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感冒,感冒的分類 1. 風寒證:惡寒重,發(fā)熱輕,無汗頭痛,肢節(jié)酸痛,鼻塞聲重,時流清涕,喉癢咳嗽,痰吐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熱飲 1荊防達表湯;羌活5克柴胡5克前胡5克獨活5克 枳殼5克 茯苓5克 荊芥5克 防風5克 桔梗5克 川芎5克甘草3克 加減: 1. 頭痛者,加白芷、蒿本以祛風散寒止痛; 2. 項背強者,加葛根以疏足太陽膀胱經絡; 3. 咳嗽痰白者,加陳皮、杏仁、炒萊菔子宣肺化痰止咳; 4. 鼻塞流涕者,加蒼耳子、辛夷通竅散寒; 5. 四肢酸痛者,加桑枝、桂枝祛風散寒通絡; 6. 若舌苔厚膩,噯腐吞酸,兼有中焦停食者,加神曲、炒谷芽消食化滯。 7. 很怕冷而無汗的,加入麻黃5克,桂枝5克。 【辨證加減】 1.風寒較重,惡寒甚者,加麻黃、桂枝增加解表散寒之功。 2.如身熱不揚,身重,苔膩,脈濡者,為風寒夾濕,可加厚樸、陳皮、半夏等以化濕理氣,或改用藿香正氣散。 3.如兼胸悶不舒,甚則脅肋疼痛者,為夾有氣滯,可加香附、紫蘇、陳皮等以疏肝理氣。 4.如見咳嗽痰多,胸悶食少,夾有痰濁,可重用前胡、桔梗,酌加陳皮、半夏等以宣肺化痰止咳。 5.如素體氣虛而患感冒,發(fā)熱,無汗,身痛,倦怠,咳嗽,咯痰無力,舌質淡白,脈浮無力。用參蘇飲加減。 6. 如病情進一步發(fā)展,陽氣亦虛,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可加炙桂枝、細辛附子配合麻黃溫陽解表。 6.如出現(xiàn)外寒內熱,發(fā)熱惡寒,心煩,咳嗽痰黃,可加石膏、黃芩、梔子以解表清里。 加減: 1` 頭痛者,加白芷、藁本以祛風散寒止痛; 2` 項背強者,加葛根以疏足太陽膀胱經絡; 3` 咳嗽痰白者,加陳皮、杏仁、炒萊菔子宣肺化痰止咳; 4.鼻塞流涕者,加蒼耳子、辛夷通竅散寒; 5. 四肢酸痛者加桑枝、桂枝祛風散寒通絡; 6. 若舌苔厚膩,噯腐吞酸,兼有中焦停食者,加神曲、炒谷芽消食化滯。 臨證參考: 風寒感冒輕者,可服用中成藥或食療方,如感冒通、蔥白蘿卜湯等; 若惡寒發(fā)熱,頭身疼痛,無汗而喘,脈浮緊,風寒表實甚者,可用麻黃湯; 夏季風寒感冒,可用香薷飲; 若風寒兼有痰飲咳嗽,咯痰清稀,胸膈滿悶,舌苔白滑者,可選用小青龍湯。 惡寒,發(fā)熱,無汗,頭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噴嚏。舌苔薄白,脈浮緊或浮緩 2荊防敗毒散;羌活9g、獨活9g、柴胡9g、前胡9g、枳殼9g、茯苓9g、防風9g、荊芥9g、桔梗9g、川芎各9g,甘草3g。 【辨證加減】 1.風寒較重,惡寒甚者,加麻黃、桂枝增加解表散寒之功。 2.如身熱不揚,身重,苔膩,脈濡者,為風寒夾濕,可加厚樸、陳皮、半夏等以化濕理氣,或改用藿香正氣散。 3.如兼胸悶不舒,甚則脅肋疼痛者,為夾有氣滯,可加香附、紫蘇、陳皮等以疏肝理氣。 4.如見咳嗽痰多,胸悶食少,夾有痰濁,可重用前胡、桔梗,酌加陳皮、半夏等以宣肺化痰止咳。 5.如素體氣虛而患感冒,癥見惡寒較甚,發(fā)熱,無汗,身痛,倦怠,咳嗽,咯痰無力,舌質淡白,脈浮無力。可加人參益 氣解表,或改用參蘇飲加減。如病情進一步發(fā)展,陽氣亦虛,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可加炙桂枝、細辛、附子配合麻黃 溫陽解表。 6.如外寒逐漸化熱,里熱偏盛而表寒未解,出現(xiàn)外寒內熱,癥見發(fā)熱惡寒,心煩,咳嗽痰黃,可加石膏、黃芩、梔子以解 表清里。 加減2: 1.頭痛者,加白芷、藁本以祛風散寒止痛; 2. 項背強者,加葛根以疏足太陽膀胱經絡; 3. 咳嗽痰白者,加陳皮、杏仁、炒萊菔子宣肺化痰止咳; 4. 鼻塞流涕者,加蒼耳子、辛夷通竅散寒; 5. 四肢酸痛者加桑枝、桂枝祛風散寒通絡; 6. 若舌苔厚膩,噯腐吞酸,兼有中焦停食者,加神曲、炒谷芽消食化滯。 若惡風發(fā)熱,汗出,頭痛,或有項強,咳喘,咯痰稀白,舌苔薄白,脈浮緊者, 3桂枝湯;桂枝9克 白芍9克 炙甘草6克 生姜片9克 紅棗12枚 1.如感冒,惡風寒較甚者,宜加防風、荊芥、淡豆豉。 2.如患者體質虛者,加黃芪。 3.兼見咳嗽者,宜加杏仁、蘇子、桔梗。 4.用于風寒濕痹,宜加姜黃、細辛、威靈仙。 5.項背拘急強痛,加葛根、防風、桑枝。 6.用于妊娠嘔吐,可重用生姜,再酌加蘇梗、白術,砂仁。 7.用于受冷即發(fā)的皮膚病,無熱象者,可加當歸、荊芥、防風、蟬蛻、丹參等。 加減: 1. 咳喘、痰白者,加厚樸、杏仁、半夏宣肺化痰平喘; 2. 食納欠佳者,加神曲、麥芽消食健脾; 3. 鼻塞流涕者加蒼耳子、辛夷通竅散寒; 4. 頭痛項強者,加白芷、葛根疏風止痛。 5. 如小兒反復感冒,營衛(wèi)不和,汗出者,加黃芪、龍骨、牡蠣等。 若惡寒發(fā)熱,頭身疼痛,無汗而喘,脈浮緊,風寒表實(無汗)甚者, 4麻黃湯;麻黃9克(包) 桂枝6克 炙甘草3克 杏仁6克 1.若喘急胸悶,咳嗽痰多,表證不甚者,去桂枝,加蘇子、半夏。 2.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蒼耳子、辛夷花。 3.若挾濕邪而見骨節(jié)酸痛,加蒼術、苡仁。 4.若兼里熱之煩躁,口干加石膏、黃芩。 5.風寒襲表之皮膚瘙癢,加防風,荊芥,蟬蛻 風寒夾濕證:身體熱不揚,惡寒汗少,頭重如裏,肢體骨節(jié)疼痛,咳嗽聲重,鼻塞多涕,舌苔白膩,脈濡。 5羌活勝濕湯加減;羌活6克 獨活6克 藁本3克 防風3克 炙甘草3克 川芎3克 蔓荊子2克 加減: 1.如果經中有寒濕,身重腰沉沉然,加入酒漢防已3克。 2.如果病較輕則加入附子3克更效。 3.如果病情較重則加入川烏3克更效。 4.如果汗少加入豆卷5克。 5.如果頭痛、身痛加入白芷5克;防風、藁本都加到5克。 6.如果脘痞(胃脹)加入蒼術5克、厚樸5克。 