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戰(zhàn)史上,被戰(zhàn)斗民族修理的“戰(zhàn)斗民族”:蘇芬戰(zhàn)爭全鏡解讀 南京會戰(zhàn)83年回望:從淞滬會戰(zhàn)到南京會戰(zhàn) 日軍與蘇軍的戰(zhàn)爭外交:張鼓峰會戰(zhàn)綜述 楊虎城囚禁詳考(2) 鄭成功收復臺灣始末:從南京會戰(zhàn)到臺江海戰(zhàn) 1979中越邊境戰(zhàn)事前望:詳說越柬戰(zhàn)爭的爆發(fā) 1979中越邊境戰(zhàn)事前望:越柬戰(zhàn)爭之進攻金邊 五代戰(zhàn)亂說:鏖戰(zhàn)潞州,開啟了五代史的序戰(zhàn) 從朝戰(zhàn),到越戰(zhàn):漫說澳大利亞人的越南戰(zhàn)爭 越南戰(zhàn)爭的轉(zhuǎn)折之戰(zhàn)順化之戰(zhàn)始末:除夕夜的殺戮之戰(zhàn) 鄴城,與洛陽、開封等齊名,為中國歷史上著名古都之一。 相傳,鄴城地名起源于黃帝之孫顓頊的增外孫大業(yè)的始居地,有4000年歷史。 不過,鑒于中國古代紀年始于周召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迄今2861年。因而,通常超過這一年限,而又沒有相應的科學證據(jù)證明的所有的傳說,我們就算心潮澎湃,客觀而言,還是只能將之當做傳說。 于是,齊桓公始筑鄴城,及戰(zhàn)國魏文侯以鄴城作為陪都,才是鄴城信史之始。 鄴城既魏國防備趙國南進中原的戰(zhàn)略要地,同時也是齊、楚兩國覬覦中原的門戶。公元前439年,魏文侯魏斯全力西進,即將鄴城作為魏國副都,派出屬下第一能臣西門豹前往治理、經(jīng)營鄴城。
關(guān)于西門得姓,歷史多種說法,其一為春秋“鄭大夫居西門,因氏焉”。其二,就是魏文候?qū)傧旅急?,也是因為居西門而得姓。 史上,周召共和開始而至戰(zhàn)國時期,中原的王侯、大夫等貴族基本漸有姓氏。唯有新晉土豪,這才有名無姓。 當年,魏文侯禮賢下士,實施政改,以官僚體制替代世族體制,勵精圖治,終成戰(zhàn)國第一個霸主,奠定魏國百年霸業(yè)。 因此,當時魏國有著很多有名無姓的新晉土豪。 魏文侯去世之前,托孤吳起、西門豹、北門可等三位重臣,除卻吳起出身小貴族之外,西門豹、北門可都是平民出身,都是受魏文侯拔擢而風生水起躋身史冊。 吳起是姜姓吳氏的小貴族。 西門豹、北門可,看兩人名字即一目了然,一位是住在西門的豹兄,一位是住在北門的可兄。 中國古代如西門、北門這樣的復姓數(shù)不勝數(shù),可見,如是拋開老子天下第一的視角,即可看得清楚,西門、北門這類古代復姓與日本田中、山下這樣的復姓,完全大同小異。 不過,隨著兩千年戰(zhàn)亂,尤其經(jīng)歷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元蒙、滿清等等外來民族入主中原,這些古老的華夏土著復姓,如今絕大多數(shù)已經(jīng)消失。 在收錄608個姓氏的《中國家譜總目》里面,西門、北門等姓氏已經(jīng)完全消失。 閑話,言歸正傳。 當年,秦滅六國,一統(tǒng)八荒,鄴城也好,西門、北門也罷,都淪為時代的渣渣。 此后直到東漢末年,公元204年,曹操擊滅袁紹集團而占領(lǐng)鄴城,鑒于鄴城實為華北與中原戰(zhàn)略樞紐,因而以鄴城為都,稱為鄴都。 就此,鄴城在三國、十六國、南北朝等時期,成為曹魏、后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等六朝都城。 當年,帝王們苦心經(jīng)營鄴城,以郭城為要塞,以宮城為都市,以東西走向的中軸干道將城市劃分為南北二鄴,無非是為了穩(wěn)定天下和統(tǒng)治民眾。 鄴城居民,只能安守外圍郭城和雜亂的南城。年復一年娶妻生子,無非每日忙于勞作、納稅、守城…… 鄴城之北,正中宮城,金碧輝煌,戒備森嚴,這是帝王的地盤。 在宮城東西,則是皇室、貴族、官僚們專用的宮殿、官署、官邸。 以及為保障他們生活、娛樂、享受的苑林、糧倉、武庫、馬廄、學校、館驛等。 隨《三國演義》而名聞古今的銅雀臺,即修建在北城。 相傳,銅雀臺臺高十丈,臺上再建樓五層,離地共27丈。 建成之后,銅雀臺前臨河洛,背倚漳水,虎視中原,吞吐王霸之氣。 洋溢著樸素的生產(chǎn)隊氣息的曹操塑像。 以當時國產(chǎn)建筑無非黃土夯實,再伐木造樓的施工,要修建如《銅雀臺賦》這般巍峨壯觀、美輪美奐的銅雀臺,勞民傷財,極為艱難,可想而知。 