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幕府 明治維新大家都耳熟能詳了,關于其性質,現(xiàn)在史學界認為是革命,畢竟見血了,發(fā)生了戰(zhàn)爭,舊權威也被推翻了。但倒幕并不是日本一開始的追求,日本最初追求的是和平改革,這就是幕府絕境中的自?!浜象w運動。 幕府高官會議 一、外樣登場 在德川體制中,大名分親藩、譜代、外樣三類。親藩,和德川家有親戚,地位高、封地大,但在幕府的官階不高;譜代,是德川家最信任的外姓,在中央幕府能當大官,但他們封地少,實際能力也有限。外樣,是幕府最不信任的異己勢力,被嚴格限制在西南偏僻地區(qū),地位全無,但因為天高皇帝遠,所以他們發(fā)展走私貿(mào)易,積累了雄厚的財富,實力強大。 大名 以1853年佩里叩關為開端,幕府中央受到了巨大的外來壓力。當列強大軍艦開到東京灣,幕府慌作一團,指示交涉官:“不能失國體,又要慎重”。西方殖民者逼幕府簽開國條約,幕府無計可施窮于應對,放松了對國內藩國的管轄??梢哉f列強的到來打破了幕府二百年的平靜和秩序。 影視劇中的佩里 按照慣例,幕府制定政策,召集中央高官,老中、大目付等人商量一下,提交個報告,將軍蓋個章就完事了。但現(xiàn)在面對列強全面威脅,這種多人寡頭做出的決定,因為有害國家,可能不能被地方執(zhí)行。實際上,當佩里要日本開國的時候,老中阿部正弘召開了重臣會議商討,之后阿部收到了親藩、譜代等有資格給幕府提意見的大名的50封建議書,其中34封要求拒絕洋夷,14封模棱兩可,2封主張接受。 日美交涉 阿部權衡利弊,為了防止因接受開國而引火燒身,只能公開佩里的要求,征求所有大名的建議。阿部的算盤是,最后的決策,是大家一起商量的結果,賣國一事,大家都有份,誰也別想往外摘。 和洋人交涉的幕府官員 二、公家登場 原本,德川體制下,《禁中并公家諸法度》規(guī)定天皇公家政府只能從事文化。1856年列強逼幕府簽通商條約,通商一旦成立,日本會受到西方更強烈的沖擊,日本大名普遍要求拒簽條約。但幕府自知無力抗衡列強,列強還用英法聯(lián)軍侵華做由頭,說侵完華就來侵日,還是提前簽約吧。 幕府為了壓制不安勢力,希望和外國的條約能取得天皇“敕許”。按幕府的想法,天皇公家就是個擺設,幕府讓他干啥他就得干啥,現(xiàn)在意思意思,讓公家按幕府的要求同意條約,公家也不敢有異議。但沒想到百年來不出聲的公家,突然勇敢了起來,堅決不賣國。為此,幕府宰相之一的堀田正睦親自去京都游說,結果公家更端起了架子,堀田入京一事被公家當成幕府向朝廷投降而被大肆宣揚。朝廷儼然幕府的上司。 就這樣,被德川家掃進歷史垃圾堆的天皇公家政府,又被德川家抬了回來。除德川幕府外的強藩、公家兩股勢力,也由此登上政治舞臺。 京都 三、將軍繼承問題,遞給強藩和公家的一把刀 堀田上洛(就是上京都)一事暴露了幕府權威的不足。被壓制幾百年的外樣大名和公家,重新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重要,開始在外事和內政上爭取更大的發(fā)言權。 此時幕府又屋漏偏遭連夜雨,1858年初,十三代將軍德川家定病危。誰繼任新將軍,成了幕府內部的大問題。為此,幕府內部,以中央幕府利益為主,秉持舊幕府封建體制的人,以井伊直弼為頭目,主張擁立紀伊藩慶福,是為“南紀派”;接受西方部分知識,主張開國革新、統(tǒng)一全國的人,則擁立慶喜,他們以水戶藩主德川齊昭為頭目(齊昭本身也是個幕府利益者,但為了讓兒子慶喜當將軍,才加入這些人的陣營),他們被稱為“一橋派”。 