7.如果咳嗽痰粘的加入半夏5克,陳皮3克。 8.納呆腹脹,加陳皮、半夏、厚樸燥濕除滿; 9.大便溏泄,加薏苡仁、白蔻仁健脾化濕; 10.若有咳嗽,可加杏仁、桔梗、前胡。 若惡寒發(fā)熱、頭痛、無汗、肢楚等表證,且兼有口渴等里熱者, 6九味羌活湯;羌活9克 防風9克 蒼術9克 細辛3克(后下)川芎6克 白芷6克 生地黃6克 黃芩6克 甘草6克 1.若濕邪較輕,肢體酸楚不甚者,可去蒼術、細辛。 2.如肢體關節(jié)痛劇者,加獨活、威靈仙、姜黃等。 3.如濕重胸滿者,可去滋膩之生地,加枳殼。 4.無口苦,若微渴者生地、黃芩當酌情裁減。 5.里熱甚而煩渴者,可加石膏、知母。 7若夏季風寒感冒,香薷飲;香薷10克 白扁豆5克 姜厚樸5克 若風寒兼的痰飲咳嗽,咯痰清稀,胸膈滿悶,舌苔白滑者, 8小青龍湯;麻黃9克(包)桂枝9克 炙甘草9克 白芍9克 細辛9克 干姜9克 五味子12克 半夏12克 1.如果口渴則去半夏,加入栝蔞根9克 2.如果輕微下痢則去麻黃,加入茯苓9克。 3.若噎者,去麻黃,加入炮附子5克。 3.若小便不利,少腹?jié)M者,去麻黃,加茯苓12克。 4.若喘去麻黃加入杏仁12克(去皮尖) 5.若外證較輕者,可去桂枝,麻黃則改用炙麻黃。 6.兼有熱象而出現(xiàn)煩躁者,加生石膏、黃芩。 7.兼有鼻塞清涕多者,加辛夷、蒼耳子。 8.兼水腫者,加茯苓、豬苓。 外寒內熱證:風寒外受,表寒未解,入里化熱;或因肺熱素盛,風寒外束,熱為寒遏 。 9麻杏石膏湯加減;麻黃12克(包) 杏仁8.5克 炙甘草6克 石膏24克 加減: 1.如果比較怕冷的,加入豆豉9克、薄荷5克(后下)。 2.如果內執(zhí)熱甚,加入黃苓6克、山梔子6克、蘆根10克。 3.如果咳甚加入前胡6克、桑白皮6克。 4. 汗出多者,去香薷加藿香; 5. 頭痛者,加桑葉、菊花、白芷祛風止痛; 6. 心煩、小便短赤者,加竹葉、赤茯苓或六一散(滑石、甘草)清熱利濕; 7. 嘔惡者,加陳皮、半夏、竹茹和胃降逆止嘔; 8. 胸悶者加砂仁殼寬胸理氣; 9. 納呆者,加神曲、麥芽、雞內金消食健胃; 10.若濕重于暑而無汗者,加大豆黃卷助香薷以發(fā)表。 溫病初得,頭痛,周身骨節(jié)凌痛,肌膚壯熱,背微惡寒,無汗,脈浮滑者, 10清解湯;薄荷葉12克 蟬蛻(去足、土)9克 生石膏(搗細)18克 甘草4.5克 若風寒束表,肌腠郁熱,證見惡寒發(fā)熱,身熱漸增,無汗頭痛,全身酸痛,口干鼻干,心煩不眠,眼眶疼痛 11柴葛解肌湯;柴胡6克 干葛9克 甘草3克 黃芩6克 羌活3克 白芷3克白芍6克 桔梗3克 生姜3片紅棗2枚石膏5克 1.若無汗而惡寒甚者,可去黃芩,加麻黃。 2.若熱邪傷津者,宜加天花粉、知母。 3.若惡寒不明顯而里熱較甚,發(fā)熱重,煩躁,舌質偏紅,宜加銀花、連翹,并重用石膏。 若外寒內熱,表里俱實,證見憎寒壯熱,頭目昏眩,口苦目赤,咽喉不利,咳逆喘滿,便秘尿赤,苔膩,脈滑實 12防風通圣散;酒大黃1.5克 芒硝1.5克防風1.5克荊芥1.5克麻黃1.5克 梔子1.5克 連翹1.5克 川芎1.5克 當歸1.5克 薄荷1.5克 白術1.5克 桔梗3克 黃芩3克 石膏3克 甘草6克 滑石9克 生姜1片 蔥2根 1.如涎嗽者,加姜半夏下氣化痰; 2.無憎寒者,去麻黃; 3.內熱不盛者,去石膏; 4.無便秘者去大黃、芒硝; 5.體質壯實者,去當歸、白芍、白術等扶正之品。 惡寒發(fā)熱陣作,午后熱重,頭身重痛,胸悶脘痞,心煩懊儂,頭??谡衬仯忍挡焕?,舌紅,苔白膩或白如積粉,脈弦滑13柴胡達原飲;柴胡4.5克生枳殼4.5克川樸4.5克青皮5克炙甘草2.克黃芩5克苦桔梗3克草果1.8克檳榔6克荷葉梗10~15克 加減: 1. 頭痛甚者,加羌活、葛根疏風止痛; 2. 表濕重者,加藿香、佩蘭解表化濕; 3. 里濕重者,加蒼術、白蔻仁、半夏、陳皮健脾燥濕。 若邪入少陽,熱郁腠理,證見寒熱往來,或壯熱不退,胸脅苦滿,口苦,咽干,目赤,或嘔吐,或口渴,大便干結, 14大柴胡湯加減;北柴胡24克 黃芩9克 白芍9克 半夏12克 生姜15克 炙枳實4克 紅棗12枚 大黃6克 1.如脅脘痛劇者,加川楝子、延胡索、郁金等以加強行氣止痛之功; 2.惡心嘔吐劇烈者,加竹茹、黃連、旋覆花等以加強降逆止嘔之功; 3.如連日不大便,熱盛煩躁,舌干口渴,渴欲飲水,面赤,脈洪實者,加芒硝以瀉熱通便; 4.伴黃疸者,加茵陳、梔子以清熱利濕退黃; 5.膽結石者,加金錢草、海金沙以化石。 風寒兼氣虛感冒證:感受風寒,惡寒較甚,發(fā)熱,無汗,身楚倦??;咳嗽,咯痰無力;舌苔淡白,脈浮無力。 15參蘇飲;人參6克紫蘇葉6克葛根6克姜半夏6克橘皮3克前胡6克 茯苓6克 木香4克 枳殼4克 桔梗4克 炙甘草4克 加減: 1. 頭痛者,加白芷、川芎祛風止痛; 2. 自汗者,加桂枝、白芍調和營衛(wèi); 3. 無汗、惡寒者,加羌活、防風解表散寒; 4. 鼻寒者加辛夷、蒼耳子通竅散寒; 5. 納谷不香,加砂仁、佩蘭理氣化濕。 6. 表虛自汗的,加入黃芪6克、白術5克、防風5克。 虛人外感風寒,內傷痰飲,惡寒發(fā)熱,頭痛鼻塞,咳嗽痰多,胸膈滿悶;或眩暈嘈雜,怔忡噦逆。 16香蘇散;紫蘇葉23g葛根23g姜半夏23g前胡23g人參23g茯苓23g,木香15g、枳殼15g、桔梗15g、陳皮15g、炙甘草15g 風寒兼陽虛感冒證:感受風寒,惡寒重發(fā)熱輕,頭痛身痛、無汗;面白,語聲低微,四肢不溫,或自汗;舌淡胖苔白, 17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6克(包) 炮附子5克 細辛6克 加減: 1. 鼻塞者,加蒼耳子通鼻竅; 2. 頭痛者,加川芎、白芷疏風散寒止痛; 3. 背寒者,加葛根疏利太陽經氣; 4. 無汗者,加防風、荊芥穗解表發(fā)汗; 5. 有汗者,去麻黃,加桂枝、白芍調和營衛(wèi)。 6.如果兼氣虛的,加入黃芪5克、炙甘草3克。 若陽氣虛弱風邪較甚之頭痛、面色蒼白、語聲低微者, 18參附再造丸;黨參10g,附片6g,桂枝10g,黃芪15g,羌活10g,防風10g,細辛3g,炙甘草5g。 