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古時男子娶妻遵從三媒六證,女子也有作為襯托其身份的陪嫁。女方嫁妝中不但包括各類金銀珠寶,還有各種形形色色的丫鬟,其中就有陪嫁丫鬟。 作為正妻的附屬,陪嫁丫鬟也有諸多等級之分。地位最高的,莫過于同胞姊妹,譬如三國時期吳國孫權(quán)的母親就是同其妹一同嫁與其父孫堅。此后便是同宗之女,例如懷嬴便是連同四個同宗之女一同嫁與晉文公姬重耳。 諸如此例在三國時期不勝枚舉。陪嫁的意義在于維護娘家權(quán)益,倘若正妻抱病離世,陪嫁就可以依照尊卑接替正妻的地位。同胞同宗女,跟隨正妻嫁到南方便是媵妾,地位相較于一般妾式要高許多,而且手中有相當(dāng)?shù)臋?quán)利,好比半個正妻。 除此之外,侍女陪嫁地位便低許多。這類女子,通常為服侍正妻的丫鬟,地位并不高。《知否》中的小桃便屬于這類。 還有一些與正妻關(guān)系相對親密一些的,會被收為通房丫頭,在正妻身體不便時,照顧當(dāng)家主人。《紅樓夢》中的平兒便是作為王熙鳳的陪嫁,成為賈璉的通房丫頭。不過這類陪嫁升到妾也就到頭了,想扶正,基本沒有希望,也不合禮數(shù)。 不過,南唐時有一個陪嫁轉(zhuǎn)正的特例,她的一生如同拿了女主角劇本一般。原本只是作為自家小姐陪嫁嫁入皇宮,而后機緣巧合,成了南唐皇后,她的主人卻只是一名普通嬪妃。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身世浮沉 侍女名為宋福金,江夏(今湖北)人士,她原本也是書香世家,家中富庶。然而恰逢戰(zhàn)亂,不幸與家人失散,從此在亂軍中流離失所,后來漂泊在如今南京一帶,被王戎收為侍女。 可巧她與王家千金年齡相仿,王戎便讓她作為女兒的貼身婢女。如此兩人一同長成,通曉禮樂。到了小姐及笄,依從父母之命嫁于徐知誥。宋福金便同小姐一同嫁進徐家。 兩人婚后十分恩愛,宋福金作為心腹侍女,盡忠職守,一心一意幫助王氏在夫家立足。只是,王氏雖然頗受丈夫?qū)檺?,卻沒有一子半女傍身。在古代,無子一事是會被婆家嫌棄的。為了保全自己的顏面,便向丈夫建言將自己漂亮又聰慧的侍女,予丈夫做小妾。宋福金聰慧異常,頗受寵愛。沒過多久便誕下一子,徐家自然十分高興,作為孩子生母的宋福金地位也尊貴起來。 不久后,王小姐抱病去世,感念正妻仁德,徐知誥便將宋福金扶正。宋福金的確旺夫,不僅自身被扶正,夫婿也逆襲稱帝。 逆襲之路 徐知誥可以說跟宋福金同病相憐,同宋金福一般,自幼漂泊,孤苦無依。有幸得到楊行密垂憐,便把他交給自己得力屬下徐溫撫養(yǎng),改名為徐知誥。 徐知誥資質(zhì)頗佳,對徐溫充滿儒慕之情,縱使徐溫酒后失手打罵,也未生不滿。正因如此,一家人和睦融融。待到長成,不出所料成為人中龍鳳,連皇帝也贊不絕口。憑借著養(yǎng)父的支持,徐知誥在朝中如魚得水,步步高升。只是隨著官職逐漸升高的還有野心。 918年,徐溫親子徐知訓(xùn)被大將朱瑾殺害,聽聞后,徐知浩即刻動身趕赴廣陵,出任淮南副使之職,由此把持南吳朝政。大權(quán)悉數(shù)收歸于手,為了拉攏人心,廣施仁政,百姓無不拜服。這之后禮賢下士,只要有流落在外的賢能都招至麾下,很快手中便聚集了許多門客謀臣。 然而聲名遠揚的徐知浩開始生出不臣之心,備受徐溫忌憚。便派次子徐知詢到廣陵,意欲讓他接替徐知誥。初聞時徐知浩十分驚懼,可巧徐溫此時染病猝死。徐知誥便趁此接管徐溫的兵權(quán)。不久便推翻了朝廷,南唐建國。 因為坐上皇位的手段并不光彩,為了名正言順,改回“李”姓,更名為昪,自稱憲宗后人。立太宗高宗之廟,以表自己為正統(tǒng)李家傳人。 善始善終 李昇(徐知誥)稱帝后,原配王氏雖已去世,按照規(guī)定是應(yīng)該追封她為皇后。好比《甄嬛傳》中,純元在王府時就已去世,雍正稱帝后,還是將其追封為后。只是李昇卻沒有這樣做,有感于宋金福的守望相伴。便只將王氏追封為順妃,扶宋金福為后,如此,宋福金便成為了南唐開國皇后。 多年后,兩人也一直勠力同心,李昇愛民如子,宋福金則悉心輔佐。不過,時值暮年,李昪貪戀丹藥,迷戀長生不老之說,經(jīng)常動怒,少不了宋福金的溫言勸慰,減少許多不必要的殺生,終成一代賢后。待到李昪離世,宋福金之子李璟繼位。素有賢良之名的宋福金,便有朝臣建議垂簾議政,卻被她拒絕。不到兩年,宋福金便追隨李昪而去,死后與李昪同葬于永陵,尊稱“元敬皇后”。 思考 宋福金一生順?biāo)?,仆役期間主人厚待,其后丈夫?qū)檺?,成為皇后之后被朝臣稱頌,子孫賢能。她的一生如同刻在石壁上的楷模一般! 在我們諸多羨慕中,不妨沉下心思,細細揣摩,她又是怎么做到的? 從來沒有人生下來,就能討所有人的喜歡。之所以備受王氏信賴,是因為宋福金忠心耿耿,從一而終;丈夫眷顧,更是因為她頗具賢能,把諸事打理的井井有條;臣子拜服,是因為她為國為民、秉身持正。至于兒子爭氣,必然是她教子有方。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所有的成果無不是自己一步一個腳印踩出來的! 引用文獻: 《生金閣》
|
|
|
來自: liuhuirong > 《晉隋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