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哥窯 南宋時(shí)龍泉有兄弟二人各持一窯,哥比弟技高一籌,弟對(duì)哥充滿嫉妒,趁哥不備,弟將冷水潑入哥的窯中,使正在燒的瓷器表面的釉面全都開裂,裂紋有大有小,有長有短,有粗有細(xì),有曲有直,且形狀各異,有的像魚子,有的像柳葉,有的像蟹爪……見此情景,哥欲哭無淚,痛定思痛后,他重新振作精神,泡了一杯茶,把濃濃的茶水涂在瓷器上,裂紋馬上變成茶色線條,又把墨汁涂上去,裂紋立即變成黑色線條,這樣,不經(jīng)意中形成“金絲鐵線”,哥拿瓷器到市場(chǎng)上去買,沒想到卻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被一搶而空,哥窯因此而聞名天下。而弟只能仍然燒青釉瓷。 哥窯作為宋代重要瓷窯之一,它的產(chǎn)地至今還未被確認(rèn),僅僅在歷代的文獻(xiàn)資料中可以窺見一斑。哥窯瓷器非常珍貴,現(xiàn)存于世的僅有一百余件,其珍貴程度不亞于元代的青花瓷器。 “金絲鐵線”、“紫口鐵足”是哥窯眾所周知的特征。哥窯瓷土脈微紫,質(zhì)薄屬青瓷系列,色調(diào)豐富多彩有月白、粉青、灰青、油灰、深淺米黃等多種。哥窯釉屬無光釉,猶如“酥油”般的光澤。釉色沉厚細(xì)膩,光澤瑩潤,好像凝脂;若置之于顯微鏡下,可見瓷釉中包含的氣泡好像聚沫串珠,故通稱“聚沫攢珠”。此外,哥窯的底足也頗為特別,其圈足底邊狹窄平整,非寬厚凹凸,足之內(nèi)墻深長,足之外墻淺短,難以用手指提拿起來。目前,哥窯瓷器傳世的以各式瓶、爐、洗、盤、碗、罐為常見。 官窯與哥窯十分相似,有官哥不分一說,在我看來,官窯是自然開片,哥窯是人為為之,是人刻意地追求開片,故有無“金絲鐵線”是官窯與哥窯最大的區(qū)別。另有沒有光釉可作為考慮。 下面一件是上博的哥窯葵口盤,一件是上博的E哥窯貫口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