風寒兼血虛感冒證:感受風寒,頭痛身熱,微惡風寒;無汗或少汗;面色不華,唇甲色淡苔白,脈細無力。 19蔥白七味飲加減;蔥白9克 豆豉6克 葛根9克 生姜9克 地黃9克 麥冬9克 1.惡寒重,加入蘇葉6克、荊芥6克。 2.熱重,加入銀花6克、連翹6克或黃芩6克。 3.若有出血癥,加入阿膠珠6克、藕節(jié)15克、三七5克(粉服)、白芨6克。 4.若脾失健運,加入陳皮3克、砂仁5克。 加減2: 1. 頭痛者,加羌活、白芷止痛; 2. 鼻塞加蒼耳子通鼻竅; 3. 自汗者加桂枝、白芍調和營衛(wèi); 4. 無汗者,加蘇葉、荊芥穗發(fā)其汗,但不可大發(fā)汗; 5. 咳嗽痰白者,加陳皮、半夏、杏仁、炒萊菔子宣肺化痰; 6. 血不養(yǎng)心,又因血虛感邪,邪阻脈絡,血液運行不暢,脈結、代者,可加桂枝、紅花、丹參以通陽養(yǎng)血,活血宣痹。 風熱證受熱而感冒身熱、微惡風、汗出不暢;頭脹痛、目脹、面色多赤;咽喉腫痛,鼻流濁涕;咳嗽,痰粘或黃。 20銀翹散或蔥豉湯:銀花10克(可用30-60克)連翹10克(可用15-30克)苦桔梗6克薄荷6構竹葉4克生甘草5克荊芥穗4克 淡豆豉5克 牛蒡子6克 1.頭脹痛較甚的,加入桑葉9克,菊花9克。 2.咳嗽痰多的,加入貝母6克,前胡9克,杏仁6克。 3.咯痰稠黃的,加入黃芩6克,知母6克。 4.熱甚的,加入生石膏30~50克,鴨跖草9克。 5.熱毒癥狀明顯的,加入大青葉9克,蒲公英9克,蚤休9克。 6.咽喉腫痛的,加入一枝黃花6克,土牛膝6克,玄參9克。(加用冰硼散吹咽部) 7.口干咽燥的,加入南沙參10克,天花粉10克,犁皮15克。 感冒加減2: 1. 咽喉腫痛兼大便干者,津液已傷,宜加沙參、麥冬、射干養(yǎng)陰解毒利咽; 2. 咽痛大便不干者,津液未傷,加馬勃、僵蠶、土茯苓清熱解毒。 3. 咳重痰黃者,加魚腥草、天竺黃、漸貝母、瓜蔞仁清熱化痰; 4. 胸悶者,加瓜蔞皮、郁金寬胸理氣; 5. 衄血者,加馬勃、白茅根、側柏葉涼血止血; 6. 頭痛者,加菊花、蔓荊子疏風清熱止痛; 7. 口渴者加天花粉、石斛生津止渴; 8. 鼻塞者加蒼耳子宣通鼻竅; 9. 咽癢者加蟬蛻疏風清熱、利咽止癢; 10. 高熱者加柴胡、葛根、黃芩、生石膏(先煎)辛涼清解。 【辨證加減】 1.高熱惡寒,頭痛口渴,心煩,舌紅苔黃者,為風熱重癥,加黃芩、葛根、石膏、知母、天花粉 2.如肺熱素盛,風寒外束,熱為寒遏,煩熱惡寒,少汗,咳逆,氣急,痰稠,聲啞,可加石膏、麻黃清宣肺熱。 3.如咽喉紅腫疼痛明顯者,去荊芥,酌加板藍根、玄參、馬勃、山豆根或土牛膝根、一枝黃花、射干等清熱利咽。 另用冰硼散或錫類散敷咽部。 4.兼夾濕邪,頭重體倦,胸悶泛惡,舌苔黃膩者,加藿香、佩蘭、郁金以芳香化濕。 5.如感受時行病毒,癥狀明顯者,配合大青葉、板藍根、蒲公英、草河車等以增強清熱解表之功。 6.秋令感受溫燥致病,或風熱化燥傷津,兼見干咳少痰,咽干口燥,舌紅少津,脈數者,酌加南沙參、天花粉、 梨皮等清熱潤燥,此時不宜再伍辛溫之品。 7.兼見里熱者,加細生地黃、玄參、黃芩、知母以清熱生津。 8.如陰津素虧,外感風熱,津液不能作汗達邪,癥見身熱,微惡風寒,少汗,頭昏,心煩,口干,干咳少痰,舌紅少苔, 脈細數。治予滋陰解表,方用加減葳蕤湯化裁。 加減: 1. 咽喉腫痛兼大便干者,津液已傷,宜加沙參、麥冬、射干養(yǎng)陰解毒利咽; 2. 咽痛大便不干者,津液未傷,加馬勃、僵蠶、土茯苓清熱解毒。 3. 咳重痰黃者,加魚腥草、天竺黃、浙貝母、瓜蔞仁清熱化痰; 4. 胸悶者加瓜蔞皮、郁金寬胸理氣; 5. 衄血者,加馬勃、白茅根、側柏葉涼血止血; 6. 頭痛者,加菊花、蔓荊子疏風清熱止痛; 7. 口渴者加天花粉、石斛生津止渴; 8. 鼻塞者加蒼耳子宣通鼻竅; 9.咽癢者加蟬蛻疏風清熱、利咽止癢; 10. 高熱者加柴胡、葛根、黃芩、生石膏(先煎)辛涼清解。 風熱表虛證:發(fā)熱,微惡風寒,有汗,頭痛,咳嗽心煩,咽干口渴,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浮數。 21茅葦湯;白茅根 蘆根 白芍 竹葉 桔?!⌒尤省∈[白 加減: 1. 頭痛者,加菊花疏風熱以清頭目; 2. 咳嗽者,加漸貝母清熱化痰宣肺; 3. 咽干者,加麥冬以養(yǎng)陰; 4. 咽痛者,加射干、馬勃、土茯苓清熱利咽解毒。 若感冒重癥,高熱惡寒,時而寒戰(zhàn),頭痛,大便燥結,或見咳嗽,咯淡黃稠,胸痛、氣急,舌紅苔黃而干,脈浮洪數。 22清瘟敗毒飲;生石膏60克 生地9克 水牛角120克(先煎) 黃連3克 梔子9克 桔梗4.5克 黃芩9克 知母9克 玄參9克 連翹9克 甘草4.5克 丹皮9克 鮮竹葉6克 加減: 1. 咳嗽、痰多者,加漸貝母、前胡、瓜蔞宣肺化痰; 2. 大便燥結者,稍加大黃通腑瀉熱。 風熱兼燥證:(風熱化燥傷津,或秋令感受溫燥致?。I頍犷^痛,鼻燥咽干,咳嗽無痰或少痰,口渴舌紅,多見于秋季23銀翹散合桑杏湯加減;銀花5克 連翹5克 苦桔梗3克 薄荷3克 竹葉2克 生甘草2克 荊芥穗4克 淡豆豉2克 牛蒡子3克 桑葉3克 杏仁4.5克 沙參6克 貝母3克 香附3克 梔子皮3克 犁皮3克 加減: 1. 溫燥之頭痛者,加菊花、薄荷、蔓荊子疏風止痛; 2. 燥熱口渴者,加麥冬、竹葉清熱除煩; 3. 干咳者,加炙枇杷葉、炙紫菀潤肺止咳; 4. 咽癢者,加蟬蛻、僵蠶情網利咽; 5. 咽痛者,加射干、板藍根解毒利咽。 6. 涼燥之頭痛兼眉棱骨痛者,加白芷、防風疏風止痛; 7. 無汗、脈浮緊者,加羌活疏風散寒;咳嗽者,加百部止咳。 風熱兼陰虛感冒:身熱微惡寒,無汗;頭昏,心煩,口干,干咳痰少;舌紅少苔,脈細數。 24減葳蕤湯;玉竹9克 白薇9克 蔥白9克 薄荷6克(后下) 桔梗9克 豆豉9克 甘草3克 紅棗5枚 1.咽干口渴甚的,加入沙參10克、麥冬10克; 2.心煩口渴較甚,加入黃連6克,竹葉9克、天花粉10克; 3.咳嗽咽干,咯痰不爽的,加入牛蒡子9克、射干9克、瓜蔞皮10克。 