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自話題 #帶你去旅行 10.2萬篇 徽州憶,最憶是屏山如果說秀里是以自然景色取勝,那屏山就是用憑借它悠然的文化氣息讓人流連其中。屏山村又叫“長寧里”,是典型的徽派古村,明清鼎盛時期,村內(nèi)有12條街、60條巷、24口井、18幢祠堂、16座牌樓、400多幢民居。在流淌的歲月里,一些人來了,一些人走了。只有穿過村莊的溪水,和這些黛瓦白墻的老房子,兀自立在歲月中,不言不語。屏山的靜是看得見的。北面的屏風山,如同一列四時皆麗的錦屏,襯托著安靜的古村落。吉陽西溪九曲十彎,穿村而過。青磚灰瓦的民居祠堂依水而建。小巷深深,曲曲彎彎。臨水還有商鋪,小小的門臉,無聲無息地立在溪水的另一邊。在小巷里穿行,幾乎每走兩步都會遇見寫生的學(xué)生。他們安靜地坐在巷子里,小溪邊,石橋上,隨便一個角度,黛瓦白墻的屋舍都是入畫的一景。隨行的導(dǎo)游說,因為五一放假,村子里的學(xué)生已經(jīng)少了很多。平素里,村子里生活得最多的不是村民,而是寫生的學(xué)生們。村子里學(xué)生最多的時候,達到六千人。他們在古老靜謐的村落里悠然生活,安靜畫畫。用畫筆靜靜地描繪出古村落的美麗景色,也描畫出自己美好的未來。與所有的徽派建筑一樣,屏山的屋舍也是黛瓦白墻白墻。屋舍高大,青石板的小路,幽深曲折的小巷,彎彎曲曲的溪水,十幾座各具特色的石橋橫跨溪上,勾畫出江南“小橋流水人家”的韻致。穿過曲曲折折的小巷,遇見幾只狗狗,悠然自得地躺在地上曬太陽,人來人往仿佛與它們無關(guān),連眼都懶得睜開;人家的門口延伸出幾級臺階來,一直到達水上,幾個村里老奶奶在浣洗衣服或青菜;依河的一家民居,牌子上寫著“徽州慢遞”;穿街的幾處樓臺上,掛著花花綠綠的T恤和牛仔褲,告訴人們那里是寫生學(xué)生的住處;路邊的小小店鋪,門前黑板上,歪歪扭扭寫著“出售畫板畫具”;在村里轉(zhuǎn)了一圈回來,已經(jīng)正午,路上散落著剛畫了一半的畫板水彩。陽光暖暖地照在水底,白墻黛瓦倒影在溪水里。一切都是慢的,一切都是靜的,一切都是歲月靜好的樣子。 屏山的舒氏祠堂(光裕堂)是村里最高的建筑,也是一路走來所見過的祠堂中,最金碧輝煌的。它是一座由建于明代的舒慶余堂和建于清代的舒光裕堂組成。它們以朱熹《家禮》為藍本建造,一南一北,共有一個中軸線。這種布局方式在徽州地區(qū)是比較少見的。舒光裕堂,又名菩薩廳,因門樓上有300多個磚雕菩薩而得名。建于清乾隆中期,是舒氏家族的總祠堂,也是徽派建筑中少有的九檐祠堂和七彩祠堂。它的高浮雕和五彩色是祠堂中獨一無二的。祠堂的門樓雕欄畫棟,色彩斑斕,大量運用黃色,這在明清時期的民間也是絕無僅有,要知道明清時期,黃色是皇家才能用的顏色。作為漢人的舒家在當朝的地位也略見一斑。村里還有幾座精美的貼墻牌坊,最大的一座就是“御前侍衛(wèi)”,是雍正年間敕封舒漣為御前侍衛(wèi),并下詔恩榮,賜建家祠。所以跟舒氏祠堂一樣,都有“恩榮”二字。走遍徽州古村落的民居祠堂,印象最深的是他們院內(nèi)的天井,徽州建筑的天井都取“四水歸堂”意。普通民居的天井,取“肥水不流外人田”意,而官家天井為“回”字形,取“回家”之意?;罩菽腥顺D觌x家在外經(jīng)商,“回”字設(shè)計也代表了家人的美好愿望。當然這個回字天井中間還有一塊石板,據(jù)說是用來懲罰犯錯的子弟的。被懲罰的子弟需要跪在回字石板上,下雨也不能起身。徽州村落無論民居還是祠堂,無論家具還是陳設(shè)上都是有講究的。比如桌子的擺放,一張整的八仙桌分成兩半,分開各自貼著墻面的,說明男主人不在家,合在一起放在廳堂中間說明家里有男主人。屋子的條案正中擺放一座自鳴鐘,鐘的兩旁各放一只瓷帽筒,帽筒本是官宦人家放置官帽的,徽州人用來放瓜皮小帽或者插引火的紙媒,引火紙媒寓意香火旺盛,據(jù)說帽筒還諧音“茂通”,做生意講究“生意興隆通四海 財源茂盛達三江”。若帽筒上擱置了帽子,表明男主人在家,若帽筒上面空空如也,說明男主人正奔波在外。條幾東側(cè)放花瓶,不插花;西側(cè)放座鏡,銹蝕得有點古意森森。鐘聲在瓶鏡之間悠悠響起,是為終生平靜:祈求男人在外,平平安安,女人持家,平靜如水,這大約是所有徽州人的心愿了。 來自話題 ![]() 帶你去旅行 10.2萬篇內(nèi)容 70.3萬人參與 關(guān)注 更新于 2019-05-07 來自作品集徽州幾日 打開美篇查看全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