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材解讀是語文教學的起點,對于語文教學來說,解讀教材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國家督學成尚榮先生說:“研讀教材是語文老師的第一基本功?!毙抡n標也指出:“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對話的過程,是教師、學生運用自我期待同文本撞擊的過程。”這三者之間,教師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唯有教師的正確把握,唯有教師首先與文本進行細致、廣闊、深入的對話,才能在教學中左右逢源、得心應手,才能選出恰當?shù)慕虒W內(nèi)容,引領(lǐng)學生與文本進行心靈的溝通,把握文本的精髓,體悟文本之味。但是,根據(jù)現(xiàn)時課堂觀察,很多語文教師的文本解讀不容樂觀,值得我們深思。 一、現(xiàn)狀點擊 1.浮光掠影 許多教師在文本解讀上,不愿花時間花精力。要上課了,才粗略地讀一讀課文,了解文本的大概意思。有的在備課時,直接抄寫他人的教案,尤其是在信息改革的現(xiàn)代,還有一部分教師直接從網(wǎng)上下載他人教案,不經(jīng)好好琢磨消化,沒有認真品味文本。上課時,隨心所欲,一切跟著感覺走。而有的教師解讀文本泛泛而談,很是膚淺,沒有重點,沒有主線,沒有深度。這里講一點,那里說一說,胡子眉毛一把抓。可想而知,以其昏昏,怎能引其昭昭?老師心中都沒數(shù),怎能引領(lǐng)學生深刻體悟,學有所得? 2.按圖索驥 很多教師在備課時,沒有靜下心來認真仔細地閱讀文本,而是先翻閱教學參考,查找解讀資料。對文本的解讀,沒有自己的閱讀體會,更沒有自己獨特的感受和見解,只是依賴于教學參考書在內(nèi)的相關(guān)資料,把別人的認識作為自己最終的解讀。這樣的教師,在課堂上只是教參的傳聲筒,只是一本有聲的教參。 3.舍本逐末 有的教師也想把課備好,把課上好,但在解讀文本時,沒有抓住重點,把大量的時間、精力花在資料搜集上,對文本進行無度的拓展與延伸,而有的熱衷于尋找所謂新的教學方法,棄本文于不顧,把備課時間花在構(gòu)思如何教學上,花在開辟新的教學形式上。這真是丟了西瓜,撿了芝麻,得不償失呀! 二、理性思考 細細品味這些現(xiàn)象,不難發(fā)現(xiàn)解讀文本在很多語文教師這兒都發(fā)生了偏頗,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有以下幾點:一、忽略了教師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要充分發(fā)揮教師和學生雙方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很多教師,只把自己定位在“傳聲筒”的角色,而忘了自己是教學資源的開發(fā)者,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領(lǐng)者。二是很多教師沒有正確把握語文教學的定位。在教學中一味地追求方法的有趣、形式的多變、拓展的豐厚,而忘了語文最本質(zhì)的東西,把語文教學演繹成“水果拼盤”。第三,沒有樹立文本解讀的學生主體觀。只把學生當作可擴充的容器,忽略了學生個體的主體地位,忽略了閱讀乃是個性化的行為,硬性地把自己從他處搬來的理解詮釋為學生的理解,硬性地把學生視為千篇一律的讀者。第四,教師缺乏解讀文本的理論與方法,對內(nèi)蘊豐厚的文本解讀,以點概面、輕重倒置。 三、應對策略 1、解讀作者意圖,把握文本含義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辈煌淖髡咚珜懙奈恼屡c作者當時的寫作背景,生活經(jīng)歷有關(guān),往往包含著作者思想的寄托,是作者自我內(nèi)心的剖析。我們在解讀文本時,要感悟作者的內(nèi)心、情感,從作者的視角,深入地感受文本的意義,體驗文本的內(nèi)涵,與作者達到情感共鳴。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握文本的意義及實質(zhì)性的重點內(nèi)容,才能給文本的價值取向準確定位,才能定好情感基調(diào),定好教學思路,從而進行有效的閱讀教學。 如四下《生命生命》一文,描寫了三件平常小事:小飛蛾在險境中掙扎,香瓜子在磚縫中長出小苗,“我”靜聽心跳感受自己的生命。