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傷寒論》之六經(jīng),即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此雖與《素問·熱論》之六經(jīng)名稱相同,但實質(zhì)有所差異,《熱論》六經(jīng)僅言熱證,而本論六經(jīng)則不但為辨證論治之法則,并且?guī)缀蹙哂小秲?nèi)經(jīng)》所載全部主要內(nèi)容。如陳修園云:“是書雖論傷寒而百病皆在其中,內(nèi)而臟腑,外而形身,以及邪氣之生始,經(jīng)輸之會通,神機之出入,陰陽之變易,六氣之循環(huán),五運之生制,上下之交合,水火之相濟,寒熱虛實,溫清補瀉,無不悉備。且疾病千端,治法萬變,統(tǒng)于六經(jīng)之中,即吾道'一以貫之’之義……?!庇纱丝梢姟秱摗妨?jīng),實乃以《熱論》六經(jīng)為基礎而有進一步之闡發(fā)。其中理法方藥俱備,已較《熱論》六經(jīng)更為完整而具體。故《傷寒論》之六經(jīng),誠為指道臨床、掌握病變之重要綱領(lǐng)。 《傷寒論》六經(jīng)分證,是以各種外感病在發(fā)展變化過程中所表現(xiàn)之癥狀,結(jié)合人體之強弱、病邪之淺深,以及病勢之進退、緩急等等,加以分析綜合,以求得不易之演變規(guī)律,再歸納為各種證候類型,以作施治之準則。一般言之,凡病邪在表或在腑,即為三陽證(即太陽、陽明、少陽);病邪在里或在臟,即為三陰證(即太陰、少陰、厥陰),此乃仲景首創(chuàng)一切外感病辨證論治之規(guī)律。此一規(guī)律,便于醫(yī)者臨床運用,使在疾病變化復雜之情況下,收執(zhí)簡馭繁之功。 根椐各種癥狀,歸納為六經(jīng),而各經(jīng)之病,又均具有其獨特之主要證候群,即所謂六經(jīng)提綱,在提綱中,又各有其特點,即附于提綱之病情。此種病情,并非疾病表現(xiàn)之一般情況,而是主要癥狀中尤為主要之癥狀,有已提在提綱中者,亦有未提在提綱中者,如: 太陽病以“脈浮,頭項強痛,惡寒”八字為提綱,“惡寒”二字為病情。 陽明病以“胃家實”三字為提綱,“惡熱”二字為病情。 少陽病以“口苦,咽干,目?!绷譃樘峋V,“喜嘔”二字為病情(“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兩證亦為重要)。 太陰病以“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jié)硬”二十三字為提綱,“食不下”三字為病情。 少陰病以“脈沉細,但欲寐”六字為提綱,“但欲寐”三字為病情。 厥陰病以“消渴,氣上沖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二十四字為提綱,“不欲食”三字為病情。 以上六經(jīng)及病情,為《傷寒論》全書之綱領(lǐng),深明此綱領(lǐng)之意義,始易掌握辨證論治之規(guī)律,學者誠能掌握此規(guī)律,再結(jié)合《金匱要略》一書,深入鉆研,化而裁之,靈活運用,即可統(tǒng)治男婦老幼大多數(shù)疾病。