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評彈《三笑》是傳統(tǒng)名書,“糯米腔”徐云志的代表作,分為龍庭書和杭州書。50年代徐云志和王鷹有53回龍庭書,是謂精品。 這里所提到的《巧舌挽狂瀾》是八十年代的作品,由華士亭和江文蘭演播,小編個人以為,精彩異常。不但是彈唱演說十分出彩,而且對于書中人物的再塑造也可圈可點(diǎn)。 華士亭 江文蘭 顧名思義《三笑》龍庭書是以唐伯虎點(diǎn)秋香為主線交代的一個故事。 書中支線人物繁雜,在龍庭書中,比較重要的角色有:華鴻山、老夫人、兩個兒子“大呆二獨(dú)”、四香丫頭、石榴姐姐。 蘇州評彈以“說噱彈唱”聞名于天下,舌辯之能天花亂墜,金庸在《天龍八部》里表現(xiàn)阿朱阿碧這兩個丫鬟伶牙俐齒,就說她們一搭一檔,把高僧鳩摩智哄得如墜五里霧中——“后世蘇州評彈之技名聞天下,便由于此?!?/span> 《三笑》此書便是極盡此能,爭辯之時正話反話一人轉(zhuǎn)圓說,極其荒謬也能掰到入木三分。 《巧舌挽狂瀾》繼承了評彈和《三笑》的傳統(tǒng),重點(diǎn)在于“巧舌”二字,而著意所起的人物,是華府的二少奶奶。 書中交代這位二奶奶是唐伯虎的表妹,自小嬌生慣養(yǎng),活得恣意而張揚(yáng),——小時候欺侮表兄,長大將要出嫁,聽說公公對才子表兄的墨寶非常向往,向唐伯虎討書畫,恨不得連身上的衣服都讓畫上兩筆,而與此相對的,唐伯虎并不怎么愛賣她的帳。 人生順風(fēng)順?biāo)亩棠套约奕肴A府,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打擊,所嫁的丈夫,話都說不拎清卻滿肚子壞水,古代女子一嫁定終身,二奶奶一生悲劇命運(yùn)就算是注定了。 但是二奶奶似乎并沒有認(rèn)命,在華府,她爭取婆婆的寵信,從氣勢上全面壓倒丈夫,反而坎坷的婚姻還讓她更多體會到人情世故,她與大奶奶妯娌情深,對表哥唐伯虎的賣身為奴,雖然深感不安,還是顧及表兄妹的情份替他多方隱瞞,甚至創(chuàng)造條件。 身處在上有森嚴(yán)公婆,旁有癡愚丈夫及大兄的壓抑環(huán)境里,二奶奶仍舊活力四射的生存著。 《三笑》里面,大致描畫出了這個二奶奶的形象,輪廓分明但不飽滿,甚至唐伯虎一邊在接受她幫助的同時,一邊仍舊不肯吃半點(diǎn)兒虧。也就是,因為客觀需要所以安插了這一個人物,但主體上還是忽略的。 ——準(zhǔn)確來說《三笑》是一部以男性視角為主的書,這里面的女性角色豐滿程度,就連秋香也很有欠缺,和另一部評彈傳統(tǒng)書《玉蜻蜓》里的女性形象不可同日而語。 而在《巧舌挽狂瀾》中,濃墨重彩地推出了這位二少奶奶,十分鮮明且成功。 原《三笑》中,發(fā)現(xiàn)唐伯虎攜秋香夜逃,華太師夫婦立刻把媳婦叫過來,作為表妹,她不可能不認(rèn)識書僮華安是表兄假扮,因此她很難逃避責(zé)任。 原書的安排,說是二奶奶早已想好應(yīng)對之策,而這個所謂對策就是答不上話就不停的哭。一哭,作為公公的華太師就不好和媳婦較真了。 這樣處理,勉強(qiáng)也過得去,但總覺得欠了口氣,和全書的巧舌如簧扭轉(zhuǎn)乾坤相比要差了點(diǎn),說女性“三截穿衣兩把梳頭”也是分明的貶低。 華士亭和江文蘭對唐伯虎逃走、華太師追責(zé)的這回書作了很大改變。江文蘭作為超級下手,也展現(xiàn)了足夠的風(fēng)采。 書是從華太師決定驚動蘇州府開始的,當(dāng)時二奶奶受到幾句訓(xùn)斥,不服氣的站在一邊。 