若發(fā)熱,微惡風寒,無汗或微汗,或寢中盜汗,頭痛,心煩,口干咽燥,手足心熱,干咳少痰,或痰中帶血絲,舌質紅,25藍地湯;板藍根 生地 麥冬 知母 桑葉 苦桔?!∠s蛻 加減: 1. 心煩口渴者,加黃連、竹葉、天花粉清熱除煩,生津止渴; 2. 咳嗽咽干、咳痰不爽者,可加牛蒡子、射干、瓜蔞皮宣肺化痰利咽; 3. 咳嗽胸痛、痰中帶者,可加鮮白茅根、生蒲黃、藕節(jié)涼血止血。 身熱,微惡風,汗少,肢體疼痛;頭昏重脹痛;咳嗽痰粘,流濁涕;心煩,口渴,小便短赤;胸悶,脘痞,泛惡,便溏,26新加香薷飲加減;香薷6克 銀花9克 扁豆9克 厚樸6克 連翹6克 【辨證加減】 1.暑熱偏盛的,加入黃連9克、山梔子9克(或黃芩9克、青蒿9克(最后下)或鮮荷葉10克、鮮蘆根20克); 2.濕困衛(wèi)表的,加入豆卷9克、藿香9克 佩蘭9克 3.里濕偏重的,加入蒼術9克、白蔻仁6克、法半夏6克、陳皮3克 4.里熱盛而小便短赤者,加入滑石18克、甘草3克、赤茯苓9克 5.如暑熱偏盛,身熱明顯,泛惡,肢體昏重,頭昏且脹,口干而粘,舌苔黃膩,可加黃連、青蒿,酌配鮮荷葉、 鮮蘆根清暑泄熱。 6.濕困衛(wèi)表,身重肢楚,胸悶脘痞,可加豆卷、藿香、佩蘭芳化宣表。 7.如里濕偏重,納呆,脘痞,大便溏,可加蒼術、陳皮、半夏和中化濕。 8.暑濕下注,小便短赤,可加六一散、赤茯苓清熱利濕。 9. 汗出多者,去香薷加藿香; 10. 頭痛者,加桑葉、菊花、白芷祛風止痛; 11. 心煩、小便短赤者,加竹葉、赤茯苓或六一散(滑石、甘草)清熱利濕; 12. 嘔惡者,加陳皮、半夏、竹茹和胃降逆止嘔; 13. 胸悶者加砂仁殼寬胸理氣; 14. 納呆者,加神曲、麥芽、雞內金消食健胃; 15. 若濕重于暑而無汗者,加大豆黃卷助香薷以發(fā)表。 16. 暑熱偏盛,加黃連、山梔或黃芩、青蒿清暑泄熱,亦可配合鮮荷葉,鮮蘆根, 17. 濕困衛(wèi)表,加豆卷、藿香、佩蘭等芳化宣表, 18. 里濕偏重,加蒼術、白蔻仁,法半夏、陳皮化濕和中, 19. 里熱盛而小便短赤者,加六一散、赤苓清熱利濕。 27三拗湯合二陳湯加減,麻黃9克、杏仁9克、甘草9克、法半夏6克、陳皮3克、茯苓9克、生姜6克 紅棗2枚 【辨證加減】 1.風痰加南星、白附子、皂角、竹瀝; 2.寒痰加半夏、姜汁; 3.火痰加石膏、青黛; 4.濕痰加蒼術、白術; 5.燥痰加栝蔞、杏仁; 6.食痰加山楂、麥芽、神曲、萊菔子; 7.老痰加枳實、海石、芒硝; 8.風痰加南星、竹瀝等,以熄風化痰; 9.熱痰加黃芩、膽星等,以清熱化痰; 10.寒痰加干姜、細辛等,以溫化痰飲; 11.氣痰加枳實、厚樸等,以理氣化痰; 12.皮里膜外之痰加白芥子等,以通絡化痰。 13.苔膩,痰濕盛,加川樸燥濕化痰。 14.痰多氣逆,加杏仁、紫菀、旋覆花化痰肅肺降逆。 氣虛感冒 28參蘇飲【組成】木香15克 紫蘇葉 干葛(洗) 半夏 前胡 人參 茯苓各23克 枳殼桔梗(去蘆) 甘草(炙) 陳皮(去白)各15克 若平素表虛自汗,易受風邪者 29玉屏風散:防風1兩(15克),黃芪2兩(30克,蜜炙),白術2兩(30克) 30再造散 黃芪6克人參3克 桂枝3克甘草1.5克 熟附子3克 細辛2克羌活3克防風3克 川芎(3克 煨生姜3克 陰虛感冒,身熱,微惡風寒,少汗,頭昏,心煩,口干,干咳,痰少。 31加減葳蕤湯:玉竹10g,白薇10g,葛根10g,生姜3片,蔥白6g,薄荷6g(后入),桔梗6g,豆豉6g,甘草5g,大棗10g。 。加減:陰傷明顯,咽干口渴甚,加沙參、麥冬養(yǎng)陰生津;心煩口渴較甚,加黃連、竹葉、天花粉以清熱生津除煩。 經方治療感冒 1)出現(xiàn)出汗,并且周身肌肉疼痛,怕風吹,怕寒冷,食欲減退,沒有或者略有發(fā)燒時,就用桂枝湯。 其方:桂枝20克,白芍20克,生姜五片,炙甘草20克,紅棗十枚,切。每付藥加入六碗水,大火煮成兩碗。每三小時空腹喝一碗。一般服用后會有微汗出,效果最好。如果沒有出汗,就喝點熱的米粥以幫助發(fā)汗。注意發(fā)汗后要馬上換衣服,以防受風后反而會加重感冒。 2)出現(xiàn)無汗,并且周身肌肉關節(jié)非常疼痛,甚至于痛得就如鞭打一樣,而且非常怕冷,發(fā)燒,怕風吹,怕寒冷時,就用麻黃湯其方:麻黃20克,桂枝20克,杏仁20克,打碎,炙甘草20克。每付藥加入六碗水,用大火煮成兩碗,空腹時服用。 3)出現(xiàn)發(fā)燒,甚至于高燒40度,但病人自覺體內熱而體外寒,怕冷,無汗,且周身肌肉關節(jié)疼痛,口渴能喝水,食欲減退時,就用大青龍湯。其方:麻黃20克,杏仁20克,打碎,石膏30克,炙甘草20克,桂枝20克,生姜五片,大棗十枚,切。每付藥加入六碗水,用大火煮成兩碗。每三小時空腹喝一碗,服后會汗出。當年毛主席感冒后引起發(fā)燒,諸西醫(yī)措手不及,最后還是請山東的劉惠民老中醫(yī)用此方,一付而燒退。 4)如果發(fā)燒后先去掛水吃西藥,久之高燒既退,卻低燒不斷時,那就表示人體的陽氣被傷害了,對病邪的抵抗力下降了,因此,已經發(fā)不出高燒了。這時就要用當歸四逆湯配合四逆湯來扶陽氣,退低燒了。用;附子20g干姜15克甘草炙10g當歸(12克)桂枝(9克)芍藥(9克)細辛(3克)通草(6克)大棗(8枚,擘[bo])炙甘草(6克) 5)出現(xiàn)后項強痛,頭痛,怕風吹,身體肌肉疼痛,喉嚨痛,口渴等等癥狀,就用葛根湯。其方:葛根30克,麻黃20克,桂枝20克,白芍20克,生姜五片,炙甘草20克,大棗十枚,切。每付藥加入六碗水,用大火來煮成兩碗,每三小時空腹喝一碗,服后會微汗出。葛根湯是治療感冒后脖子后面緊,或者咽喉痛的好方子。一般小孩如果感冒后發(fā)燒,喉嚨痛,或者出現(xiàn)脊柱強直抽搐時,就用此方。往往一付而燒退。 6)、病人外感風寒濕邪,如果出現(xiàn)咳嗽,痰多且色白,病人自覺身體冷痛且沉重,無汗,不渴,也沒有胃口,喉嚨癢,有時感覺背后兩肩胛骨之間有一片冷冷的區(qū)域,轉動肩胛有不順暢感,或伴有發(fā)燒,此時就用小青龍湯。 其方:麻黃20克,白芍20克,干姜20克,桂枝20克,五味子20克,炙甘草20克,法半夏20克,細辛10克,后下。