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走了很遠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將這份博士學位論文送到你的面前。 二十二載求學路,一路風雨泥濘,許多不容易。如夢一場,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團聚過?!?/p> 近日,一篇博士論文的致謝部分刷屏全網,戳中無數(shù)人,上述是其開頭一段。 該論文的作者,用平靜的筆觸記錄二十余載坎坷心酸的求學歷程,卻格外使人動容。 僅寥寥數(shù)筆,惹得多少網友潸然淚下。 這篇論文的作者,叫黃國平。他如今在中科院從事前沿科技的研究工作。 當他知道,原來自己寫下的文字被人放到網上后,并引起了轟動,面對網上排山倒海般的夸贊,他出面回應,親自寫了一封給網友的信。 跟論文致謝部分一樣,黃國平的回應平實坦率,不煽情,不喧嘩,始終在感恩一路上幫助過自己的人。 言簡意賅,讓人感受到那份歷盡千帆后的成熟,溫和克制,不動聲色,卻有磅礴的人格魅力。 越難熬,越要靠自己 如果命運是一條孤獨的河流,誰是你的擺渡人? 這是小說《擺渡人》發(fā)出的一聲叩問。 什么是擺渡人?就是在碼頭的船夫,他們用船把人送到河對岸。 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總會幸運地遇見幾個擺渡人,他們在艱難的時候拉過我們一把,“渡”我們過關。 當沒有擺渡人的時候呢? 只能自渡。 這位寒門博士黃國平,出生在偏遠山區(qū),母親在他12歲時不要他了,父親大多時間不在身邊,在他17歲時,父親因交通事故,也走了。 同年,照顧自己17年的婆婆病故,家中的老狗曉華也不知何時何處所終。 在同齡人享受著“爸爸愛,媽媽疼”的關懷時,他身邊親近的人一個接一個地離他遠去。 有困難,沒有人能依靠;路,要一個人走;孤獨的夜晚,得獨自挺過去。 “煢煢孑立,形影相吊”,天底下只有自己陪著自己。 可黃國平并沒有頹廢度日,沒有一死了之,而是自己持槳,獨力劃水,自己“擺渡”自己,直到成功的彼岸。 電影《霸王別姬》里有句話:人吶,得自個兒成全自個兒。 我們這輩子活得是好是壞,決定權往往就在我們自己手里。 真正成熟的人,都在不動聲色地成為了自己生命中的擺渡人。 越痛,越保持沉默 黃國平這樣回憶: 人后的苦尚且還能克服,人前的尊嚴卻無比脆弱。 因拖欠學費而被老師約談;下雨天去上課,屁股后面說不定還是泥;冬天穿著破舊衣服打著寒顫穿過長長的過道領作業(yè)本。 人的尊嚴跌到谷底,薄如紙,脆如絲。 黃國平沒在人前抱怨,嚎啕大哭,而是沉默著,努力著,以獎學金和一墻的獎狀給自己慰藉。 周國平講過一句話: 在最深重的苦難中,沒有呻吟,沒有哭泣,沉默是絕望者最后的尊嚴。? 沉默是一種力量。 沉默不是軟弱和無奈,而是在挫折中堅忍,在苦難中成長,要耐得住寂寞,積蓄力量,熬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飽經世故,卻不動聲色 在這篇《致謝》的結尾,黃國平寫下了自己的理想: “理想不偉大,只愿年過半百,歸來仍是少年,希望還有機會重新認識這個世界,不辜負這一生吃過的苦。 最后如果還能做出點讓別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這輩子就賺了?!?/p> 平實的話語下,涌動著炙熱的能量,人情冷暖已看透,赤子之心永不丟。 真正見過世面的人,是見過人世間的最高與最低處,飽經世故而不世故,養(yǎng)成一顆柔軟且寬厚的心,仍云淡風輕地繼續(xù)人生的修行。 在浮躁的年代,能做到飽經世故,卻不動聲色,不改初心,是一種修行。 見過世面,不是環(huán)球旅行,而是歷經蒼涼而不消極,千帆歷盡,依舊心有熱愛,眼里有光。 作家亦舒曾說: “做人凡事要靜:靜靜地來,靜靜地去,靜靜努力,靜靜收獲,切忌喧嘩?!?/p> 水深不語,人穩(wěn)不言。面對人生苦海上掀起的風浪,不向四周嚎哭,不與旁人訴苦,不是不累,不想哭。 與其抱怨,不如蓄力解決問題。用沉默代替雜音,在沉默中修煉、沉淀,在獨處時靜靜反思與消化。 沉默,是一種無聲卻磅礴的力量。它能教會你堅強,在苦難的暗夜里突圍,終將破殼重生,光芒萬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