作者杏林子試圖通過它們向我們詮釋:雖然生命短暫,但是,我們卻可以讓有限的生命體現(xiàn)出無限的價值。假如我們就此閱讀文本,可能也只能體會到這一層面。但是,當我們走進杏林子的內(nèi)心世界,去追尋她的內(nèi)心獨白,就不難發(fā)現(xiàn):杏林子自身的境遇就是對生命進行頑強抗爭的極好例子,而她對生命的強烈呼喚,在《生命,生命》一文中體現(xiàn)得如此強烈。她曾說過:“除了愛,我一無所有?!蔽闹械乃B一只小小的飛蛾都不忍傷害,雖然生命是脆弱的,但她卻格外珍惜。當我們從她“珍惜生命”“熱愛生命”的視角出發(fā),鏈接“愛”的感悟,讓文本的內(nèi)涵更充蘊、更豐滿,那么理解也就更透徹,也更能領(lǐng)會生命的內(nèi)涵和真諦。 2、揣摩編者思路,把握文本目標 教材是編者根據(jù)課程目標從茫茫文海中挑選出來,根據(jù)一定的編排理念,組合而成的。每一冊語文教材的成冊,每一個單元課文的編排,都有編者的一定意圖。所以,教師可從編者的視角解讀文本,理順編排意圖。 .著眼單元導語,尋找文本解讀的立足點 人教版教材所選編的課文,它在編排上是按單元組合呈現(xiàn)的。每個單元內(nèi)的課文都是圍繞一個主題設(shè)置編排的。如三上一單元:《七彩生活》,二單元:《名人故事》,三單元:《金秋時節(jié)》……在每個單元的起始處都撰寫了“單元導語”。單元導語既起到了提領(lǐng)而頓梳理教學點的作用,又能有效激發(fā)學生對本組文本的閱讀期待。 如三下第七單元導語:地球是人類的共同家園。世界各地的人雖然膚色不同,語言不同,但是大家有一個共同的愿望,就是讓世界充滿愛,讓人間充滿信任。讀讀本組課文,體會文中的重點詞句,感受各國人民之間的友好情誼,還可以搜集有關(guān)世界各國的文字和圖片資料。這則導語分為兩塊內(nèi)容。其一是本單元的主題:世界友愛。其二是本單元的訓練點:體會文中的重點詞句。教師抓住這兩方面解讀文本,使教學目標的制定準確有效。 .聚焦課后習題,捕捉文本解讀的重點 課后習題緊隨文本之后,它不是可有可無的附屬品,而是教材編寫者的精心設(shè)置。它蘊藏著多種指示和目標,有的要求品讀,有的要求積累,有的要求體會,它暗示了教師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法。所以,在解讀文本時,教師應對課后習題認真閱讀,仔細分析,深刻領(lǐng)會其意圖。 .關(guān)注編排提示語,探究文本解讀的難點 在研究教材的時候,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新教材中出現(xiàn)了較多的編排提示語,常以“小泡泡”的形式出現(xiàn)。它們僅僅是一兩句話,位置也不固定,有時見于文中,有時又在篇末,甚至在單元總結(jié)部分。這些“小泡泡”只是一種編排美嗎?當然不是,細細研究,我們會發(fā)現(xiàn)它們雖小但極其有用,它們往往也體現(xiàn)了編者的意圖。 如三上的《灰雀》一文中出現(xiàn)了這樣三個“小泡泡”:一個是在文中的“列寧為什么不問男孩卻問灰雀呢?”體會列寧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傷害這個可愛的小男孩的心是教學上的一個難點,教師可以從這個“小泡泡”提示中進行文本解讀,探究突破難點的教學策略;另兩個是課文末尾的“我想去找列寧的故事讀一讀?!薄拔疫€要閱讀其他名人的故事?!苯處熢诮庾x文本時把這兩個問題提升到引領(lǐng)孩子課外進行探究性學習上,教學設(shè)計時安排一個拓展延伸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把語文學習的觸角伸向更廣闊的天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3、立足學科本位,把握語言特征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情感,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聽、說、讀、寫的能力?!倍Z文課上的學習,我們是以文本作為載體的,通過這一載體,把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作為核心能力,努力達成課程目標。因此,教師應立足語文學科本位,從語文的視角來解讀文本。