每付藥加入六碗水,大火煮成兩碗,每三小時空腹喝一碗,服后會有汗。小青龍湯是治療外感寒濕的主方。此時病人所患之感冒,不單獨有寒邪,還有濕邪。因此用此方時,病人多有在水中或者雨中受寒史。小青龍湯治療寒濕型感冒,服汗出即燒退,咳嗽就會好轉。用小青龍湯治療過數例久年咳嗽,配合金沸草散,效果十分明顯【組成】旋覆花(90克)麻黃(90克)前胡(90克)荊芥穗(120克)炙甘草(30克)半夏(姜汁浸)(30克)赤芍藥(30克)功效發(fā)散風寒,降氣化痰。主治傷風咳嗽。惡寒發(fā)熱,咳嗽痰多,鼻塞流涕,舌苔白膩,脈浮。用法上為末,每服二錢(6克),水一盞,加生姜、大棗,同煎至六分,熱服。如汗出并三服。 7)病人外感風寒,出現(xiàn)一會兒發(fā)燒,一會兒又畏寒怕冷,反復發(fā)作,數天不愈。食欲尚可,不渴。此時可用麻黃桂枝各半湯。其方:桂枝10克,白芍10克,麻黃10克,生姜五片,炙甘草10克,大棗4枚,切,杏仁10克,打碎。每付藥加入五碗水,大火煮成兩碗,每三小時空腹喝一碗,服后會有汗。這個方子也可以用來治療瘧疾的寒熱反復發(fā)作。如果感冒風寒或者風熱,病人或熱或寒,或汗出,或癥狀不明顯。辨不清該用麻黃湯還是桂枝湯時,即可先處以此方以開表透邪。 8)、病人外感風寒,如果出現(xiàn)自覺忽冷忽熱,惡心,口苦,咽喉發(fā)干,食欲減退,心煩,眼睛發(fā)花,同時兩胸肋部位有脹滿感時,即可用小柴胡湯。其方:柴胡15克,法半夏15克,黃芩15克,黨參15克,生姜三片,大棗十枚,切,炙甘草10克。每付藥加入六碗水,大火煮成兩碗。早晚餐前空腹時各喝一碗。感冒后往往不康復。因為正虛,所以經常反復感冒,前面的感冒未愈,緊接著又來一次新的感冒,病人甚至于常年處于感冒狀態(tài)之中。此時也可用小柴胡湯配合桂枝湯來治療虛人感冒,往往效果明顯。 9)病人如果不知道是不是感冒了,反正經常出現(xiàn)鼻塞、頭痛、打噴嚏、流鼻涕、嗓子痛、舌苔白膩、口中有膩感無味、四肢無力等癥狀時,就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其方:麻黃20克,細辛20克,后下,制附片20克。每付藥加入六碗水,大火煮成兩碗。早晚餐前空腹時喝一碗。麻黃附子細辛湯是一個幫助機體排除外邪的常用方子。服這個方子時一般病人沒有發(fā)燒,但多伴隨有面色蒼白,平素手腳冰涼,畏寒怕冷等陽虛癥狀。也就是說,這是典型的少陰體質所用的方子。凡是少陰體質,多需長期扶陽,但也要時時用此方來扶少陰以開太陽,祛邪外出。一般服后面色轉為紅潤,畏寒減輕,即是佳兆。 10).體虛之人出現(xiàn)感冒。用小柴胡湯配合桂枝湯治療虛人外感。 其方:柴胡15,桂枝20,白芍20,黃芩12,法半夏15,生姜三片,大棗6枚,切開,炙甘草10,黨參15。每付藥加入六碗水,用大火來煮成兩碗,每三小時空腹喝一碗,服后會微汗出。如果不出汗,要喝點熱的稀粥,以幫助出汗,這樣才有效果。 虛人反復感冒,這次感冒初愈,下次尚未感冒時,及時服此方可以有效地預防再次感冒。遇到流感或者天氣大的變化,正常人也可連服三付此方,可以幫助預防感冒。平時總覺得身體虛弱,似有病又無病,但又渾身不適的人,即是虛人,可服用此方十余付,既可消除不適的各種癥狀,又能改善體質,調整陰陽氣血平衡。其實,這是從少陽與太陽兩個層面來修復機體的。 11)常服玉屏風散亦是不錯的扶正固表的好方法。其方:防風30克,生黃芪60克,白術60克。一付,共研成極細末,每日2次,每次6克,開水送服。但要求是感冒已愈時服用此方。如果正在感冒期間,以不服為好,以防斂邪之弊。 12)陽氣素虛之人若有外感,就可試用參蘇飲這個方子,也有不錯的效果。其方:蘇葉10克,杏仁10克,法半夏10克,茯苓10克,陳皮10克,前胡10克,桔梗10克,枳殼10克,生姜3片,大棗5枚,切,黨參10克,木香10克,葛根10克。水煎服,日一劑,分三次服。治感冒風寒,頭痛發(fā)熱,惡寒咳嗽,涕唾稠黏,胸膈滿悶等癥。 感冒單驗方 (1)治風寒感冒方羌活、防風、紫蘇各10g,生姜2片,蒼耳子10g,水煎服,日1劑。 (2)治風熱感冒方 ?、僖熬栈?、大青葉、魚腥草、淡竹葉各lOg,水煎服,日1劑。 ?、诖笄嗳~20g,鴨跖草15g,桔梗6g,生甘草6g,水煎服,日1劑。 感冒食療方 (1)治風寒感冒方 ?、俳[粥:糯米60g,生姜5g,連須蔥白5莖。粥熟時,加入姜蔥,再煮數沸,并加白糖少許。。食后可出汗。 ?、谑[白7根,豆豉9g,鮮生姜5g,陳皮6g,煎后加紅糖30g調服。 (2)治風熱感冒方 ?、冱S豆香菜湯:黃豆20g,干香菜3g,水煎服,連服3g。 ②薄荷蘆根飲:蘆根30g,薄荷3~5g,水煎飲用。 (3)治暑濕感冒方 ?、俸扇~粥:粳米60g,鮮荷葉1張。以常法煮熟,加白糖適量,將荷葉蓋于粥上,或將荷葉切碎,另用水煎,調入粥內 加白糖適量。 ②二豆羹:豆腐250g,淡豆豉15g,蔥白15g,糖適量。先將豆腐切成小塊,放入鍋中略煮,后將淡豆豉加入,放水一 大碗,煎取小半碗,再放入蔥白,煎滾后取出·趁熱內服,蓋被取微汗,每日1劑。 (4)治時行感冒方 ?、倬G豆飲:綠豆50g,熬湯,加菊花5g,煎服。 ?、诙现啵壕?0g,小塊冬瓜適量與米同煮,粥熟即可食用。 (5)治氣虛感冒方黨參30g,茯苓15g,生姜6g,水煎去渣取汁,入粳米煮粥 感冒簡驗方 (1)春風寒當令,可服貫眾湯。貫眾、紫蘇、荊芥各i0克、甘草3克,水煎頓服,連服三天。 . (2)夏月暑濕當令,可服藿佩湯。藿香、佩蘭各5克,薄荷2克,煎湯頻服。 (3)如為流行感冒,可用貫眾10克、板藍根12克(或大青葉),鴨跖草,生甘草等,煎湯服,一日一劑。 經驗方; 1·風寒感冒正柴胡飲組成;柴胡(9克) 防風(3克) 陳皮(4.5克) 芍藥(6克) 甘草(3克) 生姜(三五片) 2·風熱感冒解毒合劑.藥用;紫蘇、荊芥16,大青葉、鴨跖草、四季青各30, 3.體虛感冒澤瀉湯.加味藥物;澤瀉20焦白術16牛膝11生姜3片,冰糖159,每日1劑,保溫瓶中用開水15沖泡后服 4. 病毒感冒.