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 期 導 讀 如果對《傷寒論》條文不理解,不妨參考《輔行訣》對比學習,收獲更大…… 《輔行訣》二旦四神湯與《傷寒雜病論》有關方相比較,二者諸多方藥味相同 (個別方稍有加減),證治相似,但奇怪的是方名多有不同,成為人心中謎惑。 《輔行訣》現(xiàn)存方52首:大小瀉肝補肝湯4首;大小瀉心補心湯8首;大小瀉脾補脾湯4首;大小瀉肺補肺湯4首;大小瀉腎補腎湯4首;補瀉五臟方10首;二旦方 (大小陽旦、大小陰旦、正旦湯 )5首;四神方 (大小青龍、大小白虎、大小朱鳥、大小玄武湯)8首;開五竅救卒中惡方5首。如果將以上諸方與仲景方相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以下三個特點: 1、方中藥味、癥狀、服法同而方名不同 如《輔行訣》中小陽旦湯、小青龍湯、小朱鳥湯分別同《傷寒論》的桂枝湯、麻黃湯、黃連阿膠湯。以小陽旦湯與桂枝湯 為例來探討其異同 : 《輔行訣》小陽旦湯方證: 小陽旦湯,治天行發(fā)熱,自汗出而惡風,鼻嗚干嘔者方。 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生姜二兩,切甘草炙二兩,大棗十二枚,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服已,即啜熱粥飯一器,以助藥力。稍令汗出,不可大汗流漓,汗出則病不除也,取瘥止。若不汗出可隨服之。日三服。若加飴一升,為正陽旦湯。 《傷寒雜病論》桂枝湯方證: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fā),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fā)熱,鼻嗚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桂枝三兩 (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二兩 (炙),生姜三兩(切),大棗十二枚 (擘 )上五味 ,父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嗓熱稀粥一升馀,以助藥力。 溫覆令一時許,遍身縶蒙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 一 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間。半日許, 令三服 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親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 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①藥味同,藥量等,都是 「桂枝三兩,芍藥三兩 ,生姜二兩切,甘草炙二兩,大棗十二枚擘 」,甚至在生姜的用法、甘草是生用、炙用上都一致。 ② 癥狀類似,如小陽旦湯有「發(fā)熱、自汗出而惡風,鼻鳴干嘔」等;桂枝湯有「熱自發(fā),汗自出,翕翕發(fā)熱,鼻嗚干嘔 」等。 ③服后調(diào)理都有食粥以助藥力一說,如小陽旦湯有「服已,即啜熱粥飯一器,以助藥力」;桂枝湯有「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 ④禁忌相似, 如小陽旦湯有「不可大汗流漓,汗出則病不除也,取瘥止」;桂枝湯有「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漿漿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二者對比,仲景有所發(fā)揮,如形容微汗用「遍身漿縶 」(或為南陽方言)一詞,又如 仲景加以飲食禁忌,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 由以上諸點分析可知,小陽旦湯與桂枝湯藥味、癥狀、服法、禁忌等方面極為相似,然方名卻迥異。由此推知,小青龍湯與麻黃湯、小朱鳥湯與黃連阿膠湯亦為如此。 2、方中藥味稍有加減,癥狀、服法同而方名不同 如《輔行訣》中小陰旦湯同《傷寒論》中的黃芩湯加生姜;大陽旦湯同《傷寒論》之黃芪建中湯加人參;大陰旦湯同《傷寒論》中的小柴胡湯加芍藥;大白虎湯同《傷寒論》之竹葉石膏湯改人參為半夏;瀉腎湯同《金匱要略》桂苓五味甘草湯加生姜。詳細比較,可參考上例 (小陽旦湯與桂枝湯的比較)。 3、方中藥味、癥狀、服法同而方名稍有不同者 如《輔行決》中大青龍湯同《傷寒論》中的小青龍湯;小白虎湯同《傷寒論》中的白虎湯;小玄武湯同《傷寒論》中的真武湯。都是藥味、癥狀、服法相似,方名稍有變化。 |
|
|
來自: 青曉mnibc57lc2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