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創(chuàng)文章,其他公號轉載請后臺輸入“授權” 聽完閨蜜的吐槽,我不禁想起同事跟我講過的一件事。 同事的女兒也是一到寫作業(yè),就各種拖拉磨蹭。 起初,同事也是整天跟在女兒屁股后面甩小鞭子。 有一次,同事被女兒氣急了,就對女兒說: 從今天起,我就不管你了,你愛寫不寫。 結果第二天,同事女兒因為沒有寫完作業(yè)被老師罰站批評。 當天晚上,孩子意外的沒有怎么磨蹭,睡覺之前還想著檢查。 其實,很多時候,不是孩子不自律,而是父母的管教方式扼殺了孩子的自律。 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就談到過: “面對兒童的自律問題,12歲以下的孩子,父母越會忍,孩子越自律。當孩子自律了,未來成功的幾率也會大大增加!” 李玫瑾教授還進一步斷言: “孩子的自律性差,一定是因為父母做的太多了。因為他完全是被推著走的,總是推著他反而不利于自律性培養(yǎng)。” 父母管得太多,孩子就沒有機會學習自我約束。 所以,想讓孩子學會自律,父母一定要能「忍」。 每個孩子都渴望父母看到自己的內心。 父母忽視孩子的內心,嘮叨個沒完,孩子心生煩躁,就很容易對父母產生逆反情緒。 這就是為什么媽媽越嘮叨,孩子越不聽話。 知乎上有人提問:你最反感父母的時候是什么時候? 最高贊的回答是,父母嘮叨的時候。 一名初二女生說:父母總是懷疑我早戀,只要看見我跟男同學聊天,就嘮叨來嘮叨去,后來我為了氣他們,就故意早戀…… 一名初一男生說:「不管我干什么,父母都要千叮嚀萬叮囑。 如果我做得好,父母會說:看,聽我的沒錯吧。 如果我做得不好,父母會說:我都說了這樣不行,你偏不信。 父母這樣子,總是讓我覺得自己特別沒用?!?/span> 而這都是因為海清說的少,做的多。 兒子寫作業(yè),她在一旁看書,看劇本。 兒子練書法,她陪著一起練。 事實證明:媽媽與其嘮叨一百句,讓孩子厭煩,不如以身作則帶動孩子。 因為,「身教」比嘮叨更有力量。 ▲ 長按圖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忍住不插手,孩子越獨立 有一種媽媽叫做「割草機式」媽媽。 她們在生活上把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費勁心思地為孩子掃除一切障礙,恨不得孩子成長的路上寸草不生。 孩子想要自己吃魚,媽媽緊張地說:媽媽幫你挑挑刺吧,你別被卡住了。 孩子想要自己洗個蘋果吃,媽媽趕緊接過來說:給我吧,你別把衣服弄濕了。 孩子跟朋友產生了矛盾,媽媽不分青紅皂白地去給孩子撐腰。 孩子學習上遇到了困難,媽媽想盡辦法替孩子解決。 教育家蒙臺梭利說:沒有人能夠代替孩子的成長。 圖片來源:電影《無人知曉》 想想真是可悲。 從小包辦,事事插手的媽媽,不是養(yǎng)出一個「白眼狼」,就是養(yǎng)出一個「巨嬰」。 其實,媽媽為孩子做的越多,孩子就越差勁。 因為事事插手的媽媽幫孩子掃清了成長路上的一切障礙,就是讓孩子失去了本該練習的機會。 孩子對父母越來越依賴,就會越來越沒有責任感,越來越懶惰和退縮。 楊瀾曾經說過:「一個媽媽的成功,就是讓你的孩子成功地離開你。 媽媽最終要放手,最終要讓他走向自己的世界,成就他自己的人生,這才是母愛最偉大的地方。」 ▲ 長按圖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真的愛孩子,就要忍住不插手。 不要擔心孩子不會做,因為孩子在一次次的「試錯」中累積經驗。 不要擔心孩子做不好,因為孩子會在一次次「我能行」中累積自信。 只有讓孩子充分的體驗,孩子才有自信一次次地證明自己,才會學會對自己負責。 ![]() 忍住不苛責,孩子越堅韌 曾經看過一封媽媽的懺悔信。 這位媽媽對兒子的要求極高: 兒子考不了滿分,她會斥責兒子不用心,不努力。 兒子鋼琴彈錯一個音,她會逼著兒子再重彈十遍。 兒子夏令營活動,沒有得到老師的表揚,她會責備兒子不會表現(xiàn),悶葫蘆,沒有領導才能。 兒子想要給她一個驚喜,為她煮一碗面,她生氣地把面倒掉,說兒子不把精力用在刀刃上。
|
|
|
來自: 海闊天空ctqebj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