一橋慶喜 圍繞繼任將軍問題,兩派明爭暗斗,同時拉攏其他勢力,壯大自己。南紀派代表親藩、譜代利益,所以得到廣泛的既得利益者的支持;而一橋派勾搭上了九州的薩摩藩等強藩(以薩摩為代表的外樣,前面說了在舊幕府體制下毫無權力,但他們能發(fā)展走私貿(mào)易,實際積累了大量財富)和無權力而有權威的朝廷,為了得到這兩股勢力的支持,一橋派許諾進行體制改革,要公武一體,幕府不再獨裁,而是吸收強藩和公家公卿,參與幕政,革新日本。如此公武合體初現(xiàn)原型。 支持公武合體的薩摩藩 四、南紀派的接盤 1858年4月,南紀派頭目井伊直弼取得了大老稱號,這個稱號是幕府最高稱號,一般不設立。7月,在家定癱在床上等死的時候,井伊不等朝廷敕許,就簽訂了“通商條約”。8月,家定死了,朝廷下了《戊午密敕》,譴責井伊賣國和無視朝廷,表示要排除井伊,暗示慶喜才是新將軍。但經(jīng)過幕府實際掌權者大老井伊的全盤策劃,慶福還是當上了十四代將軍,惱怒的一橋派又聯(lián)合了攘夷憤青、公知、大V、鍵盤俠、五毛等,讓他們一起罵井伊賣國,鼓動全國人民反井伊。 對此大老井伊不再心軟,直接訴諸武力,開始了安政大獄,將異己聲音公知、鍵盤一概殺死。井伊終于遭到了憤青們的報復,遇刺身死。 ![]() 井伊直弼 經(jīng)過安政大獄,幕府和朝廷、強藩等矛盾擴大,這不利于新將軍的統(tǒng)治,所以為了標榜與民更始,新幕府任命了相對和氣的安藤信正為首席老中,安藤推廣一橋派曾倡導的公武合體運動,以便將反對勢力吸入幕府,加以控制。 其實自堀田上洛后,京都朝廷也分裂了,一部分贊同一橋派的公武合體,主張?zhí)旎示R天下而不掌權,設立以將軍為首席的召集天下人才的列侯會議,這個會議中有舊大名,有公卿,也要有各藩推薦的人才,和君主立憲下的議會十分類似。另一部分人則轉向了攘夷反幕,代表就是三條實美。 ![]() 三條實美 1860年,安藤積極促成孝明天皇的妹妹和宮下嫁將軍之事。公家一側,孝明也不是個反幕府的人,他也贊同公武合體,所以表示了贊同。1862年初,和宮嫁入江戶。1863年初,將軍慶福(改名家茂)上洛拜謁天皇,這樣公武合體形式上成立,之后將軍陪同天皇駕臨賀茂神社,一起祈福,公武合體運動達到極致。而在將軍上洛前,70余家有實力的大名已經(jīng)進入京都,等著召開以將軍為首的列侯會議,商討權力的再分配,這也意味著京都才是權力中心。 ![]() 和宮 當年8月,自以為公武已經(jīng)合體,日本空前團結的孝明天皇指使臣下驅逐攘夷反幕分子,以會津藩主松平容保(德川親藩、京都守護職)和淀藩主稻葉正邦(德川譜代、京都所司代)為主,依靠外樣強藩薩摩的藩兵發(fā)動了八·一八政變,抓了部分死硬攘夷反幕分子,三條實美等公卿逃亡長州。此后京都朝廷被公武合體派占據(jù),幕府贏得了短暫輝煌。 ![]() 薩摩藩兵 文史君說 都說清朝的皇族內閣預備立憲是騙人的把戲,但是放到日本公武合體身上,何嘗不是這樣。1863年后列侯會議的確召開了,公武也合體了,但是列侯會議是靠實力和支持度說話的。在列侯會議中,幕府就是最大的強藩,而能參與會議的大部分都是幕府的親藩和譜代,實際還是對幕府言聽計從。薩摩等少數(shù)外樣大名參與列侯會議,可自己的意愿很難被贊同,所以實際上還是幕府獨裁。為了改變這種花瓶地位,薩摩也逐漸加入到了反幕陣營。可反幕成功后,薩摩不依舊和長州壟斷政權,排斥異己嘛? 參考文獻 升味準之輔:《日本政治史》,商務印書館,1997年。 信夫清三郎:《日本政治史》,南總社,1976年。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