一起沖過終點,與其說是他的妥協(xié),不如說是他已證明自己后的淡然。值得玩味的還有恩佐法拉利,他恰恰是商業(yè)與體育結合于一身的矛盾體。 為了追求賽車的極致,卻把公司做到瀕臨破產(chǎn)被人收購。他能不甘受福特控制,而拒絕簽字轉賣給菲亞特。他能一直跟隨車隊,為真正的勝者脫帽致敬。 有意思的是,現(xiàn)實中恩佐法拉利并沒有出現(xiàn)在1966年勒芒賽的現(xiàn)場,邁爾斯也并非如電影講述被福特高層壓制沒能參加1965年的勒芒。 他參賽了,只是因為賽車故障退賽。電影的改編是為了突出主題和戲劇效果。毋庸置疑,馬特·達蒙飾演謝爾比和克里斯蒂安·貝爾飾演的邁爾斯是本片兩位真正的主角。 相比其他運動題材電影重點刻畫不同選手之間的競爭,《極速車王》將重點放在了這一對惺惺相惜互相成就的伙伴隊友身上。謝爾比從車手退役轉到幕后,身份上轉變讓他對邁爾斯的才華更加賞識和珍惜。就算壞脾氣的邁爾斯一言不合把扳手丟向自己,謝爾比也會把扳手裝裱起來掛在墻上。福特組建車隊找到謝爾比,謝爾比力薦邁爾斯,并三顧茅廬般登門邀請。 邁爾斯被高層看不順眼各種打壓,謝爾比從中想法設法斡旋保護。他對邁爾斯的實力深信不疑,拿自己的公司當賭注舉薦。兩人分工明確,謝爾比讓邁爾斯專注于賽車本身,他自己去對付“穿西裝的人”。 他倆可以在街邊上動手打一架,那更像男人間發(fā)泄情緒和握手言和的必要環(huán)節(jié)。 邁爾斯也理解著謝爾比的難處,勒芒賽他最后放緩車速是站在了迫于壓力的兄弟而非福特一邊。 謝爾比覺得受騙想要揍萊奧,邁爾斯卻微笑淡然地與老友默默走開。邁爾斯試車時兩次遇險,謝爾比都是最焦急奔向現(xiàn)場的那個人。邁爾斯罹難,謝爾比覺得最對不起的是老友的妻子和兒子,他還是把那把扳手送還了邁爾斯的兒子。 兩人的友情基礎是對賽車事業(yè)共同的熱愛與堅持。 電影用發(fā)動機轉速“7000轉”這個細節(jié)表達著兩人的互相理解與成就,對賽車共同的認知與追求。影片的開篇和結束,都是謝爾比的關于7000轉的內心獨白?!爱敯l(fā)動機轉速達到7000時,就好像在穿越時空。唯一的問題是:我是誰?”福特高層萊昂一直要求轉速不能超過6000,轉速過高很有可能導致發(fā)動機故障。 電影剪輯的畫面中一次次出現(xiàn)轉速表盤的鏡頭。 但在Daytona比賽緊要關頭,謝爾比在小黑板上寫下“7000轉,全力沖刺”,邁爾斯心領神會反敗為勝。勒芒賽時邁爾斯用7000轉戰(zhàn)勝對手,刷新單圈最快紀錄,在最后階段人車合一的邁爾斯,似乎也想到了“我是誰”的問題,還是選擇了放緩速度。最后邁爾斯試車時剎車失靈葬身事故前,卻是7000轉速下人與車帶有詩意的鏡頭。電影沒有刻意去表現(xiàn)邁爾斯逝世后的悲痛,而是6個月后謝爾比失意愧疚地來到邁爾斯家門前遠遠地不敢進去。值得一提的是,本片對邁爾斯家人的刻畫也與其他同類電影不盡相同。 他們非但不是選手的情感和事業(yè)阻礙,反而是最堅定的后盾和擁躉。邁爾斯的妻子一樣熱愛賽車,可以把車開得飛快;邁爾斯的兒子更是邁爾斯最大的崇拜者。所以他們一樣懂得謝爾比,妻子遠遠打著招呼,兒子接回象征父親衣缽的扳手。相比于《速度與激情》系列的商業(yè)爆米花,《極速車王》的真實細膩顯得更為難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