課堂教學必須著眼于語言的訓練點,積累學生的語言經(jīng)驗,必須捕捉情感的觸發(fā)點,把握語言內(nèi)核,必須挖掘文字的留白點,促進學生語言生長,同時可以關(guān)注語言的焦點、文體的特點、寫作的支點、表達的亮點等,力求“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提綱挈領(lǐng),汲取精髓,讓語文教學充滿濃濃的“語文味”。 .著眼語言的訓練點,積累語言經(jīng)驗 王尚文老師認為:“語文教學的焦點應該是話語形式,即怎么說,而非說什么?!庇纱丝梢?,教師的文本解讀也不能只停留在理解、感悟上,還必須關(guān)注作者語言表達藝術(shù),進行語言的訓練,獲取語言規(guī)律,積累語言經(jīng)驗。如《橋》,它的語言在表達上有三個突出的特點:(1)構(gòu)思新穎別致,設(shè)置懸念,前后照應,這樣安排結(jié)構(gòu),達到了震撼人心的藝術(shù)效果。(2)多用簡短的句、段,為什么?目的是渲染緊張的氣氛?!跋駶姟!薄跋竦埂!倍潭趟膫€字構(gòu)成了兩句話,不僅描寫出雨水之“大”,更突出了雨的急促,來勢洶洶,為下文的山洪暴發(fā)作了鋪墊。如果把句子改為“雨下得像潑,如有人在天空中倒下來?!闭Z義上雖完整,但情感被破壞了??梢娋毜恼Z言更加強悲壯色彩?!皹蛘?!排成一隊,不要擠!黨員排在后邊!”情急之下,不可能慢條斯理,不可能長篇大論。此外,全文段落多達27個,每段文字卻都很少,既渲染了當時緊張的氣氛和節(jié)奏,又顯示當時情形的危急。 (3)大量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增強表現(xiàn)力。如“山洪咆哮著,像一群受驚的野馬,從山谷里狂奔而來,勢不可擋?!薄袄蠞h清瘦的臉上淌著雨水。他不說話,盯著亂哄哄的人們。他像一座山?!?/span> .捕捉情感的觸發(fā)點,把握語言內(nèi)核 語言是情感的載體,情感是語言的內(nèi)核。語文教學追求學生在學習言語的過程中“心”的參與、“情”的共鳴,讓情感浸潤課堂、滋養(yǎng)學生。解讀文本,我們教師要細讀文本,尋找撥動學生心弦、引發(fā)強烈共鳴的情感觸發(fā)點,營造學生、文本、作者、教者之間巨大的“磁場效應”,在發(fā)展語言的同時升華情感,把握語言內(nèi)核,實現(xiàn)人文性與工具性的和諧統(tǒng)一。 如三下《一面五星紅旗》后半部分,文章重點描寫了“我在生命有危險地時刻,也不愿用五星紅旗來換取面包”。這里就有一個情感的觸發(fā)點:幾天沒吃東西的“我”,面對老板手中的面包,看著自己手中的五星紅旗,他在思考著什么?換?不換?然后借助“搖搖頭”“吃力”“趔趔趄趄”等關(guān)鍵詞語還原人物形象,鏈接生活,“你還在什么時候看到五星紅旗升起來?”在“五星紅旗”的歌聲中,讓這一份愛國之情得以升華。教師在解讀文本時,抓住這些情感觸發(fā)點,讀出的已不只是語言文字的表象,更多的是把握了語言的內(nèi)核。 .挖掘文字的留白點,促進語言生長 在我們的語文課本中,留有許多留白的地方,這種手法與繪畫中的留白有異曲同工之處。在教材中,這些留白,給了學生無窮遐想和無盡感悟的空間,常??梢约ぐl(fā)學生用靈動的思維對文本進行個性化的解讀,深化對課文的理解。教師要以獨特的視角、敏銳的悟性挖掘文本中的訓練點,讓學生植根于課文,想象于書外,努力發(fā)展思維的同時,促進學生的語言生長 如三下《檢閱》一文,隊員們碰到了一件非常棘手的事——博萊克左腿截肢了,讓他參加檢閱嗎?最后大家做出了決定,讓他參加并排在了第一排。而面對這個決定,博萊克和其他的兒童隊員又會付出怎樣的努力呢?這是文本中的一個空白,解讀文本時,教師抓住這處空白,請學生展開想象,對他們的神態(tài)、語言、動作展開想象,進行情景再現(xiàn)。當博萊克拖著殘疾的腿總是跟不上大家的步子時,博萊克,隊員們;當博萊克一次又一次地摔倒時,博萊克,隊員們;當博萊克被拐杖擦破了皮,博萊克,隊員們。在文本的補白中,孩子們感受到了“這個小伙子真棒!”“這些小伙子真棒!”而正是對文本的補白,在發(fā)展學生思維的同時,悄然地促進了學生的語言生長。 4、回歸學生,遵循發(fā)展規(guī)律 一個人對文本的理解是跟他的生活經(jīng)歷、知識累積緊密相連的。相同的文本,不一樣的讀者讀出不一樣的感受,正如“一千個讀者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备螞r,新課標也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薄皩W生是閱讀的主體?!比绻處焹H以成人的鑒賞目光來解讀教材,往往與學生學習的需求、生活經(jīng)驗等出現(xiàn)隔閡,也就無法達到學生、教師、文本三情的和諧統(tǒng)一。