藥用;石解、玄參、生地、遠志各13,生大黃(后下)7,薄荷(后下)、杏仁泥各10,金銀花、大青葉、板藍根 各16,體弱者加生黃芪, 二、咳嗽 A 外感咳嗽 1. 風寒襲肺:風寒初期外感風寒,咳嗽痰多,胸滿氣急,鼻塞聲重 1三拗湯;甘草9克 麻黃9克 杏仁9克 生姜5片(包) 加減 1.夾痰濕,咳而痰粘,胸悶苔膩,加半夏6克、川樸6克,蒼術6克,茯苓9克之類燥濕化痰; 2.若熱為寒遏,咳聲不揚,氣急似喘,痰粘稠,口渴心煩,寒熱少汗者,加石膏30-50克、桑白皮6克、黃芩6克以清肺。 3.與止嗽散合用更好。 4. 頭痛無汗,舌苔薄白而干。用藥以溫而不燥、潤而不涼為原則,方取杏蘇散加減,酌加紫苑、款冬、百部等,若惡寒甚 ,無汗,可配荊芥、防風。 5.風寒表證重者,加防風、羌活疏風散寒; 6.外寒內熱者,去白前、紫菀,加生石膏、桑白皮、黃芩以清瀉里熱; 7.咳嗽較重者,加金沸草降氣止咳。 8.若見咳嗽,胸痛滿悶,咯痰稀白量多或有泡沫,苔白厚、脈滑等肺寒停飲明顯者,小青龍湯去麻黃加杏仁溫肺化飲止咳 9.若咳嗽不止,咯痰不爽,或有惡寒發(fā)熱,苔白脈浮等微感風寒,肺氣失宣突出者,用止嗽散疏風宣肺止咳; 若內有濕邪,復感風寒之邪所致咳嗽,可選用 杏蘇散加厚樸、蒼術以祛風散寒,化痰燥濕。 10. 夾痰濕,咳而痰粘,胸悶苔膩,加半夏、川樸、蒼術、茯苓之類燥濕化痰, 11. 若熱為寒遏,咳聲不揚,氣急似喘,痰粘稠,口渴心煩,寒熱少汗者,用三拗湯加石膏、桑皮、黃芩清肺。方中麻黃 、杏仁宣肺氣而解表寒,配石膏以清里熱。 12. 頭痛無汗,舌苔薄白而干。用藥以溫而不燥、潤而不涼為原則,方取杏蘇散加減,酌加紫苑、款冬、百部等,若惡寒 甚,無汗,可配荊芥、防風。 風寒稍久:外感咳嗽遷延不愈,咽癢,咯痰不爽,氣急面紅等癥。 2止嗽散;炒桔梗10克 荊芥10克 紫菀10克 百部10克 白前10克 炒甘草4克 陳皮5克 加減: 1.若風寒初起,頭痛鼻塞,發(fā)熱惡寒等表證較重者,加荊芥10克、防風10克、蘇葉10克、生姜或合三拗湯用以散邪; 2.若暑氣傷肺,口渴煩心溺赤者,其癥最重,加黃連10克、黃芩10克、花粉10克以直折其火; 3.若濕氣生痰,痰涎稠粘者,加半夏10克、茯苓10克、桑白皮10克以祛其痰; 4.若燥氣焚金,干咳無痰者,加瓜蔞10克、貝母10克、知母10克以潤燥。 5.夾痰濕,咳而痰粘,胸悶苔膩,加半夏6克、川樸6克,蒼術6克,茯苓9克之類燥濕化痰; 6.若熱為寒遏,咳聲不揚,氣急似喘,痰粘稠,口渴心煩,寒熱少汗者,加石膏30-50克、桑白皮10克、黃芩10克以清肺 7.風寒表證重者,加防風、羌活疏風散寒; 8.外寒內熱者,去白前、紫菀,加生石膏、桑白皮、黃芩以清瀉里熱; 9.咳嗽較重者,加金沸草降氣止咳。 10.如夾痰濕,咳而痰粘,胸悶,苔膩者,加半夏、厚樸、茯苓以燥濕化痰。 11.飲邪內停,癥見咳逆上氣,胸悶氣急,舌淡苔白而滑,脈浮緊或弦滑,可加干姜、細辛、五味子溫肺化飲。 12.咳嗽聲重,氣急而喘,痰粘稠,心煩,身熱,口干,苔黃而膩,舌紅,脈滑數,可加石膏、黃芩、桑白皮解表清里。 13.咯痰稀白量多或有泡沫,苔白厚、脈滑等肺寒停飲明顯者,選小青龍湯去麻黃加杏仁溫肺化飲止咳; 14.若咳嗽不止,咯痰不爽,或有惡寒發(fā)熱,苔白脈浮等微感風寒,肺氣失宣突出者,用止嗽散疏風宣肺止咳; 15.若內有濕邪,復感風寒之邪所致咳嗽,可選用杏蘇散加厚樸、蒼術以祛風散寒,化痰燥濕。 16.夾痰濕,咳而痰粘,胸悶苔膩,加半夏、川樸、蒼術、茯苓之類燥濕化痰, 17.氣急似喘,痰粘稠,口渴心煩,寒熱少汗者,用三拗湯加石膏、桑皮、黃芩清肺。 3. 頭痛無汗,舌苔薄白而干。方取杏蘇散加減,酌加紫苑、款冬、百部等,若惡寒甚,無汗,可配荊芥、防風 若內有濕邪,復感風寒之邪所致咳嗽, 3杏蘇散加減;蘇葉9克厚樸6克蒼術6克半夏9克茯苓9克甘草3克前胡9克苦桔梗6克枳殼6克生姜三片橘皮6克紅棗3枚杏仁9克 1.風寒較重,肌腠緊閉無汗,脈弦甚或緊,加羌活9克或荊芥9克、防風9克發(fā)散風寒; 2.汗后咳不止,系經發(fā)汗表解而肺氣不利,去蘇葉、羌活者,不欲再表散以防傷津也,加蘇?;蜃陷?0克、款冬花9克, 百部9克可暢肺氣以止咳; 3.兼泄瀉腹?jié)M,為濕盛氣滯,加蒼術6克、厚樸6克以燥濕行氣; 4.眉棱骨痛,屬陽明經病,加白芷9克之善入陽明而散寒止痛; 5.兼見熱象,故加黃芩9克清熱,泄瀉腹?jié)M者不用,是惡其苦寒易于傷中損陽也。 6.皮膚干燥,口渴甚者,加蘆根10克、天花粉10克或麥冬10克、玉竹10克以清熱生津。 3.風熱犯肺證:咳嗽頻劇,氣粗,或咳聲嗄?。缓碓镅释?,口渴;痰粘稠或稠黃,咯痰不爽?;虮橇鼽S涕;咳時烘熱汗出,肢楚,惡風,身熱頭痛;舌苔薄黃;脈浮數。 4桑菊飲加減;桑葉7.5克 菊花3克 杏仁6克 連翹5克 薄荷2.5克 桔梗6克 生甘草2.5克 葦根6克 加減: 1..氣粗似喘,氣分熱盛,加石膏10克、知母5克。 2.若舌降、暮熱,是邪氣入營,加犀角(水牛角30克(先煎)代)、玄參5克。 3.若熱入血分,舌質深降,躁擾或神昏譫語,恐耗血動血,宜去薄荷、葦根,加生地5克、丹皮5克、麥冬5克、玉竹5克。 4.若肺熱甚,加黃芩5克、山梔子5克。 5.若口渴甚者,加天花粉5克、南沙參5克。 6.若兼咽喉紅腫疼痛的,加玄參5克、板藍根5克或射干5克、赤芍5克、掛金燈5克、土牛膝5克。 7.若咳嗽咯血者,加白茅根5克、茜草根5克、丹皮5克。 8.若目赤腫痛,宜加剌蒺藜5克、蟬蛻5克、木賊5克、決明子5克。 9.咳重者,加前胡5克、牛蒡子5克、天竺黃5克、貝母5克、枇杷葉5克 10.夾暑者,加滑石9克、甘草1.5克、荷葉5克。 11.咳嗽重者,加漸貝母、枇杷葉、前胡以宣肺止咳; 12.發(fā)熱較重者,加金銀花、大青葉等苦寒清熱; 13.口渴甚者,加知母、天花粉生津止渴; 14.咽喉腫痛者,加牛蒡子、魚腥草、土牛膝清熱利咽。 15.風熱夾濕所致的咳嗽,可選用桑菊飲加薏苡仁、澤瀉之類; 16.對于風熱夾暑所致咳嗽,可選用桑菊飲加六一散、香薷、藿香、佩蘭之類。 17.若邪熱壅肺,肺經熱盛,肺氣閉遏,咳嗽氣喘,身熱不解、口渴、舌苔薄黃、脈滑而數者,可選用麻杏石甘湯。 18.