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一: 驛站 夏堅勇 手頭有本《中國文化史詞典》,閑暇無事,隨手翻翻,卻見到這樣一條辭目——驛站,詮釋為:古時供傳遞公文的人或來往官員途中歇宿、換馬的住處。后面還有一系列與此有關(guān)的辭目:羽檄、軍臺、驛丞……林林總總,在惜墨如金的詞典中占去了差不多三頁的篇幅,可見這詞條的負載是相當沉重的。 詞典上的解釋似乎過于矜持。感覺深處的驛站,總是籠罩在一片緊迫倉皇的陰影之中,車轔轔,馬蕭蕭,那急遽的馬蹄聲驟雨般地逼近,又旋風般地遠去。輪值的驛官匆匆驗過火牌,簽署文書到達本站的時間,那邊的驛卒已經(jīng)換上了備用的快馬,躍躍欲試地望著驛道的遠方。驛道上滾滾的煙塵會驚擾得避讓的行人惶惶不安。此刻,在田間勞作的農(nóng)夫會望一眼那遠去的快馬,心頭難免一陣猜測:那斜背在驛卒身后的夾板里,是升平的奏章,還是戰(zhàn)亂的塘報?或許過不了幾天,從相反方向馳來的快馬,少不了要降下抽丁增稅的圣旨哩。 若是在夜晚,馬蹄在驛道上敲出的火花瑰麗而耀眼,于是在門前搗衣的村婦便停下手來,一直望著那火花漸去漸遠。“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蔽黠L初至,砧聲四起,為久去不歸的征人趕制寒衣。自從班婕妤寫出《搗素賦》以來,搗衣的情境便成為閨怨詩久吟不衰的重要母題,砧聲總是在秋夜響起,而寒衣一般都要送往塞外,詩人們窮極才思,把女子搗素的動作描繪得舞蹈一般婀娜多姿,并對那劃破靜夜的砧聲特別作了牽人心魂的渲染。但有誰曾把這月下的砧聲和驛道上的馬蹄聲作過類比和聯(lián)系,寫出思婦目送驛馬遠去時的悲劇性感受呢? 驛卒的神色永遠嚴峻而焦灼,那充滿動感的揚鞭馳馬的形象,已經(jīng)成為一幅終結(jié)的定格。對于他們,這或許只是出于職業(yè)性的忠誠,他們大抵不會意識到,一個古老而龐大的王朝,正在這馬蹄聲中瑟瑟顫抖。請看杜牧的這首《過華清宮》: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楊玉環(huán)愛吃荔枝,這種個人的小嗜好本來無可非議。但問題在于她不是一般的女人,而是“三千寵愛在一身”的皇貴妃,于是,個人的小嗜好便演成了歷史的大波瀾,攪得天翻地覆。據(jù)說為了進荔枝,一路上驛馬踏壞了無數(shù)良田,而驛站中的馬匹也跑死殆盡,驛官無法應(yīng)差,紛紛逃去。當楊貴妃遠望著“一騎紅塵”而展顏一笑時,那笑容背后并沒有多么深刻的含義,她只是覺得挺開心,最多也不過有一種“第一夫人”的榮耀感,或許還會勾起一縷思鄉(xiāng)之情,因為荔枝來自她的巴蜀老家。她絕對不會想到,在驛馬經(jīng)過的漫漫長途中,有一個叫馬嵬驛的地方,已為她準備了一座香冢。 其實,千里迢迢用驛馬進獻荔枝,唐明皇和楊貴妃都不是始作俑者?!逗鬂h書·和帝紀》載:“南海獻龍眼荔枝,十里一置,五里一堠,奔騰阻險,死者繼路?!庇刑魄计淙?,向朝廷冒死進諫:“臣聞上不以滋味為德,下不以貢膳為功。”“此二物升殿,未必延年益壽?!边@位漢和帝倒不很固執(zhí),居然聽進去了,下詔停止了這一暴政。漢和帝受用荔枝,大概只是為了延年益壽,沒有多大意思,后人知道的也就不多。 一千多年以后,一位住在重慶的文化人有感于時事,操起諷刺詩作武器: 荒村細雨掩重霾,警報無聲笑口開。日暮馳車三十里,夫人燙發(fā)進城來。 小詩在重慶《新民報》一經(jīng)發(fā)表,立即不脛而走,各家報紙紛紛轉(zhuǎn)載。當時正值抗日戰(zhàn)爭最艱苦的年頭,一邊是最高當局高喊著“一滴汽油一滴血”,要國民勒緊褲帶;一邊卻是高官政要們奢侈豪華,揮霍無度。比之于杜牧的《過華清宮》,這首小詩自然更帶點打油的味道,但對權(quán)貴諷刺之辛辣,卻著實令人拍案叫絕。 寫詩的文化人其實是位小說家,他叫張恨水。 文本二: 有人說:什么是大散文?一九九二年我們辦《美文》雜志時,散文界是沉寂的,充斥在文壇上的散文一部分是老人們的回憶文章,一部分是那些很瑣碎很甜膩很矯揉造作的文章。我們的想法是一方面要鼓呼散文的內(nèi)涵要有時代性,要有生活實感,境界要大,另一方面鼓呼拓開散文題材的路子。我們雜志堅持我們的宗旨,所以十多年來,我們拒絕那些政治概念性的作品,拒絕那些小感覺小感情的作品,而盡量約一些從事別的藝術(shù)門類的人的文章,大量地發(fā)了小說家、詩人、學(xué)者所寫的散文,而且將一些有內(nèi)容又寫得好的信件、日記、序跋、導(dǎo)演闡述、碑文、診斷書、鑒定書、演講稿等等,甚至筆記、留言也發(fā)表。沒有發(fā)表過散文詩和議論缺斤短兩一類的雜文。在爭論中,有一種觀點,叫“清理門戶”,這是針對我們大而化之的散文觀的。提出“清理門戶”觀點的是一位學(xué)者,也是研究散文的專家,是我所敬重的人,也是我的朋友,他的觀點是要堅持散文的藝術(shù)抒情性。我們不是不要散文的藝術(shù)抒情性,我們擔心的是當前散文路子越走越窄,散文寫作境界越來越小,如果仍在堅持散文的藝術(shù)抒情性,可能導(dǎo)致散文更加淪為浮華而柔靡的地步。