所以,解讀文本,最后要回歸學生,遵循學生的發(fā)展規(guī)律。 .立足學生“前在資源” 學生在學習文本之前并不是“空著腦袋”的,我們不能把孩子的學習定在“零起點”,他們已有的經(jīng)驗無時不刻不在影響著他們對文本的理解與感悟。教師從學生的角度解讀文本,就要珍視學生的“前在資源”,以它為教學起點:哪些知識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哪些內(nèi)容經(jīng)過孩子自讀也能掌握的,對文本情感的把握孩子能達到哪個程度,而哪些又是學生不懂的,是需要教師精心點撥的,哪些是需要他們體會到的而學生卻恰恰無法達到的,這就需要教師花時間、花精力來重點引領(lǐng)。只有關(guān)注了學生的“前在資源”,才能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有所得,有所悟,切實提高語文課堂效率。 如三下《媽媽的賬單》,彼得因為幫助媽媽做事索取報酬,而媽媽雖付出很多卻不要報酬,文章通過這樣一件事情讓孩子們感受母愛的偉大。文中的小彼得就是孩子們自己的縮影,小彼得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學生通過朗讀,透過文字鏈接生活,理解是相當簡單的。像這樣學生通過自讀感悟自己能讀懂的,教師就不要做過細的解讀了。但文中媽媽那張賬單背后所蘊含的東西,孩子們是朦朦朧朧、似懂非懂的。所以這一個部分在教學時應成為教師教學預設(shè)的重點內(nèi)容,在課堂上應舍得花時間、花精力。 .關(guān)注學生“具體生命” 學生作為閱讀文本的主體,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具有鮮明生命色彩的個體。在解讀文本時,要關(guān)注對學生“具體生命”的不同狀態(tài)進行解讀。只有充分了解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以生為本,站在他們的視角去揣摩閱讀文本時,學生可能產(chǎn)生的獨特體驗或閱讀障礙,以及他們在與文本親密接觸中潛在的多種可能。 如三上《灰雀》,文本所處的單元是“名人故事”,本文試圖通過列寧的這一平凡小事來折射這位偉人的偉大之處:不僅僅愛孩子,更是懂得怎樣愛孩子。但是,三年級的孩子會悟出些什么呢?熱愛動物的孩子,他們會從“三只灰雀”句,感受到灰雀的可愛靈巧;勇于改錯的孩子,會從“小男孩”的表現(xiàn)中,體會到小男孩是個有錯能及時改正的好孩子;在課外接觸過類似文本的孩子,會從列寧微笑著問:“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里去了?”,隱隱約約地領(lǐng)悟到列寧這句話的與眾不同。我想,孩子們的感受離文本所要表達的意義還有一定的差距,但基于孩子的具體生命特點,他們的理解也是無可厚非的,也是有一定的依據(jù)的。教師只有這樣從學生視角充分解讀,才有可能在課堂上,面對學生的理解及時點撥,引領(lǐng)提升。 解讀文本的方法遠不止這些,像讀“厚”與讀“薄”,像解讀的“三個層面”“五個視角”。 我們說,文本解讀,既要讀“厚”,又要讀“薄”。讀“厚”是為了深入,讀“薄”是為了淺出。讀“厚”并不是說我們教師知道多少就要教給學生多少,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教師能走多遠就能領(lǐng)著孩子走多遠?讀“薄”,也不是說沒有血肉,不要內(nèi)容?!昂瘛笔菫椤氨 狈盏模院耨S博,才會輕而易舉,手到擒來;“薄”是手段,是為了簡潔,為了深淺有度,要“薄”而有肉。這樣你選擇的教學內(nèi)容才可能是恰當?shù)?、有效的?/span> 解讀文本,我們還可從三個層面入手:文章的解讀;兒童的解讀;課程的解讀。第一個層面,是文章的解讀。即,文章寫了什么,表現(xiàn)了怎樣的情感;第二個層面,是課程的解讀,通過解讀,確立教什么,完成怎樣的教學目的;第三個層面,對兒童的解讀,孩子們能讀到什么程度?需要些什么?完成了這些之后,才能設(shè)計教學?!晾蠋熢谥v座中,提出了五個視角——讀者視角、作者視角、編者視角、兒童視角、教者視角,進一步豐富了解讀的策略,有很強的操作性,值得我們學習。 解讀文本,永遠是語文教師難以言盡的話題,也永遠是閱讀教學需要首先解決的問題。這里,我從作者、編者、學科、學生等角度提出一些解讀文本的建議,愿我們老師,在解讀文本的旅途中,邁出更堅實的步伐,收獲美麗的教育風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