咳重加前胡、牛蒡子、天竺子、大貝母、枇杷葉清宣肺氣,化痰止咳, 19.熱盛加山梔,黃芩,知母以清肺泄熱, 20.咽痛,聲嗄,加射干、赤芍、掛金燈、土牛膝清熱利咽, 21.夾暑加六一散、荷葉清解暑邪, 22.熱傷肺津加南沙參、花粉清熱生津。 若邪熱壅肺,肺經熱盛,肺氣閉遏,咳嗽氣喘,身熱不解,口渴、舌苔薄黃、脈滑而數者, 5麻杏石甘湯;麻黃12克(包) 杏仁8.5克 炙甘草6克 石膏24克 加減: 1.如果比較怕冷的,加入豆豉9克、薄荷5克(后下)。 2.如果內執(zhí)熱甚,加入黃苓6克、山梔子6克、蘆根10克。 3.如果咳甚加入前胡6克、桑白皮6克。 4. 汗出多者,去香薷加藿香; 5. 頭痛者,加桑葉、菊花、白芷祛風止痛; 6. 心煩、小便短赤者,加竹葉、赤茯苓或六一散(滑石、甘草)清熱利濕; 7. 嘔惡者,加陳皮、半夏、竹茹和胃降逆止嘔; 8. 胸悶者加砂仁殼寬胸理氣; 9. 納呆者,加神曲、麥芽、雞內金消食健胃; 10. 若濕重于暑而無汗者,加大豆黃卷助香薷以發(fā)表。 燥熱傷肺證:干咳,連聲作嗆;咽喉干痛,唇鼻干燥,口干;痰少而粘,或粘連成絲,不易咯出;咳而胸痛,痰中帶有血絲;或鼻塞、頭痛、微寒、身熱;多發(fā)于秋季;舌苔紅少津,脈浮數。 6桑杏湯加減;桑葉3克 杏仁4.5克 沙參6克 川貝3克 香豉3克 梔皮3克 犁皮3克 加減: 1.若表邪郁閉較重,癥見惡寒無汗,發(fā)熱者,加薄荷3克、荊芥3克以增強疏表發(fā)汗之效; 2.若咽干而痛者,可加牛蒡子3克、桔梗3克以清利咽喉; 3.若鼻衄或痰中夾血者,加白茅根3克。旱蓮草3克以涼血止血; 4.皮膚干燥,口渴甚者,加蘆根5克、天花粉5克或麥冬5克、玉竹5克以清熱生津。 5.熱重,加石膏5克、知母5克清泄肺熱; 6.津傷較重者,加麥冬、石斛、玉竹養(yǎng)陰生津; 7.熱象明顯者,加生石膏、知母以清熱; 8.痰膠粘難出者,加瓜蔞化痰利氣; 9.初期有表熱證者,可加薄荷、連翹、蟬衣以疏解表熱; 10.痰中帶血者,加自茅根涼血止血。 11.氣陰兩傷之燥熱咳嗽,證見形體消瘦,舌紅少津者,可選用清燥救肺湯。 12.津傷較盛,配麥冬、玉竹養(yǎng)陰生津, 13.熱重,加石膏、知母清肺泄熱, 14.痰中夾血,配白茅根涼血止血。 痰熱郁肺證:咳嗽氣息粗促,或喉中有聲;痰多,質稠或黃,或有腥味,難咯;咯吐血痰,胸脅脹滿,咳時引痛;舌質薄黃膩,質紅;脈滑數。 7清金化痰湯加減;桑白皮5克黃芩5克山梔子5克 川貝5克 瓜蔞仁5克 桔梗5克 甘草3克 橘紅5克 茯苓5克 麥冬9克 知母5克 加減: 1.痰黃如膿或腥臭,加魚腥草10克,金喬麥9克、薏苡仁9克 冬瓜仁9克等清肺化痰; 2.如胸滿、咳逆、痰涌、便秘,加葶藶子5克、風化硝5克(后下)以瀉肺逐痰; 3.如痰熱傷津,口渴咽干,舌紅少津,配南沙參10克、麥冬10克、天花粉10克等以養(yǎng)陰生津。 4. 身熱煩燥者,加生石膏、知母清熱除煩; 5. 大便秘結者,加大黃以通導。 6. 痰黃如膿腥臭者,加魚腥草、冬瓜仁、薏苡仁清肺化痰; 7. 津傷口渴甚者,加沙參、天花粉生津止渴; 8. 身熱煩躁者,加生石膏、知母清熱除煩; 9. 大便秘結者,加大黃以通導。 10.若痰熱內結,咳嗽痰黃,稠厚膠粘,胸膈痞滿者,可選清氣化痰丸清熱化痰,下氣止咳。 11.痰黃如膿或腥臭,加魚腥草、金養(yǎng)麥根(即開金鎖)、苡仁、冬瓜仁等清肺化痰, 12.胸滿、咳逆、痰涌、便秘,配葶藶子、風化硝瀉肺逐痰, 13.痰熱傷津,口渴咽干,舌紅少津,配南沙參、麥冬、天冬、花粉等養(yǎng)陰生津。 痰濕蘊肺證:咳嗽反復發(fā)作,咳聲重濁;痰粘膩,或稠厚成塊,痰多易咯;早晨或食后咳甚痰多,進甘甜油膩物加重;胸悶,脘痞,嘔惡;食少,體倦,大便時溏;脈濡滑。 8二陳湯或三子養(yǎng)親湯加減;半夏6克陳皮3克茯苓9克炙甘草2.4克蘇子6克白芥子6克萊菔子6克白前5克 生姜6克紅棗2枚 咳嗽加減: 1.風痰加南星、白附子、皂角、竹瀝; 2.寒痰加半夏、姜汁; 3.火痰加石膏、青黛; 4.濕痰加蒼術、白術; 5.燥痰加栝蔞、杏仁; 6.食痰加山楂、麥芽、神曲、萊菔子; 7.老痰加枳實、海石、芒硝; 8.風痰加南星、竹瀝等,以熄風化痰; 9.熱痰加黃芩、膽星等,以清熱化痰; 10.寒痰加干姜、細辛等,以溫化痰飲; 11.氣痰加枳實、厚樸等,以理氣化痰; 12.皮里膜外之痰加白芥子等,以通絡化痰。 13.久病脾虛,加黨參、白術益氣補脾。 14.寒痰重,痰粘白如沫,怕冷者,加干姜、細辛、五味子溫肺化飲; 15.脾虛食少者,加白術、焦山楂、麥芽健脾消食; 16.痰吐不利者,加瓜蔞仁、海浮石化痰利肺。 17. 咳逆,痰多,胸悶,氣急加白前降氣化痰, 18.寒痰重,痰粘白如沫,怕冷,加干姜、細辛溫肺化痰, 19.久病脾虛,神倦乏力加黨參、白術益氣補脾。 20.癥情平穩(wěn)后可服六君子湯調理。 肝火犯肺證:咳逆上氣陣作;咳時面赤,口苦咽干;痰少質粘,或如絮條,難以咯出;胸脅脹痛;咳而引痛;舌苔薄黃,少津;脈弦數。 9加減瀉白黛蛤散;地骨皮5克 炒桑白皮5克 炙甘草3克 粳米一撮 黃芩5克 知母5克 桔梗5克 青皮5克 陳皮3克 青黛3克 海蛤粉10克 加減; 1..燥熱咳嗽者,可加瓜蔞皮、川貝母。 2.火旺,加山梔子5克、丹皮5克清肝瀉火; 3.胸悶氣逆,加枳殼5克、旋覆花5、赤芍5克克理氣降氣; 4.胸痛,配郁金5克、絲瓜絡5克 枳殼理氣和絡; 5.痰粘難咯,配海浮石10克(先煎)、貝母5克、知母清肺化痰; 6.火郁傷津,酌加生地、沙參10克、天花粉10克、麥冬10克、訶子肉5克養(yǎng)陰生津斂肺; 7.肝火犯肺,灼傷肺絡,痰中帶血,重用黛蛤散,并加丹皮5克、藕節(jié)10克等。 8. 肝火旺者,加山梔、丹皮、赤芍清肝瀉火; 9. 胸悶脅痛者,加枳殼、郁金、絲瓜絡理氣解郁; 10.津傷口渴者,加沙參、麥冬、生地養(yǎng)陰生津; 11.痰粘難咯者,加川貝母、知母、海浮石潤肺化痰。 12.火旺,加山梔、丹皮清旰瀉火, 13.胸悶氣逆,加枳殼、旋復花理氣降氣, 14.胸痛,配郁金、絲瓜絡理氣和絡, 15.