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龍的氣脈結(jié)成穴地后,常常有花假之穴伴隨左右,所以點穴重要的是需仔細辨別,莫被假穴誆騙了去。另一方面,在點穴的過程中,往往常穴好認,怪穴難辨,有經(jīng)驗的師父也會有錯漏的時候。 無緣之人不識得怪穴,所以常被棄而不用。在點穴的時候,遇到怪穴要特別注意,切莫只認得真龍,卻不認得怪穴,而被花假虛穴所迷惑。而且有些怪穴是依據(jù)窩、鉗、乳、突穴演變而來,很容易錯看。下面介紹幾種怪穴情況。
一、平坡穴龍穴落入了平坦之地,左右也不見護衛(wèi)。這種穴形由窩穴變化而來,看似一片坦夷,無處可捍的跡象。如果其中微有乳突,力量會更加強大,生氣旺聚之所,葬后耕衣食祿,富貴可期。 這一類穴形,有的在萬嶺半山,也有的在平洋,都要登穴—望,四周不見什么護衛(wèi),但覺安穩(wěn)舒適,并無曠蕩的感覺。平坡結(jié)穴,一丈之砂,勝彼十丈,一尺之山,勝彼十尺。 若是高山平坡結(jié)穴,龍脈陽氣很重,前端開大陽,開窩結(jié)穴,如席之展,如氈之鋪,氣脈隆隆隱隱,曲曲彎彎,棲閃不定,如草上蛇蹤。
二、掌形穴掌形穴分為仰掌和側(cè)掌兩種,也是由窩穴變化而來,仰掌形穴多是文曲行龍,側(cè)掌形穴多是輔星行龍。兩者來龍大多是高大雄峻,然會在半山中落成為一塊平坦之地,形如仰掌,或如側(cè)掌,急中求緩,陰來陽受。 脈來有脊,入穴處有窩,氣脈勢緩,左右護砂微微高起,結(jié)穴多在窩上方處,仰掌形穴如純陽百會穴地,側(cè)掌形穴如壁上掛燈穴地。若是反掌之形,穴在虎口。
三、垂帶穴垂帶穴是來龍高大,聳拔不凡,重重開帳,帳中垂下的一脈來結(jié)穴,其形如帶。此種結(jié)穴,周圍應有砂峰護衛(wèi)環(huán)抱,以免受風吹襲。垂帶穴的具體形狀多樣,有屈曲生動者、飄然飛揚者、硬直下墜者等。
若為屈曲生動者,形如金蛇上嶺,細軟而有力,氣聚處為真,應去平窩氣聚處扦之。若為飄然飛揚者,形如風吹羅帶,九天飛帛,因其勢若風中飄飛的帛帶,飛揚不定,所以應動中取靜,擇其靜處有窩者扦之。若為硬直下墜者,形如金釵掛壁,仙人佩劍,因其陰硬冶瘦,所以當陰中求陽,擇其釵頭或劍把有平褥處扦之。
四、直槍穴直劍穴說的是穴星硬直如槍劍形狀,因穴星形狀硬直,所以兩側(cè)易遭水射。此類穴形,一般為倒地木星結(jié)穴,沒有彎曲之勢,需有龍砂和虎砂包裹護衛(wèi)才可,否則就像死去的鱔魚一樣,不能結(jié)穴。 水有穿、割、箭、射四種兇格,若是水射處有曜石突出的話,雖穴星兀立其中,但有山來夾照,不見水射也就不足畏懼。此類穴需要有外山包圍,內(nèi)氣聚止,才可作為扦葬之地。
五、合氣出脈穴合氣出脈穴是兩條龍脈或三條龍脈合起來結(jié)成一個穴地,這種合氣之穴,只要為真龍穴,力量極大。生氣融聚在,合氣成穴,也需要上有微頂下有微唇,左右來砂彎抱,才可扦點。如果穴后有空槽,且下口不收,唇頂不明,生氣泄散,也就不是真結(jié)。
六、吊頭穴吊頭穴是穴地高居穴山頂上,穴形有很多種,如倒桂棕櫚形、丹爐覆火形等。大多由金星為穴山或蓋頂而腳下露胎,或火腳尖峰,煞氣太盛,不能扦葬,只有頂上的平坦處可扦。
吊頭穴形狀也有如同照天蠟燭的,立木直聳,四面硬直無穴,也是只有頂上有窩平處可扦。此類穴雖高在山頂,但登上去以后,就會豁然開闊,局勢平寬,山水環(huán)聚,如同平地般,四面獻奇列秀,使水不傾瀉,穴不孤寒,才為吉。
大多數(shù)的真龍結(jié)穴,生氣融結(jié),上起頂下拖唇,穴形適中恰到好處,其中窩、鉗、乳、突這四種正穴最為常見。但是穴形變化多端,也有真龍千里而來,到頭結(jié)穴時卻隱匿藏拙了起來,結(jié)作出的穴形不似常理,以騙過世人。 曾慶良,楊公授曾文辿公一脈第三十九代傳人。 注:以上部分圖片源自網(wǎng)絡,若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