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特斯拉的日子不是很好過,剛剛經(jīng)歷了車展的維權事件后,廣東一輛特斯拉又在碰撞后翻滾起火,這次事件導致了一名乘客身亡。剎車尚可用機械結構作為保底方案,但是電池起火很難有措施補救。
近年來,電動車的自燃事件一直時有發(fā)生。2021年1月19日,上海市七寶地下車庫一輛特斯拉Model 3發(fā)生自燃,隨后爆炸,整輛車完全報廢。
2021年4月14日,廣州市天河區(qū)大都會廣場附近一輛小鵬G3在充電時發(fā)生冒煙起火,車輛基本報廢;同一天,在浙江省紹興市嵊州市,一輛長安歐尚電動汽車也發(fā)生自燃事件。
電動車自燃防不勝防,究竟原因為何?同樣是自燃,為何電車受到如此高的關注?電動車的“火氣”真的就無可避免嗎?實際上電池自燃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電池內部結構,二是電池組的安全防護措施不到位,三是充電和用電的環(huán)境不良。
電池正負極兩端為鈷酸鋰和碳鋰化合物,鈷酸鋰氧化性極強,與負極直接接觸可以發(fā)生劇烈化學反應起火。為防止電極材料直接接觸,中間有一道只能通過鋰離子的隔膜。在充電時如果發(fā)生過充,析出的金屬鋰會刺破隔膜使電池迅速產(chǎn)熱。
除了電池析鋰,電池內部過熱、碰撞導致的損傷等都會破壞隔膜,導致火災。這就需要在電池上加裝熱管理系統(tǒng),在過熱時及時為電池散熱;在裝車的電池上,還需要有相應的電池保護殼,避免因碰撞損傷電池。
一般情況下,三元鋰電池比磷酸鐵鋰電池更容易發(fā)生自燃,這是由電池的正極材料決定。三元鋰電池所使用的鎳鈷錳等正極材料在200攝氏度左右時就會發(fā)生熱分解,同時還會釋放氧氣,加速火勢的蔓延;磷酸鐵鋰電池在700攝氏度時才會發(fā)生熱分解,且不產(chǎn)生氧分子。
在炎熱夏季,密封的車輛經(jīng)過陽光暴曬,內部溫度會急劇升高,最高甚至可達90攝氏度。一些老舊車輛或者低端車輛線路發(fā)生自燃,會引燃動力電池,這也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原因。電動汽車在夏季自燃概率更高,很大程度上便是與夏天的高溫天氣有關。
雖然都會起火,但是和電動車不同的是,燃油車的油路可拆卸檢查,車上的易燃物主要為汽油或柴油,只要將燃料和助燃劑以及明火隔開即可;電池在生產(chǎn)出來之后,大多不可拆卸,即使內部有析鋰、隔膜破損等問題也無法發(fā)現(xiàn),這種不可控性會使得車主對車輛更加擔憂。
此外,根據(jù)各個廠商公布的針刺試驗,電池起火大多為噴射狀,很容易導致火勢進一步擴大。且電極材料受熱會自動產(chǎn)生氧氣,大多數(shù)滅火方式都無法有效撲滅,只能等待電芯材料燃盡。更重要的是,電池起火后火焰溫度接近一千度,可以直接融化鋁,這會進一步擴大火勢帶來的損失。
電池起火的本質是能量的不可控釋放,當電池內的能量密度越大,起火危險也越大。此前奧迪總裁曾表示:沒有必要將電動車的續(xù)航做的太遠。目前主流電動公交和換電重卡都在使用磷酸鐵鋰電池,考慮的正是電池充放電安全。
夏天即將到來,新能源汽車車主在用車時,一定要注意避免將車輛長時間暴曬,在底盤發(fā)生托底、磕碰等情況后,及時到維修點進行檢查維修;在車內突然出現(xiàn)異味或煙霧時,一定要第一時間撤離車輛并樹立危險標志,避免波及其他車輛。 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在新能源車輛逐漸普及的今天,一定要注意用車安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