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處州龍泉縣多佳樹,地名豫章,以木而著也。山中尤多古楓木……又出青瓷器,謂之秘色,錢氏所貢,蓋取于此。宣和中,禁庭制樣須索,益加工巧。 ——南宋 莊綽《雞肋編》 此段文字為目前所見最早對龍泉窯的文獻(xiàn)記載,其中“秘色”、“錢氏所貢,蓋取于此”等字句,許多學(xué)者不以為然,認(rèn)為莊綽將龍泉窯與越窯混為一談。文獻(xiàn)對于秘色的記載對象多為越窯,龍泉言秘色者則僅此一條,絕無僅有。隨著時(shí)間的推移,越窯秘色已被大量考古發(fā)現(xiàn)所證實(shí),而龍泉秘色仍顯得撲朔迷離。 追本溯源,“秘色”一詞確因越窯而起,最早出于晚唐詩人陸龜蒙《秘色瓷器》一詩: 九秋風(fēng)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遺杯。 又陸羽《貢余秘色茶盞》中寫到: 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貢吾君。 巧剜明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綠云。 古鏡破苔當(dāng)席上,嫩荷涵露別江濆。 提到當(dāng)年茶盞之色為“捩翠融青”。 “秘”字“禾”部,本為一種香草,秘色也即草葉之色青色,或云“秘”“碧”同音,“秘色”即碧色,亦青色之類。此已得到考古發(fā)現(xiàn)的證實(shí),最有力的證據(jù)是法門寺地宮的發(fā)現(xiàn)。法門寺地宮封閉于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其出土的《衣物賬》碑上有“瓷秘色”之載,對應(yīng)地宮出土的14件秘色瓷器來看,釉色有青黃、青綠、青灰之分,均為青瓷之屬。 但至 宋代,由于一些文人的過度解讀,“秘色”一詞的含義逐漸含混不清而變得神秘。如南宋曾慥《高齋漫錄》: 今人秘色磁器,世言錢氏有國日,越州燒進(jìn)為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之,故云秘色。 南宋陸游《老學(xué)庵筆記》: 耀州出青瓷器,謂之越器,似以其類余姚縣秘色也,然麓樸不佳,惟食肆,以其耐久多用之。 徐兢《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 狻猊出香,亦翡色也。上有蹲獸,下有仰蓮以承之。諸器惟此物最精絕,其余則越州古秘色,汝州新窯器,大概相類。 趙彥衛(wèi)《云麓抄》: 青瓷器,皆云出自李王,號秘色。又曰錢王。今處之龍溪出者,色粉青。越乃艾色。 宋人把“秘色”神秘化,其實(shí)都指青色,沒有其他意思,秘色龍泉即青色龍泉也,若以越窯的呈色標(biāo)準(zhǔn),則最初是近“艾色”的青瓷,而龍泉在五代北宋之初便燒制過近似越窯的器物。 其實(shí)如莊綽,一生歷經(jīng)北宋神宗、哲宗、徽宗、欽宗和南宋高宗五代,曾在南北各地的郡縣做過官,足跡遍及京西、淮南、兩浙、福建、江西、荊湖和廣南,交游甚廣,見聞?lì)H豐,唐時(shí)越窯秘色即已名揚(yáng)天下,詩墨留香,以莊綽之見識斷不會張冠李戴,分不清越窯與龍泉。 法門寺地宮出土越窯秘色瓷
龍泉窯秘色瓷
龍泉秘色,釉層不厚,釉色淡青,溫潤素雅,以往謂之秘色,其實(shí)與淡淡的天青也有幾分相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