清代徐靈胎謂:“上古圣人,以湯溶治病之法,惟賴此書之存,乃方書之祖也。其論病,皆本于《內(nèi)經(jīng)》,而神明變化之;其用藥,悉本乎于《神農(nóng)本草》,而融會貫通之;其方皆上古圣人歷代相傳之經(jīng)方,仲景間有隨證加減之法;其脈法,亦皆《內(nèi)經(jīng)》及歷代相傳之真訣;其治病,無不精切周到,無一毫游移差錯之處,實能洞見本源,審察毫末,故所投必效,如桴鼓之相應,真乃醫(yī)方之祖也?!笨芍倬安粌H總結(jié)東漢以前之治療經(jīng)驗,使之成為完整之理論體系,并且在前人已有成就之基礎上,而“神明變化”“融會貫通”和“隨證加減”。宜乎自漢代迄今之醫(yī)家,未有不式為龜鑒者。 十常四勿:身體的十個部位經(jīng)?;顒?,四件事情應注意節(jié)制; 十常即 齒常叩、津常咽、耳常彈、鼻常揉、睛常運、面常搓、足常摩、腹常旋、肢常伸、肛常提; 四勿即 食勿言、臥勿語、飲勿醉、色勿迷; 適時進補 人到晚年,新陳代謝功能減退,適當?shù)赜靡恍I養(yǎng)豐富的滋補品,增加營養(yǎng),延年益壽。 “十?!?/span> 齒??郏合冗荡簖X,再叩前齒,每日各100次。 津常咽:古人稱口水是人體之寶,能灌溉五臟六腑。 用舌頭先舔唇、齒、上顎等部位,也叫“舌常舔”,待口水增多,在口中鼓漱吸吮,分幾口咽下。 能助消化,增免疫。 耳常彈:食指壓在中指上,輕輕叩擊后腦枕部,可聽到咚咚響聲,每回100次,能防治頭暈、耳鳴。 眼常運:亦稱目常運,雙目緩慢自如地從左轉(zhuǎn)到右,從右轉(zhuǎn)到左,再從上轉(zhuǎn)到下,從下轉(zhuǎn)到上,各轉(zhuǎn)100次。然后雙目緊閉片刻,再睜大眼睛??煞乐谓?、遠視。 鼻常揉:雙手握拳,以拇指中關(guān)節(jié)搓揉鼻部兩側(cè),上下各100次。 可防治感冒、鼻炎。 面常搓:雙手搓熱,以中指引導帶動其他各手指腹,沿鼻兩側(cè)由下向上搓洗,至額部兩側(cè)分開,再向下搓擦,每回50次??煞腊櫦y、老年斑。 足常摩:也叫搓涌泉穴。 赤腳為好,熱水浸泡洗凈后,用手掌心的勞宮穴搓前腳心,緩慢轉(zhuǎn)動搓摩100次,直至摩熱為止。 能固腎暖足,調(diào)適神經(jīng),改善睡眠。 腹常旋:雙手搓熱,然后重疊,用掌心以肚臍(神闕穴)為中心,先順時針方向摩腹旋轉(zhuǎn)50次,后逆時針旋轉(zhuǎn)50次。 能順氣、消積。 肢常伸:上肢向上伸展,下肢向前后遠端伸展,四肢關(guān)節(jié),隨時舒展。 可促循環(huán),護腿腳,解疲勞。 肛常提:吸氣時,用力攝提肛門連同會陰部位,稍停,呼氣放松,每回50次。 能升提陽氣,防痔瘡,強腎功。 “四勿”極具科學道理,今天依然值得推廣。 食勿言 是指飲食時不要說話,不要思考事情。 這符合中醫(yī)飲食養(yǎng)生所提倡的“食宜專致”原則,即進食時應將頭腦中的各種瑣事盡量拋開,把注意力集中到飲食上來,如此既可品嘗感受食物的味道,又有助于消化,更可以有意識地將主食、蔬菜、肉、蛋等合理搭配進食,還可增進食欲。 進食時說話或考慮事情容易不知不覺吃多,影響消化。 “寢勿語”是指睡覺前不要說話,以利入睡。 