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封信摘自2017年1月出版的《我的心里住著一個孩子——寫給女兒們的50封信》,寫于2016年10月21日。 1 親愛的歡樂: 周末,送你們上興趣班時,總會看到一群媽媽們坐在一起聊天。 媽媽們感慨:“為了孩子,沒時間逛街,沒時間旅游,沒時間和朋友聚會……等孩子大了,我們卻老了?!?/span> 當(dāng)媽媽們在聊這些時,我常常見縫插針去處理一些瑣事。比如去超市買菜,去銀行取錢,去常逛的幾家服裝店買衣服,或者抽空做個面膜…… 你們學(xué)你們的,我忙我的,彼此都沒有浪費。 2 在成長的過程中,很多孩子都多多少少聽過這些來自家長尤其是媽媽們的苦口婆心的嘮叨。 或許,在媽媽們看來,說這些是為了表達對孩子的愛,希望孩子理解并感恩媽媽的付出。 而在孩子眼里,這些話聽多了,卻未必會被感動,反而會在心里嘀咕:“我又沒要求你這么做,干嘛把責(zé)任都推到我頭上?” 你們還沒出生前,我就告訴自己,不要做一個“怨婦”式的母親。不要對你們說“為了你,我做出了如何如何的犧牲”之類的話。 如今,10多年過去了,我想,我應(yīng)該做到了。 3 在于丹的《從星空到心靈》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當(dāng)女人覺得她為家庭、事業(yè)做出了犧牲,這就給她的抱怨找到了最佳理由。她會跟孩子說,媽媽就是為了你才弄得蓬頭垢面,你不好好學(xué)習(xí),你對得起我嗎?然后對老公說,我就是為了這個家才操勞成這樣,你不好好愛我,你對得起我嗎?當(dāng)一個人總是這樣抱怨的時候,就是以愛的名義進行的親情之間的綁架?!?/span> 我不想用愛的名義去“綁架”你們,也不想用愛的名義去“埋怨”你們。我一直相信,在愛的世界里,沒有值不值得,只有愿不愿意。 當(dāng)我們對孩子說“為了你,我如何如何”時,其實潛意識里,已經(jīng)在“計較”我們的付出值不值得,會不會有回報。 我始終認(rèn)為,父母對孩子的“付出”,本身就是父母心甘情愿的。這個付出,和孩子無關(guān)。 付出本身,就是快樂。 4 余光中先生曾經(jīng)寫過一篇散文《左手的掌紋》。他說:“人的一生,有一個半童年。一個童年,在自己小時候,半個童年,在自己孩子的小時候?!?/span> 你們的到來,讓我重溫了那半個童年。10多年來,我一直不覺得我為你們付出了什么,反而時常覺得,你們給了我很多、很多。 從小到大,我的性格中,總有一些“多愁善感”的成分。有過青春期的孤獨,也有過剛從校園到社會時的焦慮;有過渾渾噩噩過日子的迷茫,也有過找不到人生方向的悲觀。 然而,這一切,在我成為母親后,有了根本的改變。 生活,變得越來越飽滿而有張力,豐富而有期盼。不管身處順境或逆境,只要和你們在一起,看到你們依依求抱的眼神和憨態(tài)可掬的動作,我就有一種被需要的自豪感。心,變得越來越篤定、充實。 能夠愛與被愛,這是生命的幸福和奢侈。所以,哪來的“犧牲”呢? 5 2015年6月播出的《楊瀾訪談錄》,訪談嘉賓是楊振寧先生和翁帆女士。 在看那期節(jié)目之前,我對楊、翁的“往年戀”也多少有些不理解。但看過那期節(jié)目后,對他們的愛情和婚姻,忽然有了一些理解和認(rèn)同。 他們在節(jié)目中多次談到,婚后的11年,誰都沒有認(rèn)為自己為對方作出了“犧牲”。節(jié)目最后,楊先生自信、幽默地說:“年老的楊振寧愿意看到翁帆再婚,年輕的楊振寧不愿接受翁帆再婚。” 楊先生和翁帆的互不談“犧牲”,讓我感到,他們的愛是健康的、陽光的。 其實,無論是父母與孩子之間,還是夫妻、戀人之間,如果將“為了你,我做出了多大犧牲”掛在嘴邊,這樣的愛的表達方式,無疑是有問題的。 6 愛之道無他:用對的方法,愛對的人。 我們常說“任勞任怨”,就是既要“任勞”又要“任怨”。如果只“任勞”不“任怨”,那么,所有的“勞”,或許都白費了。更何況,本來就沒有什么好怨的啊。 一切抱怨,都是對光陰的浪費。一切付出,只是因為——我愿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