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載楹 勸學家園 4月16日 宋神宗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六月初九日,蘇軾由黃州調(diào)任汝州時,送長子蘇邁赴饒州德興縣就任縣尉,途經(jīng)鄱陽湖口,得以游覽石鐘山,進行實地考察。為辨明石鐘山得名由來,蘇軾寫了一篇503個字的游記——《石鐘山記》。 首先,蘇軾從石鐘山得名由來的兩種說法切入。 然后,蘇軾敘述通過實地考察探究石鐘山得名由來的過程。 其中,生動而形象地描寫了“夜泊絕壁”的景色,頗為精彩!“至其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cè)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云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绷攘葦?shù)筆便渲染出一個陰森逼人、冷清凄厲的畫面,使人對石鐘山夜景有身臨其境之感。 最后,蘇軾以反問的方式點明主旨,表示“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并分析了使人不能準確知道石鐘山得名由來的原因。 “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span> 關(guān)于石鐘山得名由來,以“漁工水師”為代表的勞動人民“雖知而不能言”,酈道元雖能說出一番道理卻又“言之不詳”,一般士大夫雖能詳細講明卻又“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有些士大夫(如唐之李渤)雖能實地考察探究原因以證其說卻又不能進行周密深入而詳盡的調(diào)研。即便是蘇軾,與李渤相比有些許進步,但是他的調(diào)查也還不夠深入。于今看來,石鐘山是一座中空如鐘的石山,既有鐘之形,而且有鐘之聲,形聲兼?zhèn)?,這才是其得名由來。如今,我們之所以能夠探明真相,那是因為我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幾百年后,石鐘山得名由來或許還會有其它更加合理的解釋,那么今人的說法難道就徒勞無益了嗎?我們不能輕易否定前人的一切知識經(jīng)驗,或許會有不足之處,但那都是有意義的! 本篇游記不只是為辨明石鐘山得名由來,也是以游記來昭示哲理,指出對前人的定論不盲從、不輕信,更不可主觀臆斷,主張親臨實踐、深入調(diào)研來解決難題,從而得出妥當?shù)慕Y(jié)論。這種認真對待問題的態(tài)度,反對主觀臆斷的求實精神,不恰恰也是中國共產(chǎn)黨所具備的嘛!毛主席就常教導說:“沒有調(diào)查就沒有發(fā)言權(quán)。”這一著名論斷人所共知,但是為何還會產(chǎn)生片面、不準確的結(jié)論呢?其原因之一就在于知識分子喜歡端著文人的架子,不喜歡向漁工、水師、寺僧等熟悉情況的勞動人民虛心請教,從而喪失了向勞動人民調(diào)查的好機會。因此,脫離了人民群眾,千百萬共產(chǎn)黨的干部焉能不失去立身之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