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潘新日 亭,是古人歇腳的屋,沒有圍墻的屋,是旅人心靈的驛站。各種亭,各樣的亭立在那,千年百年,耐心等待,就為釋去文人的風雅和白丁的潦倒,更是為了讓現代人的腳步慢下來,且亭且歇,捋一捋自己的思緒,領略一下自然,給心靈一個慰藉。 亭子的前世,沒有如今的輝煌。它僅僅是遠古遺棄的茅舍,或避雨,或躲乏,或遮陽,或歇腳,本是荒棄的遺存,竟被匠人從實用中捕捉到了靈感,賦予了它生命,為它獲得了新生。 亭,在古人眼里,是自然的穴位所在,有風水的朝向和祥和在里面,在古代有官亭、私亭之分。官亭多建在十字路口、山頂、橋邊、山腰、河堤、水邊,多為行人偏至,風景靚麗之處。眺,可以觀山水,坐,可以修身養(yǎng)息;私亭多建在王公貴族、豪門大戶的私庭別院,或者花園之中。忙時,用于微養(yǎng),閑時,用于消遣?;蛉逍∽茫蚺c友吟詩作畫,或攜志同者撫琴曼舞,逍遙中見富貴,歡樂中呈性情?,F代人建亭,多為風景的點綴,并兼顧實用,兩者結合,便為完美,如此,就在自然中凝聚詩意,點化人與自然的和諧。 亭,四面無墻通天地,近水遠山、幽竹花徑、枯石活泉,景語高高低低,深深淺淺。很多時候,停歇或許是一種從心底呼之欲出的驚喜微瀾。 現實中,如若門口或不遠處,有一處值得玩味的亭子,不能不說是一件十分愜意的事。在亭中,四面無墻通天地。一座亭在眼前,遠看亭亭玉立,近看簡練輝煌,不管站在哪個角度,或由內向外,或由外向內,都有怡人景色于心。如若從內向外看,自然就與四周的山水、湖泊、竹荷、園林融為一體,生成一幅極美的山水畫;如若換作由外向內看,便可以不同視角觀遠處的山水、近處的魚鳥,更可以觀人心。由此,如果在山下仰視,可以觀山之高遠,云之悠悠;如果在山頂俯視,村莊、小溪、曲徑、田園、各種景色盡收眼底,有深遠之崇高;如果是湖畔,可領略均實之闊;如果是湖中,則會有迷遠之思。 亭,點中自然的妙處,用最精彩的情趣映襯著這個世界。蘇東坡言:“惟有此亭無一物,坐觀萬景得天全?!?/p> 中國的十大名亭,我都可以叫出名,它們是:醉翁亭、陶然亭、愛晚亭、湖心亭、蘭亭、滄浪亭、歷下亭、放鶴亭、問月亭,流觴亭。有名的,沒名的,亭子,確乎像是天地早已埋伏好的線索,只等有情之人、有智之人來開啟、路過、停留。 翻《園冶》一書,有造園莫過于“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巧于因借,精在體宜”的論述,把造園的最高境界與一亭相倡,用亭作園藝之魂待之。 也是,縱觀古今亭閣,那些鶴立獨行,值得回味的亭子確乎如此,既不凌駕于自然之上,也從不回避人工的精妙,而回望歷代名亭,無不是風景獨處麗景,領略過路人多少匆匆而往的身影,經歷過多少陌生的歡樂和嘆息?;蛟S,亭子由于能工巧匠應心而作,自然擯棄了它天然的屬性,多了人工的痕跡。也或許,我們歡喜于亭子的悠然暢快,依然留戀,就要無理由的行走,到野外,到公園,到山下,遇見一個亭子,看看景,說說話,歇歇腳,愉悅一下自己,把心交給自然,交給四面納景的小亭,讓思緒隨風飄蕩,多好呀! 每每讀起關于愛情的故事,總會發(fā)現皆是亭中奇遇。“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杜麗娘,為夢中情人相思成疾,其故事就是發(fā)生在春色幾許的牡丹亭;梁山伯與祝英臺的草亭相聚;《長恨歌》里的“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的沉香亭,皆是與亭相牽相連,絲絲縷縷,魂牽夢繞。我一直在想,古人之所以把這些浪漫深情的凄美故事,以亭為證,大約是覺得亭子是旅途中,或周邊最精彩之處,隱含著其形開放,其意坦誠,其趣自由,加之風景獨好,適合風花雪月,如此,亭子就如人生的一個舞臺,亭中人上演著愛恨情仇,亭外人悄然地感受著悲歡離合。 亭,連著我們腳步,生活中,不能沒有亭,只有亭,才能停,忙碌的人生里,停一停,是一種際遇,也是一種修為。慢下來,生活會更新鮮。 可惜的是,現代人都不大看亭了,也少了風雅,欣賞不動它了,空空如也的亭子,無聊地立在那等…… 亭,本是古人留給我們的禮物,要試著拆開它的驚喜,也要學著拆開它的永恒。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