痰粘難咯,配海浮石、知母、貝母清肺化痰, 16.火郁傷津,酌加沙參、麥冬、花粉、訶子養(yǎng)陰生津斂肺, 17.肝火犯肺,灼傷肺絡,痰中帶血,重用黛蛤散,并加丹皮,藕節(jié)等。 肺陰虧耗證:干咳,咳聲短促;痰少粘白,或痰中挾血;口干咽燥,或聲音逐漸變嘶?。伙E紅,午后潮熱,手足心熱,夜寐盜汗;形瘦神疲;舌質紅,少苔,脈細數。 10沙參麥冬湯加減;沙參9克 玉竹6克 生甘草3克 冬桑葉4.5克 麥冬9克 生扁豆4.5克 天花粉4.5克 加減: 1.久熱久咳者,加地骨皮9克。 2.咳嗽較甚者,加川貝6克、杏仁6克、蒸百部6克等 3.伴咯血者,加仙鶴草6克、白及6克、阿膠6克等; 4.大便燥結,加全瓜蔞6克、火麻仁6克; 5.胃津傷而口渴甚者,可兌入犁汁而服。 6.咳而氣促,配五味子6克、訶子肉6克以斂肺。 7.潮熱,酌加功勞葉6克、銀柴胡6克,青蒿6克(后下)、鱉甲6克(先煎) 胡黃連5克以清虛熱; 8.盜汗,酌加碧桃干6克、烏梅6克、浮小麥10克以斂汗; 9.咯吐黃粘痰,酌加海蛤粉10克、知母5克、黃芩5克以化痰清熱; 10.痰中帶血,酌加丹參5克、黑山梔子5克、藕節(jié)10克涼血止血。 11.陰虛火旺者,加銀柴胡、青蒿、鱉甲滋陰清熱; 12.咳嗽較重者,加百部、紫菀、款冬花止咳化痰; 13.痰粘難咯者,加蛤粉、黃芩知母潤肺化痰; 14. 痰中帶血者,可加丹皮、白茅根、藕節(jié)涼血止血。 15.則咳嗽痰中帶血,咽喉燥痛,手足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可選百合固金湯治療。 16.咳劇,加川貝母、甜杏仁、蒸百部潤肺化痰止咳。 17.咳而氣促,配五味子,訶子斂肺, 18.潮熱,酌加功勞葉、銀柴胡、青蒿、鱉甲、胡黃連以清虛熱, 19.盜汗,加癟桃干、烏梅、浮小麥斂汗; 20.咯吐黃粘痰,加蛤粉、知母、黃芩化痰清熱, 21痰中帶血,配丹皮、山梔、藕節(jié)涼血止血。 若肺腎之陰俱虛,虛火較甚,則咳嗽痰中帶血,咽喉燥痛,手足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 11百合固金湯;熟地9克 生地9克 歸身9克 白芍3克 甘草3克 桔梗6克 玄參6克 川貝4.5克麥冬4.5克百合4.5克 肺氣虛寒證:咳聲低弱無力,氣短不見以息;咯痰清稀色白量多;神疲懶言,食少;面色光白,畏風,自汗,易因感冒而咳嗽加重;舌苔淡白,脈細弱。 12溫肺湯加減;人參5克(焗服)肉桂3克(粉焗)干姜5克 鐘乳石10克(先煎)半夏6克 橘紅5克 木香5克 炙甘草3克 加減; 1.痰多清稀,加白芥子5克,細辛3克(后下)溫肺散寒化飲; 2.畏寒、肢冷,酌加炮附子3克(先煎)溫腎陽; 3.咳逆氣短,動則更甚,加補骨脂6克、訶子肉6克、沉香3克補腎氣。 4.神疲懶言食少者,加白術、茯苓健脾益氣。 5.痰多清稀者,加白芥子、細辛溫化寒痰; 6.咳逆氣短,動則更甚者,加補骨脂、訶子、沉香補腎納氣; 7.神疲懶言食少者,加白術、茯苓健脾益氣。 8.痰多清稀,加白芥子、細辛溫肺散寒化飲, 9.畏寒、肢冷,加附子溫腎陽, 10咳逆氣短,動則更甚,加補骨脂、訶子、沉香補腎納氣。 11.咯痰粘膩,胸悶,苔厚,加川樸、橘皮、萊菔子,白芥子理氣化痰, 12.如因外感引發(fā),飲邪郁而化熱,去細辛、姜、桂,加桑皮、黃芩、石膏、知母清化痰熱。 寒飲伏肺證:咳嗽氣急,喉有痰聲,呼吸不利,胸膈滿悶;咯吐白色清稀泡沬粘痰;寒冬發(fā)作加重,形寒,背冷,喜熱飲;舌苔白滑,脈細弦滑。 13小青龍湯加減;麻黃9克(包) 桂枝9克 炙甘草9克 白芍9克 細辛9克 干姜9克 五味子12克 半夏12克 加減: 1.如果口渴則去半夏,加入栝蔞根9克 2.如果輕微下痢則去麻黃,加入茯苓9克。 3.若噎者,去麻黃,加入炮附子5克。 3.若小便不利,少腹?jié)M者,去麻黃,加茯苓12克。 4.若喘去麻黃加入杏仁12克(去皮尖) 5.若外證較輕者,可去桂枝,麻黃則改用炙麻黃。 6.兼有熱象而出現(xiàn)煩躁者,加生石膏30克、黃芩9克 。 7.兼有鼻塞清涕多者,加辛夷9克 、蒼耳子9克 。 8.兼水腫者,加茯苓9克 、豬苓9克 。 9.喘咳痰多,加射9克 、葶藶子5克、蘇子9克 、白前9克 、金沸草9克 降氣化痰定喘; 10.咯痰粘膩,胸悶,苔厚,加川厚樸9克 、橘皮9克 、萊菔子9克 、白芥子9克 理氣化痰; 11.如因外感引發(fā),飲邪郁而化熱,去細辛、姜、桂,加桑白皮9克 、黃芩9克 、石膏30克、知母9克 清化痰熱。 12.痰多稀薄者,加白芥子、白前、蘇子溫化痰飲; 13.胸膈滿悶者,加厚樸、萊菔子、陳皮理氣寬胸化痰。 14.咳喘痰多,加射干、葶藶、蘇子、白前、金沸草降氣化痰定喘, 15.咯痰粘膩,胸悶,苔厚,加川樸、橘皮、萊菔子,白芥子理氣化痰, 16.如因外感引發(fā),飲邪郁而化熱,去細辛、姜、桂,加桑皮、黃芩、石膏、知母清化痰熱。 14平胃散:蒼術9g厚樸6g 陳皮9g炙甘草3g。 15二陳湯:半夏 、橘紅各15g 白茯苓9g 炙甘草4.5g 生姜七片、烏梅一個。 治濕痰,可加蒼術、厚樸以增燥濕化痰之力; 治熱痰,可加膽星、瓜蔞以清熱化痰;治寒痰,可加干姜、細辛以溫化寒痰; 治風痰眩暈,可加天麻、僵蠶以化痰熄風; 治食痰,可加萊菔子、麥芽以消食化痰; 治郁痰,可加香附、青皮、郁金以解郁化痰; 治痰流經絡之瘰疬、痰核,可加海藻、昆布、牡蠣以軟堅化痰。) 16三子養(yǎng)親湯:白芥子10克,蘇子12克,萊菔子12克 癥情平穩(wěn)后可服六君子丸(組成 廣木香24克 西砂仁24克 炒黨參60克 炒白術60克 茯苓60克 炙甘草30克 炒廣皮30克 制半夏60克)或杏蘇二陳丸(組成;半夏(姜制)、紫蘇葉、陳皮、前胡、杏仁、桔梗、茯苓、炙甘草。)標本兼顧 本文為轉載文章,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作者刪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