中醫(yī)認為,睡眠是由于人體陰陽之氣隨晝夜而消長變化,夜半“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即人因“陽入于陰”而入寐。 圖片 如果睡前說話則神動而躁,致氣機紊亂,陽不入于陰,影響入睡。 入睡前不應說話,也不宜看書、思考事情、做劇烈運動、吃東西等,而應放松心情,拋開瑣事,靜靜地躺在床上,心里不斷暗示自己“困了、要睡了”則易入眠。 “飲勿醉”是指飲酒要適量,以免醉酒傷身。 古人認為“酒有大熱、大毒”.熱飲傷肺,冷飲傷脾,多飲傷胃.若醉飲過度,毒氣攻心,穿腸腐脅。 古代的酒遠不如現(xiàn)代技術(shù)釀造的酒度數(shù)高尚有如此毒害,這為酗酒者、愛泡酒吧的人們敲了警鐘。 “色勿迷”是指不貪美色,行房有度。中醫(yī)養(yǎng)生提倡“節(jié)欲保精”這是抗衰防老的重要一環(huán)。 腎為先天之本,腎精充足則抗病能力強,身體強壯,健康長壽。 腎精虧虛則五臟虛衰,多病早夭。 縱欲最耗損腎精,故節(jié)欲保精對中老年人尤為重要。 飲食秘訣: 十谷健康粥遠勝藥物,少林寺果林老和尚,現(xiàn)在一百零三歲,仙風道骨。 精神镢鑠,聲若洪鐘,健步如飛,,貌似60開外。 糙米、黑糯米、小米、小麥、蕎麥、芡實、燕麥、蓮子、麥片、紅薏仁等分量混合而成。 以上十種,可同時煮熟。 解酒之道: 可解酒的中藥: 所渭解酒,純中醫(yī)來說就是一個藥物與邪氣相爭的過程。 可以解酒的物質(zhì)有: 葛根、西瓜、蓮藕汁、梨、甘蔗汁、白蘿卜等等,這些東西從本質(zhì)上來說都是清熱利濕之物,在療效療面它們相互之間并沒太大的區(qū)別。 不過葛根的解酒效果可能會相對得到更多的認可。 古時候中醫(yī)常用葛花幫助解酒,葛花就是藥用粉葛的花,其性味甘平,能解酒毒,醒胃止渴。 若無法找到葛花,也可以用葛根代之,一般用5~10克,煎水服用即可?! ?/span> 而用藥物解酒其實是一種下策,因為此時酒精已經(jīng)對人體造成了傷害,所能做的只是亡羊補牢罷了。 所以千萬不要以為有所謂的“醒酒良方”就放開灑量,盡情地喝。 因為酒是一種濕邪之物,過多攝人,對身體絕對是有損傷的 因此,能不喝的酒就別喝,喝酒就要想辦法盡快把它排出體外,這就是中醫(yī)的“解酒之道”。 三大排酒方法: 中醫(yī)認為,酒是濕熱之物,對人體來說。 是一種邪氣,如果確實沒辦法不喝,那就要想辦法讓它盡快排出體外。一般來說,濕熱邪氣的出路大多有三條:從汗而出,從消化道而出,從小便面出。 高談闊論助排酒: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種體會。 一個人喝悶酒,可能還沒喝上幾瓶,就醉得不省人事r;可如果是一幫朋友,一邊喝酒一邊高談闊論,或者猜拳什么的,即使是喝它一整夜,解散時大家都還能清醒地走出“一條直線”而不是東倒西歪的。 這是因為酒精會隨著人的呼吸和出汗,揮發(fā)出體外,這就是中醫(yī)講的濕邪隨汗而出。 強行催吐不可?。骸 ?/span> 酒要從消化道排出,具體有兩個出口。一個是口,一個是肛門。 一般人喝醉酒會嘔吐,或者想吐,對此大家不要緊張,也不要嘗試去壓制這種反應,因為嘔吐是人體的一種自我保護,它在為邪氣尋找出路。 此時我們要因勢利導,把它吐出來?! ?/span> 也有些人喝醉時,并沒有想吐的感覺,這時不要強行探喉催吐,否則可能會造成賁門撕裂或急性胰腺炎。 