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汲取文史智慧 引以鑒古知今 古建煌煌話當年 徜徉在河南晉陽古道上,油然感覺有一種奇異,這種奇異之感格外耐人尋味。 蜿蜒百多華里的古道之上,煌煌古建林林總總,寺廟道觀不可勝數(shù)。遙想千百年來,這條古道上曾經(jīng)有過怎樣的繁華呢?因為這些古建筑都是華夏大地上屈指可數(shù)的瑰寶,粒粒珍珠似地排布在這有限的空間里,絕非等閑。 穿越千年天臺庵。天臺庵建在王曲村的古道旁,為中華大地上僅存的四座唐代木構(gòu)建筑之一。這座閱世千年的庵院規(guī)模并不大,東傍山谷、西臨漳水,坐北向南,占地面積970平方米,建筑面積90余平方米。僅存的佛殿建在1米高的石臺基上,廣深各3間,面闊7.15米,進深7.12米,平面看去,近似一正方形,屋坡舉折平緩,四翼如飛,單檐簡板布瓦,琉璃脊獸歇山頂。佛殿檐下四周設臺明,正面明間臺明下安裝踏跺,殿身四周為圓形木柱,柱間施闌額,柱礎為常見的覆盆式,柱頭形卷舌較緩,柱上安有斗拱,承托屋檐,正側(cè)兩面明間較大,次間僅為明間一半。進入殿內(nèi),令人驚奇的是這里沒有一根柱子,四椽袱通達前后檐柱之處,結(jié)構(gòu)簡練,相交嚴實,沒有繁雜裝飾之感,使得殿內(nèi)的空間顯得更大,充分體現(xiàn)了唐代建筑的特點。如今這座小型佛殿并不寂寞,一直引動著古建研究者和游人們前來爭睹芳容。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九龍戲珠大云院。河南晉陽道北路上的龍耳山有九條支脈,這九條支脈如九條巨龍從三面盤屈環(huán)抱而來,形成一個近乎封閉的圓圈。圓圈的正中有一座巨大的山丘象一顆碩大的寶珠。大云院就座落在這個“寶珠”山下,古代文人墨客把這名勝美景稱為“九龍戲珠大云院”。大云院創(chuàng)建是在五代的后晉天福三年(公元938年),工匠們幾乎完美無缺地保留了唐朝的營造手法。主殿彌陀殿是建于五代時期的珍貴遺構(gòu)。作為稀世的建筑實例,唯有五臺山的唐代古建南禪寺和佛光寺才能和它并駕齊驅(qū)。目前全國毫無爭議的五代建筑也不過四座而已,而大云院更是這幾座中的翹楚,堪稱五代古建之中的“桂冠明珠”。大云寺中留存的壁畫,也是全國唯一的五代寺廟壁畫,總面積約為46平米左右,彰顯五代壁畫在布局、形象、線描手法、色彩運用的特色,是保存在古建之上的一幅孤品。1988年,大云院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建薈萃龍門寺。龍門寺位于河南晉陽道北路的石城村北的龍門山腰。此處山巒聳峙,峭壁懸崖,谷內(nèi)夾石凸起,形如龍首,故曰龍門山。寺建于此,名曰龍門寺。四周三山一水環(huán)繞,景致幽雅。有龍口吐水、石谷龍門、金燈流油、幡桿圣腦、五檀鬧槐、透靈石碑、菩薩迎賓、峭壁石佛等景點,素有“八寶龍門”之美稱。龍門寺創(chuàng)始于北齊天保年間,北宋乾德年間(963—968)改今名,明清又局部修葺?,F(xiàn)存殿堂廊廡,布局嚴謹。中軸線三進院落,東西禪堂,經(jīng)舍等各成一區(qū)。其中前院西配殿為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年)所建,三開間懸山式,殿內(nèi)無柱,梁枋簡潔規(guī)整,猶存唐風。五代木構(gòu)建筑懸山式殿宇僅此一例。大雄寶殿北宋紹圣五年(1098年)建,廣深各三間,平面近方形,單檐九脊頂,斗拱五鋪作單抄單下昂,斗拱與梁架結(jié)構(gòu)在一起,共承屋頂負荷。殿頂琉璃脊獸,形制古老,色澤純樸,為元代燒造。天王殿構(gòu)造靈活,梁枋斷面互不一致,顯系金構(gòu),后殿三間,懸山式,元代形制,其他殿堂均為明清重建。這座集后唐、宋、金、元、明、清六代木構(gòu)建筑于一寺的實例,為中國現(xiàn)存文物中所僅見。1996年龍門寺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唐風宋韻原起寺。原起寺座落在河南晉陽道上辛安村的鳳凰山上,始建于唐天寶六年(公元747年),由大雄寶殿、三佛殿、青龍寶塔、香亭、經(jīng)幢五部分組成,面積1200平方米,主體建筑大雄寶殿座北朝南,單檐歇山頂;面闊三間,進深四椽,平面呈方形,柱有側(cè)腳,升起明顯,梁架為三椽栿對后 牽,四鋪作華栱出一跳,耍頭砍成昂形。