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在書成時 1 從今天起,我就是一個讀過整本《論語》的人了。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整本地讀過《論語》?我也不知道有多少人想過整本地讀《論語》,但還沒有開始讀,或者還沒有讀完? 從今天起,在我三十八周歲生日之際,我可以說我是一個整本地讀過《論語》的人了。 沒有選讀,沒有跳讀,而是由前到后,逐章逐節(jié)、逐字逐句地讀過來的。 不僅是逐字逐句讀過了,而且是逐字逐句錄入了電腦,形成了word文檔??删庉嬇虐妫稍鲅a修正。 不僅錄入了《論語》原文,還錄入了注釋。 當然,注釋不都是我原創(chuàng)的。我是參考了系統(tǒng)的書籍,也查詢了網(wǎng)絡上的一些解答,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形成了我個人認可的對《論語》的解釋。 有據(jù)可查:QQ空間里上傳的第一篇《論語:學而第一.1》是在2018年6月15日,而“簡書”里上傳的第一篇《學而第一1.1/1.2/1.3》是在2019年1月17日,所以,我最晚是從2018年6月份就開始讀《論語》了,一直到2020年12月讀完,歷時兩年半。當然,中間有較長一段時間我去忙于另外的事,耽擱了。 這第一遍讀,花費了兩年多的時間。接下來再讀,應該就快得多了,因為基礎打好了、框架搭好了嘛,剩下的就是修修補補、添添去去了。 這第一遍所形成的這個“成果”——讀書筆記——我讀《論語》——半解《論語》,權(quán)作2020版吧。 虛歲馬上就四十了,有《論語》傍身,但愿可以無惑矣。 2 我這部,稱“部”吧,顯得厚重。我這部《半解<論語>》終于成形了。我已經(jīng)記不得我是從什么時候下決心要把《論語》啃下來了。先是啃下來一半,不是說半部《論語》就可以治天下了嗎?顯然言過其實,別說天下,就連個人生活都擺布不開呢。 中間停了有好長一段時間,可能是去干別的事了,其實是讀不下去了。后來自己給自己打氣,才又開始接著啃下半部。到今天,終于算是啃下來了。很有成就感。 《論語》是不適合快速閱讀的,你說我一周、一個月或幾個月把《論語》讀下來,那也不是不可能。那你也就是讀下來了,讀了一遍,而收獲不會很大。當然,我不是你,我不知道是不是這樣。 我覺得讀《論語》得慢慢讀,每天讀個三四段,最多不超過十段。每天讀,堅持讀,細嚼慢咽,久久為功。讀《論語》要有原文,要有注解,但不能僅僅讀原文,背注解,而要讀著原文,看著注解,然后加上自己的理解。 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的道理,一千個人讀《論語》就會有一千種理解。原文在那兒,基本意思不會偏差太大,但每個人的年齡、閱歷、學識不同,對《論語》的理解就各有不同。 詩無達詁。對《詩經(jīng)》是如此,對詩詞是如此,對《論語》差不多也是如此。 我們不追求大同,不強求統(tǒng)一,不計較誰對誰錯。誰是對的?誰是錯的?能說清嗎?除非找孔子來當裁判。但是事情過去了這么多年,《論語》又是由孔子的弟子,甚至是再傳弟子憑記憶記錄的,就算是孔子來了,估計有些事情他也記不準了。再說,當時是那樣說的,沒準換個場景,換個時間,換個對象,孔子又會換一個說法,甚至把之前的推倒了重來。 讀著原文,看著注解,加入自己的理解,跟注解觀點相似,那就簡單補充、豐富即可;如果跟注解意見相左,那就在網(wǎng)上查一下有沒有其它的解釋,有沒有跟自己的理解相似的觀點。綜合來看,比較、判斷、調(diào)整,做出能讓自己認可的解釋。即使離題萬丈,跟原文、原義有較大出入,但只要對你的人生有啟迪,對你的生活有指導,那也算學有所獲。 取名《半解<論語>》就是這個意思,不僅僅是謙虛,我不謙虛也不行啊,水平就擺在這兒呢。一知半解的半解,我姑妄解之,你們姑妄看之。不能當作一部嚴肅、考究的專門研究《論語》的書來看,當作消遣的讀本來看吧。我解一半,拋磚引玉,誰看誰幫著再解解,希望得到你們好的建議和有價值的反饋。 現(xiàn)在解一半,拿我的下半輩子再解一半。我會一直讀下去的,最難的階段已經(jīng)攻克了,剩下的就是修修補補,添添去去了。 每年讀一遍吧,不求快。做個計劃,落實到每一天。你們跟我一起嗎? 《半解<論語>》這部書,是我純手工錄入的,脫胎于《喪家狗:我讀論語》(電子版)。但跟他絕不雷同,我不止對其文本進行了大幅度精簡,把他的話變成了我的話,還就其觀點進行了逐一訂正。 也不能算是訂正,就像上文說的,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理解吧,我只不過是用我的理解代替了他原來的觀點。對李零老師表達我最崇高的敬意,如果可能,希望有機會當面向您請教。 說到底,這就是一本我讀《論語》所做的筆記,純屬個人觀點,僅供討論。 3 想讀《論語》,讀了,并且是整本地讀,依章節(jié)推進,不跳讀,不選讀,更不讀別人的“精選”。 不僅讀了,而且“解”了,試著自己去注解。雖然只敢稱“半解”(自己解一半,留給別人解一半;現(xiàn)在解一半,留給以后解一半),但畢竟加入了自己的思考,跟純粹的人云亦云、照背默記還是有進步的。 不僅“解”了,而且錄入電腦了,形成了文檔,便于繼續(xù)完善,也便于與有共同愛好的“同學”交流、討論。誰敢說自己就是“真解”呢?再說《論語》傳到今天,還能有“真解”嗎?大家多討論多交流,更接近于“真相”,或者能得到各自滿意的解釋,不就可以了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