可以采取上面不排下面排的方法,針對前面那種情況,我們可以想辦法讓酒邪從下門(肛門)排出。 此時服用一些促進胃腸動力的藥(如嗎丁啉等)能促進含有酒精的食物迅速通過小腸,從而減少胃腸道對酒精的吸收?! ?/span> 喝水吃鹽有助排酒: 中醫(yī)認為:祛濕不利小便,非其冶也。也就是說,利小便有助于排濕。 因此,在喝酒前、喝酒時大量喝水,或在喝酒前先吃一勺食鹽,都能起到利尿的作用,減少酒精對肝臟的損傷。 中醫(yī)9大方 1、補血第一方:四物湯 一年之計在于春,做好春季養(yǎng)生保健,可以讓您健康一整年。春季三個月是萬物萌生的季節(jié),肝主生發(fā),養(yǎng)好了肝才能健康,肝藏血,養(yǎng)肝必補血。 有“婦科養(yǎng)血第一方”美名的四物湯,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最早見于晚唐醫(yī)書,后被載于中國第一部國家藥典——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四物湯是補血湯,且見效快。 【組方】熟地18g、當歸18g、白芍15g、川芎9g 【功效】補血活血,潤膚養(yǎng)發(fā),改善面色蒼白、肌膚粗糙等狀況。 【方解】當歸可以減輕婦女經(jīng)前疼痛、腹脹,對緩解抑郁情緒也有幫助;熟地含有甘露醇、維生素A等成分,能使當歸補血活血療效得到增強;川芎可活血祛風,還富含維生素E;白芍能增強細胞免疫,充盈氣血。 【制法】不僅可以單純地煎水服用,還可以用來燉魚、燉肉煲湯。 四物排骨湯: 1、排骨洗凈斬塊,汆水撈起; 2、將當歸、熟地、川芎、白芍各物洗凈,放入過濾紗袋中; 3、煮沸瓦煲里的清水,放入所有材料,武火煮沸,轉(zhuǎn)文火煲一個小時,下鹽調(diào)味即可食用。 2、補腎第一方:六味地黃湯 這個方子已經(jīng)流傳了近兩千年,是醫(yī)圣張仲景總結(jié)前人經(jīng)驗所創(chuàng)腎氣丸,宋代兒科醫(yī)家錢乙在腎氣丸的基礎上減去桂枝、附子而成,可以對付很多老年人的疾病,如腎虛、耳鳴、脫發(fā)等?,F(xiàn)在市面上有六味地黃丸賣,六味地黃湯在家就可以熬制,很簡單。 【組方】熟地15克,山茱萸肉12克,山藥12克,丹皮10克,澤瀉10克,茯苓10克。 【功效】滋陰補腎,可治療腎陰不足所引起的虛火牙痛、牙齒松動及口舌生瘡。 【方解】用熟地黃滋陰補腎益精髓而生血;山茱萸溫補肝腎、收澀精氣;山藥健脾兼調(diào)理遺精、遺尿,是本方三補。丹皮涼血清熱而瀉肝腎之火;澤瀉、茯苓利水滲濕,是本方三瀉。 【制法】上藥加水適量共煎,去渣取汁。 【服法】每天1劑,分兩次服。 3、補氣第一方:四君子湯 現(xiàn)代人生活壓力大,難免氣虛。補氣第一方是四君子湯,源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因四味藥材均屬于平、溫藥材,不燥熱,補性平和,品性中正,不偏不倚,從了“君子致中和”的古意,所以用“四君子”來命名。四君子湯男女老少都適用,不過5歲以下的小孩就不建議服用。 【組方】黨參9g、白術(shù)9g、茯苓9g、甘草6g 【功效】益氣健脾、補益脾胃之氣,是補氣基礎方。 