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充滿年味的春節(jié) 松山湖實驗小學 繆可萱 我的母親,出生于鄉(xiāng)下的一個小村子里,在她小時候最期盼的節(jié)日便是春節(jié)。 老舍筆下的北京人春節(jié)過得富足,沈從文筆下的臘八粥美味香甜……我好奇地問母親:“過年,你們那兒吃不吃臘八粥嗎?”“臘八粥?有口飯吃就不錯了!”母親的回答讓我有些驚異! 然后,母親就和我說起他們家鄉(xiāng)過年的一些習俗。比如每次臨到過年前的十天,當?shù)丶芯蜁焯扉_放,叫做趕連墟。那幾天祖父和祖母就會天天忙著買東西、賣東西,沒有停歇的時候。在這段趕連墟的時期,祖父會拿著寫好要買東西的清單(因為要買的實在太多太零碎,怕忘記,所以祖父特意記下來),幾個蛇皮袋裝好買的東西,并用扁擔挑回。但為了防止“爸媽,我要吃!”的話響起,祖父母會把這一堆的吃的都給鎖起來。不然等到過年那一天,吃的東西肯定剩下沒多少了。 等到除夕的晚上,家庭的每個成員都會團聚在一起,熱熱鬧鬧地吃團年飯。團年飯動筷之前的慣例是祭祖。祖父擺好飯菜碗筷后,就會捉著家里最小的孩子向飯桌作揖,口里念念有詞地說一些思念先輩,邀請先輩回家一起吃團年飯之類的話語,最后自然是少不了要祈求祖先的保佑。祭拜先祖的飯,祖父說沒有用了,他不讓家里孩子們吃,全部倒到自己碗里吃了。我有些差異了。后來才知道,這是祖父怕浪費,也是祖父想與祖先們共迎新年。 吃完團年飯,小孩子們便開心地去放鞭炮,看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祖父和祖母卻又重新在廚房里忙碌起來。每年除夕晚上,祖父都會親自炒瓜子、花生。他指揮燒火的祖母一會兒要火大一點,一會兒要火小一點,很快那讓人嘴饞的香味一下子就滿了屋子,比較經(jīng)典的場面就是祖父把身子探向鍋中,抓起一把瓜子或花生沖燒火的祖母嚷道:“糊了!糊了!”或者就是“少了把火!”當然也有歡喜開心的聲音:“炒得不錯,剛剛好?!?/span> 除夕后的大年初一,天一亮,祖母就會在廚房麻利地下面條做早餐。初一早晨吃面條,也是母親老家的習俗之一。“大年初一要吃面,這樣來年就能發(fā)財了!”祖母這樣解釋道?,F(xiàn)如今母親一回憶起這一吃面條的習俗,意味深長地說到:“那時的人實在太窮了,大家都希望能發(fā)財,祈求日子富足起來。” 吃過面條,接下來便開始走村串戶拜年。一般是一個家庭的孩子一起熱熱鬧鬧地去給長輩拜年,領(lǐng)紅包。長輩則會揣著笑容,端上那放了很多白糖的甜甜的白開水遞給晚輩,然后一邊對晚輩說好話,一邊用那總干活的大手遞出讓人期待的紅包,并熱情地扯上幾句家常。 那可愛的晚輩,一接過紅包,象征性的坐坐,等喝完杯子里甜甜的糖水,吃了點東西后,就又急急忙忙地趕往下一家去拜年。 大年初一這天,大人們除了煮飯吃外,就不再忙別的家務(wù)活,終于可以歇息下來看看電視,串串門相互,拜拜年,拉拉家常。 母親說她們那兒的春節(jié)總讓人念念不忘。雖是一個小村子的春節(jié),但人情味和年味卻很濃很濃。 |
|
|
來自: 中外作家網(wǎng)654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