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屆法哲學與政治哲學論壇擬參會人員名單 (排名不分先后,省略職稱信息) 01 引言人:韓立新(清華大學) 02 擬入選論文、評議人 專題一:馬克思與法 主持人:王曦(商務印書館) 邱昭繼(西北政法大學):法律的統(tǒng)治階級意志論的再解讀——馬克思主義法律本質理論之反思 Michael Pawlik(德國弗賴堡大學)/樊文(中國社科院大學):馬克思論犯罪與刑罰 陳浩(清華大學) :“揚而不棄”的市民社會——《法哲學批判》之后的《法哲學》籌劃 姚遠(南京師范大學):歷史唯物主義法學原理中的“建筑隱喻” 李超群(西南政法大學):馬克思對啟蒙人權理論之異化的批判——基于《巴黎手稿》中私有財產(chǎn)和異化勞動問題的分析 專題二:馬克思與法哲學傳統(tǒng) 主持人:張羽佳(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 周陽(北京師范大學):市民社會批判、政治批判與宗教批判的統(tǒng)一邏輯、 劉陽(南京師范大學):基于土地的支配:馬克思的“梅因筆記”的主線與法律地理學方法 劉建湘(湘潭大學):馬克思對黑格爾法哲學的憲法批判 孫子豪(清華大學):早期馬克思是如何批判私有財產(chǎn)的?——以《論猶太人問題》為中心的考察 周智臻(南開大學):“教養(yǎng)”的自我瓦解——“市民社會”與異化的“Aporia”問題 林釗(中山大學):施蒂納無政府主義辨析 專題三:經(jīng)典法哲學 主持人:陳哲泓(東方出版中心) 歸伶昌(湖北大學):阿奎那法哲學思想中罪的層級問題 羅軼軒(蘭州大學):霍布斯、孟德斯鳩與現(xiàn)代政治學的轉向 楊宗偉(湖北大學):叔本華權利理論與國家理論的哲學基礎 吳彥(同濟大學):理性、權威與共同善——阿奎那《神學大全》I-II, 90題疏解 專題四:德國唯心論法哲學 主持人:白中林(商務印書館) 馮嘉薈(巴黎第一大學):黑格爾:一個共和主義者? 朱渝陽(浙江大學):自然法與倫理國家:黑格爾耶拿早期自然法方案解析 蔣益(復旦大學):論《德國觀念論的最早體系綱領》的實踐哲學意涵 王丁(華中科技大學):“陰影之夢”中的國家——沃格林和謝林的政治哲學期待 謝曉川(上海社科院):觀念的革命與現(xiàn)實的革命--對后黑格爾時代“革命”概念變遷的思想史回顧 王興賽(中山大學):對黑格爾早期勞動思想的實踐哲學重構 朱學平(西南政法大學):黑格爾對近代自然法理論的批判與改造 黃鈺洲(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法哲學與“歷史的世界海洋” 朱磊(慕尼黑大學):文明的終結與歷史的未來 黑格爾政治哲學中現(xiàn)代世界的命運與使命 專題五:現(xiàn)當代法哲學 主持人:王莉君(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 趙靜(北京化工大學):凱爾森法律有效性理論中的證成問題 周萬里(華東師范大學):前理解與方法選擇——約瑟夫·埃塞爾的私法理論及法律方法論 王時中(南開大學):“決斷的邏輯”何以可能?——重思施米特與凱爾森“主權論”分歧的馬克思視角 趙英男(中國政法大學):康德與黑格爾理論哲學對分析法哲學的挑戰(zhàn) 專題六:康德法哲學 主持人:李濤(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 馮威(中國政法大學):康德與新康德主義論人的尊嚴 方博(北京大學):作為“踐行的權利學說”的康德政治哲學 黃各(中央黨校):康德法權原則的悖論及其調(diào)和 卞紹斌(東南大學):理性的空間與所有權的康德式證成 江璐(中山大學):康德法哲學建立在人格概念上的演繹 陳永慶(河南師范大學):康德的法權奠基:語境、疑難與思路 湯沛豐(暨南大學):康德法哲學中的家庭和市民社會 專題七:評論 高詩宇(復旦大學):評雅克·馬里旦《人權與自然法》 張大衛(wèi)(華東政法大學):《法權的理性奠基》——評《良好的自由秩序》 高宇(清華大學):法學需要形而上學嗎?——讀黃裕生《權利的形而上學》 袁輝編譯(華中科技大學):康德黑格爾法哲學的同異及其當代價值 鄒益民(河南大學):黑格爾倫理自由觀的當代意義與限度 |
|
|
來自: 菌心說 > 《法律、司法、法規(guī)、法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