在聽說這個決定以后,心知不妙——華太師掛過相銜、做過五任主考,關(guān)系遍天下,表哥一伙只不過是幾個有才名的文人秀才,論權(quán)勢怎么都比不上華太師。 因此,二奶奶就有了個嚴(yán)峻的任務(wù):說得公公放棄這個打算,至于哭哭啼啼索要秋香的老夫人,好糊弄得多。 二奶奶的心高氣傲馬上就顯露出來了:因為之前受了兩句掛落,攔是要把公公的行程攔住的,卻決定不跟他講話。所有的話都是說給公公聽的,表面卻不理他,只對著婆婆說,華太師郁悶的表示“只有旁聽資格”。 兩人意見相左,華鴻山忍不住開口反駁,每逢此時,二奶奶便高聲叫一句:“婆婆??!”氣得華太師只有翻白眼的份兒,卻還不得不聽下去。 華士亭和江文蘭兩位配合的也好,每逢這樣的反差出現(xiàn),臺底下都一陣笑聲。 這回書一共只有半個小時,二奶奶巧舌挽狂瀾,說得華鴻山官了改私了,已經(jīng)很不容易了,不料最后幾分鐘還出一個高潮,堪為搞笑和舌辯的精華部分。 華鴻山的兩個兒子,智力上都有些問題,精不精,愚不愚,蘇州話叫他們“大呆二獨(dú)”——倒底怎么寫,反正小編沒本事寫出來——是兩個“戲眼”,幾乎貫穿全書,在每一個重要情節(jié),必須出現(xiàn)打一下秋風(fēng),增加曲折、笑料,各種作用皆有之。 這回書里,本來這兩個角色沒必要出現(xiàn)了,但本著與全書精神不相違悖的精神,這兩根揀不掉的菠菜根還是出現(xiàn)了。 二奶奶一番巧言,居然讓她的丈夫聽出了破綻,大呆二獨(dú)沖上廳堂大叫不可私訪。 二奶奶一聽不妙,連忙叫一聲:“二爺,休得啰嗦!” 二獨(dú)一慌,立馬回:“是,玉皇大帝,遵法旨!” ——二奶奶的超級風(fēng)采再次展現(xiàn),從這一個回合里,可以發(fā)現(xiàn)這位奶奶平時是怎么管束到她老公服服貼貼的。 大呆二獨(dú)立馬反過來說話,哄父親去蘇州。 這一番說辭翻手為云覆手雨,顯得太聰明了,這也并不離題,恰巧拈來做個解釋:二奶奶這樣出力幫表哥,不但看在兄妹情份,而且是因為表哥做教書先生以來,原本呆傻的兄弟倆,慢慢在開竅了。 ——關(guān)于這一點(diǎn),在《三笑》書中是有交代的,說是大呆二獨(dú)智力開發(fā)慢了點(diǎn),但不是真傻,唐寅靈活教學(xué),不但教得兩個傻瓜開了竅,而且此后得取功名,因而華鴻山不但不計較唐伯虎的唐突,華、唐兩家從此還結(jié)為至親。 這樣的安排,更滿足一般聽書人期望圓滿的心理:一方面是渲染了唐伯虎的才能非同一般,傻子都能教聰明;而大呆二獨(dú)實在傻得可愛,聽眾在五十多回書里和他們結(jié)了很親密的朋友,實在不太忍心讓他們一直傻下去。 但《三笑》原書雖有此安排,為了笑料故,遲遲并不打發(fā)大呆二獨(dú)開竅,直到唐伯虎娶秋香,兩個還在口水直流羨慕華安,出鬼主意要?dú)⑷朔呕鸢亚锵銚尰貋?。仍然滿肚子壞水,不靠譜,看不出半點(diǎn)開竅跡象。唐伯虎都要回蘇州了,他倆還不開竅,還要等到什么時候開竅呢? 因此,《巧舌挽狂瀾》通過三言兩語巧妙的表現(xiàn)了兩個傻白瓜正在變成外愚內(nèi)智,合理,恰到好處。 本回書最后,華士亭和江文蘭兩個還總結(jié)諷刺了一下“近親結(jié)婚產(chǎn)白癡”,你一言我一語,一搭一檔,令人捧腹的同時又針砭了當(dāng)時所熱衷宣揚(yáng)的理念,實在巧妙之甚,讓人拍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