要改變當時的散文狀況,必須矯枉過正?,F(xiàn)在看來,我們的“大散文”觀念得到社會普遍認同和肯定。 [注]文本一《驛站》選自《湮沒的輝煌》,后入選“東方文化大散文原創(chuàng)文庫”。文本二為賈平凹對散文的一些看法,他早年提出了“大散文”的概念。 6.下列對文本一相關(guān)內(nèi)容和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文章從詞典釋義入手,隨意而富有生活實感,“占去了差不多三頁的篇幅”則暗示了“驛站”文化意蘊的厚重。 B.文章從農(nóng)夫、思婦等多角度展開敘寫,“砧聲”和驛站本無直接聯(lián)系,是作者有意要將其與驛站馬蹄聲相類比。 C.楊貴妃的故事中,進獻荔枝需途經(jīng)驛站,她最后死去的地方“馬嵬驛”恰好也是個驛站,如此行文十分巧妙,也發(fā)人深省。 D.文章從“驛站”切入,看似寫驛站,實則重在“諷喻”,連寫三個歷史事件,意在說明杜牧、唐羌、張恨水的直言之勇。 7.下列與文本有關(guān)的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車轔轔,馬蕭蕭”是杜甫《兵車行》的開篇,借驛站旁絡(luò)繹不絕的車馬,直接表明了戰(zhàn)況的激烈。 B.“搗衣”也稱“搗素”,是古詩中思婦的典型動作,如“搗衣砧上拂還來”用污漬難以拂去體現(xiàn)了思婦的艱辛。 C.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為唐代詩人提供了創(chuàng)作素材,催生了《馬嵬》(李商隱)、《詠懷古跡》(杜甫)等名篇。 D.張恨水的作品批判國民黨反動派,左翼作家魯迅也曾寫過同一題材的作品,他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本褪撬@一時期的作品中的名句。 8.賈平凹呼吁要創(chuàng)作“大散文”。請結(jié)合文本二,分析賈平凹心目中“大散文”的特點。(4分) 9.如欲以“《驛站》的散文性”為題寫一則《驛站》的小評論,請結(jié)合文本列出評論要點。(6分) 閱讀答案: 6.D(“連寫三個歷史事件,意在說明杜牧、唐羌、張恨水的直言之勇”分析不正確。文章以“驛站”為出發(fā)點,依次從杜牧、唐羌其事聯(lián)想開去,在基本圍繞“驛站”行文的情況下,豐富了文章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并不是以說明三人的直言之勇為目的。) 7.D[A.“借驛站旁絡(luò)繹不絕的車馬,直接表明了戰(zhàn)況的激烈”說法不正確?!侗囆小返拈_頭并未寫明此事發(fā)生在驛站旁邊,只是說明了行軍的陣勢和匆忙之感,并不能直接表明戰(zhàn)況的激烈。B.“用污潰難以拂去體現(xiàn)了思婦的艱辛”說法不正確?!皳v衣砧上拂還來”中“拂還來”的是月光,不是污潰。C.“催生了《馬嵬》(李商隱)、《詠懷古跡》,(杜甫)筋名篇”說法不正確。《詠懷古跡》(杜甫)是寫庾信、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等人的,與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無關(guān)。且從懷古詩的寫作內(nèi)容上來說,寫唐代的事件對杜甫來說,也不是懷古。] 8.境界大,有時代性、生活實感,拒絕小感覺小感情; 題材廣泛,涉及別的藝術(shù)門類,拒絕政治概念性的作品; 不排斥藝術(shù)抒情性,但情感不矯揉造作。 (評分標準:每點2分,答出任意兩點即可得4分。意思與答案相近即可) (解析:結(jié)合文本二,可以將“大散文”的特點概括為三個方面:一是關(guān)于境界,境界要大,要有時代性、生活實感,與之相反的是“小感覺小感情”;二是關(guān)于題材,要涉及別的藝術(shù)門類,與之相反的是“政治概念性”;三是關(guān)于“藝術(shù)抒情性”的討論,需要指出藝術(shù)抒情性和大散文的關(guān)系是什么。) 9.《驛站》從驛站切入,自由聯(lián)想,行文流暢,兼有記敘、描寫與抒情,屬于散文; 《驛站》描寫細膩,文筆優(yōu)美,情感充沛,富有藝術(shù)性和抒情性,符合傳統(tǒng)散文的優(yōu)點; 《驛站》兼顧史實,視野廣泛,境界高遠,文化意蘊深厚,有“大散文”的特點。 [解答本題,首先需要確定《驛站》的散文文體,再結(jié)合文本二,依次分析其作為散文的傳統(tǒng)特點(藝術(shù)抒情性)和新特點(即第8題“大散文”的相關(guān)特點),據(jù)此組織答案即可。] (評分標準:每點2分,答滿三點得6分,每一點中的答案,不要求面面俱到,能寫出與答案意思相近的觀點即可。) |
|
|
來自: 中小學(xué)閱讀寫作 > 《高中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