梁枋用材規(guī)整,屋坡舉折平緩,出檐深遠。雖經(jīng)歷代修葺,仍不失唐宋風格。寺內(nèi)石刻楹聯(lián)曰:“霧迷塔影煙迷寺,暮聽鐘聲夜聽潮”,“飛閣流丹臨極地,層巒聳翠出重霄”。殿西矗立著北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建造的大圣寶塔(俗稱青龍寶塔) 巍峨凌云。塔身八角七級,高17米,層層飛檐斗拱,節(jié)節(jié)精雕細刻,形狀各異。塔頂八角安裝8個鐵人,每個塔角各掛一個鐵鈴,風映鈴響,叮鈴不止。殿前一座方形香亭,小巧玲戲,由四根石柱支撐,結(jié)構(gòu)簡練,古色古香。登寺遠眺,群山環(huán)繞,郁郁蔥蔥,俯視漳河,塔寺倒影依稀可辨,西望村舍,炊煙縷縷,別有情趣。2001年原起寺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宋遺風淳化寺。淳化寺位于河南晉陽道北路陽高村的官道上,這座寺院始建于北齊天保年間(550——559年),初名龍門禪院,既龍門寺下院。北宋開寶年間(969—— 976年)因寺院侵塌而重建,北宋淳化二年(991年)改今名。殿坐北朝南,面寬三間,進深六椽,單檐歇山頂,布筒板瓦屋面。明間前后辟板門,柱頭斗栱四鋪作單抄單下昂,昂呈批竹式。梁架為徹上露明造,大梁兩端直接搭在柱頭斗栱上,平槫垂直施卷云駝峰,上置隔架栱,至平梁瓜柱。寺內(nèi)有宋代石經(jīng)幢兩通,高3米余,幢身1.8米,平面八角形 ,楷書陰刻“尊勝陀羅尼經(jīng)”、“金剛般若波羅密經(jīng)”??逃诒彼伍_寶三年(970年)?,F(xiàn)寺院已毀,全貌不得而知,僅存正殿—座,為金代遺構(gòu)。寺東見有槽碾一座,直徑達九米,刻有明成化年間字樣。如此大的糧食加工設施,足見當年寺院繁盛之境況。2001年淳化寺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元代遺構(gòu)夏禹祠。夏禹神祠位于河南晉陽道南路的侯壁村北側(cè)高地上,北臨濁漳河,南接侯壁村民舍。因鯀禹父子曾經(jīng)在這里治理濁漳河,且留有大禹治水時期的錯鏨溝遺址,村民為了祈求兩岸平安,河水不泛濫,故建祠祀之。夏禹神祠創(chuàng)建年代為元至元二年(1336),后來屢有修茸?,F(xiàn)存建筑有大殿、山門、東西廂房及東西耳房。坐北朝南,建筑面積366平米,正殿單檐懸山頂,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平面近方形。殿前石構(gòu)月臺。柱頭斗拱,補間斗拱均為四鋪作,明間設板門,兩次間設直欞窗,梁架為四椽栿對前乳栿。通檐用三柱,柱頭卷剎和緩,為元代遺構(gòu)。殿內(nèi)尚存明代壁畫,保存也較完好。夏禹神祠建筑規(guī)模雖小,但由于布局建制保存完整,又有確切的題記標明了創(chuàng)建年代,為研究元代建筑提供了實例。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建特例回龍寺。回龍寺位于河南晉陽道南路漳義關(guān)荊門口和夏禹神祠之間,緊鄰官道。當年的恢弘寺院早已不存,現(xiàn)存金代佛殿一座,坐北朝南,單檐懸山頂,面闊三間,進深四椽,平面近方形。斗栱四鋪作,出平昂。梁架結(jié)構(gòu)為三椽袱對搭牽通檐用三柱。佛殿柱頭不施普拍枋,直接坐櫨斗;闌額至角柱不出頭;柱頭鋪作用蟬肚實柏栱;昂介于真昂與假昂的獨特做法,是研究古代建筑地方手法的珍貴實例。殿內(nèi)存清工筆淡彩壁畫50余平方米,寺內(nèi)存一通清光緒二年(1876年)重修碑記碑刻。2006年被國務院批準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宋風遺韻佛頭寺。河南晉陽道南路車當村處還有一座寺院叫佛頭寺,寺院建在村中土丘上,原為兩進院落,現(xiàn)僅存佛殿一座。佛殿面闊三間,進深九椽,平南近方形。單檐九脊頂。梁架簡潔,用材規(guī)整。柱頭斗拱五鋪作出雙昂,昂呈琴面式。明次間各出補間斗拱一朵,形制略同柱頭鋪作。兩次間為破子菱窗裝修,形制古樸。殿身較短,斗拱約為柱高之半,延續(xù)了早期建筑的手法。從斗拱,梁架等特征來看,宋建筑明顯。其構(gòu)造之奇特,做工之精美,頗具借鑒意義。對于中國宋代建筑工作的研究來說,起到了彌補宋代代建筑研究的實存古建筑之不足。