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中國境內(nèi)到底有多少種語言,有多少種方言?恐怕專業(yè)的語言學家都說不清楚——因為劃分語言和方言的標準也不盡相同,通常認為大概有七八十種,也有人認為更多。有時候歐洲兩種“語言”的差異還沒有中國兩種“方言”差異大。這是因為受政治因素和民族因素的影響,歐洲不同國家的主體“語言”,通常不當作方言看待了,而是當作語言看待了。而中國是統(tǒng)一的、以漢族為主體的國家。所以很多都屬于漢語方言,連不少少數(shù)民族的母語也是漢語或漢語方言。 漢族/華夏族先人 按照語言學家的觀點,中國境內(nèi)的語言可以劃入七個語系,即漢藏、侗臺(侗泰)、苗瑤、南亞、南島、阿爾泰和印歐。漢藏語系是國內(nèi)最大的語系,它遍布全國,阿爾奉語系稀稀疏疏地分布于從新疆經(jīng)內(nèi)蒙到東北的中國北部邊陲一帶。南亞語系分布于云南省西南部沿邊地帶。印歐語系分布于新疆西角。馬來.玻利尼西亞語系,又稱南島語系,分布于臺灣省,即高族的語言。侗臺(侗泰)語系和苗瑤語系,本質(zhì)上屬于漢藏語系,只是西方專家,以及近代受到西方影響的中國學者認為他們屬于單獨的語系。 而漢語屬于漢藏語系,自身又擁有7大方言以及各地官話。很多人好奇,到底哪種方言才是正宗的漢語“古音”?這個要從中國語言的演變說起。 方言分布示意圖 當代基因?qū)W證實,漢族的祖先早在5000年前就在全國范圍內(nèi)完成了“基因大布局”,即廣布中國各地了,75%的中國人都是O-M157,再上溯一點,就是O1a、O1bhe O2這幾種“近親”單倍群的后裔。而且復旦大學有研究組已經(jīng)證明當代漢族絕大多數(shù)是5000年3個男性的后裔,說明了漢族血統(tǒng)的“純粹性”——即漢族祖先華夏族形成之際,到今天為止,基本上是那3個人的后裔。當然那三個男性后裔不僅分布在漢族,也分布在其他民族當中。 隨著族群的形成和遷徙,語言也逐漸出現(xiàn)了差異和分化,這就是方言和語言的演變過程?;?qū)W證明,東北亞和北歐的N(烏拉爾人后裔)和漢族有共祖關系,藏族和東南亞馬來人在5000-8000年也是一家。簡單地說:龍山文化+仰韶文化構成漢族祖先,而沒有融合的仰韶一部分則遷居到西南,成為藏族、緬族等民族的祖先。 方言分布 有學者研究證明:漢語很多詞匯都有雅言和俗言并存。俗言的“爺娘”來自烏拉爾語、雅言的“父母”來自漢藏語;“家”來自烏拉爾語,“宮”來自漢藏語。等等。很出人意料吧,這是一個很大的發(fā)現(xiàn)。 漢藏語起源于磁山文化及其附近,苗瑤語在湖廣地區(qū)分化出來,南島語系則源自江浙一帶,后來入閩入海入臺,再散布到太平洋、印度洋各地,甚至更遠的地方。早期遷出的南島、古亞、芬烏(在北歐),越行越遠,而漢藏、苗瑤、侗臺、匈羯,則相互沖擊、交流,在歷史長河中逐漸形成今天的語言和方言分布。 漢語是漢藏語系中最重要的語言,它分為7大方言。 1、北方方言(現(xiàn)在叫北方官話)。是漢語第一大方言,使用人口占漢族總?cè)丝诘?0%以上,分布于中國北部、并向西南方向延伸,如云貴川大多數(shù)地區(qū),以及長江中下游沿江或部分與中原交通方便的平原上。 2、吳方言。漢語第二大方言,使用人口約占漢族總?cè)丝诘?%,大致分布于長三角、浙江大部分地區(qū)及江西東邊幾個縣,皖南的徽州話也屬于吳方言。 吳方言分布圖 3、粵方言(粵語)。漢語第三大方言,使用人口占漢族總?cè)丝?%,分布于廣東大部分地區(qū)、廣西東南部。在海外使用人數(shù)也不少。 4、湘方言。如果把老、新湘方言都算作湘方言,那么使用人數(shù)為漢族總?cè)丝诘?%。分布在洞庭湖以南的大部分地區(qū)。 5、閩南話。使用人口占漢族總?cè)丝?%強。分布于福建(除閩西客家話外)、廣東東部和海南島及雷州半島一部分、臺灣大部分地區(qū),以及浙南小部分地區(qū)。 6、客家話。使用人口占漢族總?cè)丝诘?%,分布于江西南部、廣東北部、福建的西部及臺灣的新竹、苗栗等地。贛語和客家話是非常接近的,也可看作是同一種方言的兩大支派。 7、贛語。使用人口約占漢族總?cè)丝诘?%強,分布于江西的中北部。 正如前面所說的,漢語各方言是漢語語言幾千年演變的結果。方言之間差異最大是語音,其次是詞匯,差異最小是語法。北方方言大體上古漢語在廣大北方地區(qū)發(fā)展的結果,同時也是北方長期受到北朝、遼金元清等游牧民族朝代的統(tǒng)治的影響——這些統(tǒng)治者在學習漢語時帶有其母語的口音,這種口音又反過來影響到漢族的口音,比如入音在大部分北方方言中消失。 其余六大方言形成則是漢族一波又一波不斷南遷的結果。那么哪種語音是正統(tǒng)“古音”呢,這是很難回答的問題。 首先,古音分為遠古音、上古音、中古音和近古音(甚至可以進一步細分,同一個朝代同一個地方的語音都可能不同,無論“雅言”還是方言,只是限于條件無法準確得知),所以理論上都是古音的后裔; 其次,古代漢語,即使是北方地區(qū)也有多種古方言; 再次,語言是持續(xù)演變的,南下的漢族時間有差異,帶來的口音自然也有差異,同時受到原有的當?shù)貪h族影響,口音也會受到影響。 最后,各地的方言自己也在不斷演變、分化、融合之中。古粵語和當代粵語也有所不同,古吳語當代吳方言也有所不同。 粵語小片分布圖 但是,我們可以大體上梳理出各方言之間的親疏關系。古漢語及前身,首先分化出古吳方言和古閩方言的共同古方言,然后分化為古吳方言和古閩方言; 接著,古漢語又產(chǎn)生了古湘方言,然后演變?yōu)楦鞣N湘方言,包括新湘方言; 后來,古粵方言從古漢語中分化出來,逐步演化出各種粵方言; 到了后世,各地出現(xiàn)了各種官話,如江淮官話、西南官話和北方官話; 最后古贛方言和古客家話誕生并逐漸分化。 當然上述過程各種方言也會彼此影響。 因為沒有錄音機,不可能準確斷言,誰保留的“古音”最多。何況“古”是指遠古、上古、中古還是近古?當然可能肯定的是,平上去入這些古漢語語音要素在南方方言都保存得比較好,而在粵語中還保留著“四聲八調(diào)”這個典型的古漢語要素。但不等于說今天的人講粵語就可以和古人直接對話,畢竟語言總是在不斷演變中。能和200-300年前的古人對話,已經(jīng)了不起了,何況幾千年的古人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