【方解】黨參大補元氣,健脾養(yǎng)胃;白術(shù),健脾、燥濕,以助運化;茯苓滲濕健脾,苓術(shù)合用,促進健脾除濕和運化之力的增強;使甘草,甘溫,能調(diào)諸藥,讓它們共同發(fā)揮補氣健脾的效果。 【制法】不僅可以單純地煎水服用,還可以和排骨一起煲湯。 1、黨參、白術(shù)、茯苓、甘草、生姜、紅棗全部材料略洗一下,倒入砂鍋里,加清水浸泡20分鐘。 2、大火煮開后轉(zhuǎn)小火熬30分鐘。 【服法】一天2-3次。 4、潤肺止咳第一方:秋梨膏 秋梨膏是宮廷里的秘方,從唐代開始成為了御用養(yǎng)生之品,一直到了清朝被御醫(yī)從宮里帶出來,才在民間流傳。 【組方】鴨梨6個、干紅棗80克、冰糖150克、老姜20克、蜂蜜80毫升。 【功效】去火、降燥、潤肺、止咳。 【方解】梨潤肺,棗補血,姜暖胃,蜜養(yǎng)神,滋陰潤肺,通便清火,是女性佳飲。 【制法】 1、將干紅棗洗凈后對切去核,生姜去皮后切成細絲,梨削去外皮、將擦板架在鍋上,把梨擦成梨蓉和梨汁。 2、將去核后的紅棗和姜絲、冰糖放入鍋內(nèi)和梨蓉梨汁一起。 3、蓋上鍋蓋,用小火煮約30分鐘,然后用漏網(wǎng)撈起梨蓉用另一只湯匙按壓,擠出更多梨汁。 4、將擠壓后的梨渣紅棗和姜絲扔掉,鍋內(nèi)只留下梨汁,繼續(xù)用最小火熬煮約1小時后至梨漿濃稠后熄火放涼。 5、在放涼后的梨漿里調(diào)入蜂蜜拌勻后放入密封罐保存即可。 5、失眠第一方:酸棗仁湯 在沒有安眠藥的古代,人們是怎么治療失眠癥的呢?醫(yī)圣張仲景就有一個千古名方——酸棗仁湯,調(diào)理失眠收效甚好。有歌訣道:酸棗仁湯治失眠,川穹知草茯苓煎,養(yǎng)血除煩清虛熱,安然風如睡夢香甜。 【組方】酸棗仁(炒)15g,甘草3g,知母、茯苓、川芎各6g。 【功效】養(yǎng)血安神,清熱除煩。主治肝血不足,虛熱內(nèi)擾,虛煩失眠,心悸不安等癥。 【方解】酸棗仁性平,味甘、酸,能補血養(yǎng)肝,益心安神,斂汗;川芎,性溫,味辛,既能活血又能行氣,能調(diào)血疏肝;知母,性寒,味苦,質(zhì)潤,能清熱降火,滋陰除煩;茯苓,性平,甘淡無味,能寧心安神;甘草清熱,調(diào)和諸藥。諸藥相配,滋陰養(yǎng)血,清熱降火,調(diào)血疏肝,安神除煩,以治療肝血不足,虛熱內(nèi)擾,肝陽上旋而致虛煩不得眠等癥。 【制法】把藥放入冷水中浸泡1小時,然后放砂鍋中加水淹沒草藥高出2-3cm 大火煮開,中小火煮20-25分鐘。分3次溫服。 圖片 6、潤腸養(yǎng)胃第一方:四磨湯 四磨湯是宋朝王府常用御藥,后此方載入宋代醫(yī)學名著《濟生方》和明代《痘疹金鏡錄》之中,美名很快傳遍長江中下游,漸漸就形成了這樣一個傳統(tǒng)習慣:嬰兒出生一周后,不論是男是女,有病無病,都給服用四磨湯,這樣,孩子成長過程中,一般不會再鬧肚子,腸胃特別好。這個習慣從民間到現(xiàn)在已沿襲1000多年。 【組方】木香、枳殼、檳榔、烏藥 【功效】破滯降逆,補氣扶正,對腸胃疾病很有效。 【方解】木香行氣止痛、健脾消食;枳殼理氣寬中、行滯消脹;烏藥順氣暢中、散寒止痛;檳榔導滯、殺蟲、利水,四藥合用可理氣調(diào)血、疏通經(jīng)絡、調(diào)和臟腑,從而恢復消化系統(tǒng)正常功能,完全符合 “氣上宜降之,氣逆宜順之” 的中醫(yī)理論。