2006年被國務院批準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除卻這些華夏大地上頗負盛名、屬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建筑精品外,古道上還有很多屬于省、市、縣級保護單位的寺廟道觀和傳統(tǒng)建筑。從任村鎮(zhèn)西上開始,一路密集排布,綿延不斷。有任村進士街上的翰林府、進士第、西門券樓;楊耳莊村望京樓;十八盤上的夏王廟;遮峪村的三圣寺、龍王廟;葦水村的玉皇廟;密峪村東的水峪寺、亨聚公府第,老申峧村的龍王廟,青草凹村的春秋閣,候璧村的魏征廟,車當村圣母廟、藥王廟、全神廟,奧治村的大禹行宮、崔府君廟、吾言寺,南耽車南垴山的媧皇廟,安樂村的申家大院、文昌閣,微子鎮(zhèn)的三仁祠。古道北路上東莊村的羲皇廟、靈澤王廟、觀音堂、牛王廟等,石城村的龍王廟、金花廟,陽高村的燃燈殿,實會村的龍王廟、馬家祠堂,王曲村的龍王廟、媧皇廟、石佛巖,南堡村的關(guān)帝廟、玄帝閣,潞堡村的圣源王廟,趙店村的擂鼓臺、筆塔、三官閣和佛閣等等。 今天古道之上,任村、遮峪、葦水、老申峧、候璧、車當、奧治、安樂、東莊、實會等24個村莊入選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東莊、奧治等四村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文化積淀深厚由此可見一斑。 站在被歲月風霜洗瘦的古道上,不由浮想聯(lián)翩。古道沿途密布著座座寺觀廟祠,既是傳統(tǒng)古建筑綜合藝術(shù)園林,又為名勝古跡與宗教文化處所;既是優(yōu)美的自然風景區(qū),又是歷史人文景觀點。這么多的經(jīng)典建筑在百余里的古道上密集地排布著,在曾經(jīng)的盛唐大宋時期,當年那該是怎樣的一派繁華?。」诺郎弦欢ㄊ锹萌巳缈?,僧道接踵,寺鐘宏傳,經(jīng)聲悠揚。古道上的集市村鎮(zhèn),山莊窩鋪,也定是阡陌相望,雞犬和鳴,童叟悅?cè)?,鄉(xiāng)風淳樸,一派繁華悠然景象。若非如此,又怎能造就這如此卓然于世的經(jīng)典傳世建筑呢?這些煌煌大作的背后,該是隱藏著多少世人難以想象的繁華??!如此,河南晉陽道不僅是一條繁華大道,更是一條教化大道,為善大道。 作者簡介:趙偉平,山西省平順縣人。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全國公安文聯(lián)會員、山西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長治市作家協(xié)會理事、平順縣警察協(xié)會主席。出版作品有歷史文化散文集《劍嘯太行》、《天脊太行》、《上黨禹帝》、《上黨社火》、《農(nóng)耕化石東莊村》。文化系列叢書《文明源流》、《村落華章》、《人物春秋》、《民俗風韻》。長篇小說《虹霓峽》、《逐虜天脊》。長篇傳記《武侯梨?zhèn)鳌返?。作品多次獲獎,部分作品入選《長征路上的堅守》、《公安文學精選》、《中國公安文學精品文庫(1949-2019)》等文集。 山西文史交流平臺 文史藝苑是山西文史研究者、愛好者聯(lián)合創(chuàng)辦的一個微信公眾平臺,廣泛傳承中華優(yōu)秀文化,挖掘塵封的歷史文化,讓廣大文史朋友加強交流。 本平臺主要從史政發(fā)展、塞外文化、紅色文化、名人、民俗以及非遺保護等方面進一步精研深挖,著重突破地域理念的局限性,互通有無,彌補省內(nèi)各地文史典籍缺失,使燦爛而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閃耀昔日光芒。 歡迎省內(nèi)外關(guān)心山西文化發(fā)展的朋友奉賜佳作,主編微信:sczb0972賜稿郵箱:scgsjzb@163.com 注意事項: 1、文史來稿請以附件形式發(fā)送,并附上有關(guān)照片及作者簡介和詳細聯(lián)系方式。 2、體裁、字數(shù)不限,自行斟酌。 3、稿件要求原創(chuàng)首發(fā),切勿抄襲,文責自負。 史政發(fā)展、塞外文化、紅色文化、名人民俗、文物考證以及非遺等文化 對此感興趣的朋友 請關(guān)注 文史藝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