并且由于是純中藥、見效快,對于治療兒童腸胃疾病、中老年人消化功能紊亂有較好療效。 【制法】四味藥物先磨濃汁再和水煎服。 7、治痰第一方:二陳湯 中醫(yī)治痰名方“二陳湯”,因用藥簡單、功效顯著而廣為流傳,成方始見于宋代官修方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距離今日有千年的歷史。 【組方】半夏(湯洗七次)5兩、橘紅5兩、白茯苓3兩、甘草(炙)1兩半。 【功效】燥濕健脾、化痰止咳、理氣和中。 【方解】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和胃;橘紅理氣燥濕、化痰和胃;茯苓滲濕健脾化痰;生姜降逆止嘔化飲,并助半夏、橘紅化痰和胃,且能制半夏之毒性;而炙甘草補中益氣、潤肺止咳,調(diào)和諸藥;烏梅味酸,收斂肺氣,和甘草酸甘化陰,以防半夏、橘紅、茯苓辛燥滲利之性耗傷氣陰。 【制法】以上組方藥材,加生姜3克,烏梅1枚,用水煎服。 8、落枕第一方:葛根湯 中醫(yī)治落枕療效顯著,醫(yī)圣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曾說“太陽病,項背強幾幾……葛根湯主之?!薄疤柌 本褪峭飧酗L寒,“項背強幾幾”就是落枕的癥狀,指出了葛根湯可治療風寒所導致的落枕。輕者1劑即愈,重者3劑便可緩解。 【組方】葛根30g、麻黃6g、桂枝6g、炙甘草6g、白芍6g、大棗3個(掰開)、生姜3片 【功效】發(fā)汗解毒,升津舒筋。 【方解】葛根升津液,濡筋脈為君;麻黃、桂枝疏散風寒,發(fā)汗解表為臣;芍藥、甘草生津養(yǎng)液,緩急止痛為佐;生姜、大棗調(diào)和脾胃,鼓舞脾胃生發(fā)之氣為使。諸藥合用,共奏發(fā)汗解表,升津舒筋之功。 【制法】上七味,以水1升,先煮麻黃、葛根,減至800毫升,去上沫,納諸藥,再煮取300毫升,去滓,每次溫服150毫升,覆取微似汗。 9、驅(qū)寒第一方:當歸生姜羊肉湯 雨水多,有關(guān)節(jié)炎的朋友們可就受罪了,腿腳不靈便、邁不出步怎么辦?食療調(diào)理的話,最值得推薦的驅(qū)寒補氣血經(jīng)典名方是出醫(yī)圣自張仲景《金匱略》的“當歸生姜羊肉湯”,此方沿用了2000多年,驅(qū)寒補血,效、味俱佳 【組方】當歸20克、生姜45克、羊肉500克 【功效】驅(qū)寒溫中補氣血,關(guān)節(jié)炎患者、貧血的人都適用。 【方解】當歸,可以直接補血。生姜,可以溫胃散寒,恢復脾胃功能。羊肉,溫中補虛,老少皆宜。 【制法】 1、羊肉洗凈后入鍋急火燒開后,立即撈出,洗清血沫。切塊備用。 2、生姜切薄片,當歸洗凈后用紗布捆好,一齊放入砂鍋中。 3、加水后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煨一個半到兩小時左右,直至羊肉熟爛為止。 4、取出當歸和姜片,適當加一點鹽和其他調(diào)料,即可喝湯吃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