于是,就想起了夏侯家過繼到曹家的那位孫子。 千里無雞鳴,白骨露于野。 曹操寫著這首詩,紙面上看去,慈祥可親,悲天憫人。 然而,撐起慈祥可親,悲天憫人的義旗,作為三國時代殺戮首惡,曹操沒有耽誤對徐州、官渡等諸多地方的大規(guī)模殺民、殺降、掘墳、搶掠。 再看銅雀臺,再讀這首詩,曹操此人,可謂歷史留給今天的一聲嘆息。 不過,現(xiàn)在人們,無論貧賤,說起曹操,基本就是侃侃而談,渾如不把自己當外人而如數(shù)家珍的表情。 信口開河處,往往津津樂道就是曹操如何雄武,如何殺伐果決,如何事業(yè)煌煌…… 其實,可能沒有任何的曹操的崇拜者敢于穿越回到三國。 據(jù)《晉書·地理志》記載,在東漢鼎盛時期,全國人口“至桓帝永壽三年,戶千六十七萬七千九百六十,口五千六百四十八萬六千八百五十六”。 此后經(jīng)過百年亂世,中原人口不過千萬之內(nèi)。 五人之中,必死一人,這就是英雄輩出的三國時代。 你確定你愿意穿越而去? 影視劇的曹操,總是人們崇拜的偶像。 當然,如果站在銅雀臺上眺望歷史,當然不會看到歷史的悲苦、血腥,而是另外一種場景: 幸福、浪漫和輝煌的建安文學,曹植的《洛神賦》、蔡琰的《胡笳十八拍》……以及曹操這位中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詩人。 還有他的金戈鐵馬,他的帝王功業(yè)。 其實,歷朝歷代,朝廷都不缺乏冰雪聰明的帝王和官僚。 他們指頭一點,總有文人愿意匍匐謳歌,寫就美輪美奐的文章,使得后來的讀者們按照標準的想象,套路化去認識歷朝歷代的濃眉大眼的曹操們。 當然,冰雪聰明的帝王和官僚推動歷史絕不會僅限于讓文人們謳歌,他們既要追求享受,更要追求對城市、對國家、對民眾的高效管理。 因而,在曹魏、后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等六朝軍國和戰(zhàn)爭時代,鄴城作為國都和中原軍事重鎮(zhèn),城市本省更是成為帝國最大的軍營、軍工基地,以及兵員基地。 當年鄴城數(shù)次改造,既自北城往南城修建3條道路貫穿,更輔以數(shù)條分道,將南城格式化分為若干坊里,分門別類安置平民進行勞作、居住。 街坊這一溫情脈脈的詞匯背后,實則濫觴于帝王與官僚們對民眾的嚴苛、血腥的格式化管理。 當年,鄴城經(jīng)過格式化處理,街坊井然,秩序井然。 和平時期,帝王、官僚們即可自鄴城北城出門,沿3條南北向主干道,再沿分類進入街坊的分道,高效、準確地向格式化的南城征收糧秣、產(chǎn)品、稅收、勞工。 如遇戰(zhàn)爭爆發(fā),皇帝、官僚們同樣可以借用鄴城的格式化,快速征召壯丁、糧秣、私產(chǎn),用于征戰(zhàn)。 可見,鄴城確實屬于皇帝與官僚們。 鄴城的民眾與銅雀臺那些鶯歌燕舞的歲月靜好,實則風牛馬不及。 西晉愍帝司馬鄴之后,為避皇帝名諱,鄴城易名臨漳。 此后,318年2月,晉愍帝投降漢趙,被漢趙皇帝劉聰處死,中國歷史就此進入十六國戰(zhàn)亂。 臨漳再成鄴城。 ——當年,司馬復姓因為永嘉南渡而得以幸存,隋唐之后,司馬復姓再回中原,得以在黃河、長江及珠江流域繁衍生息,成為現(xiàn)代復姓大姓。 然而,當年未及南遷而留在中原的魏晉遺民,則只能在九死一生之中,乞活苦熬,以求生活。 于是,武悼天王閔冉在鄴城橫空出世。 冉閔為后趙皇帝上黨武鄉(xiāng)羯人石虎養(yǎng)孫,相傳,閔冉身高八尺,善謀略,勇力絕人,攻戰(zhàn)無前。 和白袍陳慶之一般,閔冉同樣是歷史上戰(zhàn)無不勝的神一般存在的人物。 史書記載了閔冉執(zhí)兩刃矛,馳騎擊之之勇態(tài),以及他親率千余精銳一戰(zhàn)而擊潰七萬敵軍之輝煌。 然而,真要理智去看1個要打60、70個,如此夸張,完全僅是的想象。 事實上閔冉起兵以后,因為兵力弱小,只得憑借鄴城與北方群豪周旋。 冉姓并非兩周姓氏,實為南夷古姓,相傳,冉氏源出羋姓,子弟多有武力,尤其擅戰(zhàn)天賦。 因而,閔冉在鄴城最后一戰(zhàn),即率萬余漢軍,離城野戰(zhàn)鮮卑鐵騎十四萬,并且取得了十戰(zhàn)十捷戰(zhàn)績。 然而,閔冉兵力不濟,還是被前燕慕容儁擒殺。 ——慕容,則為鮮卑復姓。 現(xiàn)代畫作的古代戰(zhàn)爭想象圖。 350年,閔冉死后,鮮卑鐵騎圍困鄴城。 戰(zhàn)事曠日持久,冉魏太子冉智和將軍蔣干兵疲糧絕,只好殺人為糧供給守城軍隊。 兩軍苦耗,天長日久,鄴城民眾被當了口糧之外,甚至后趙皇宮宮人,也幾乎被殺盡吃光。 夕陽如血,可以想象,那年那月那日的黃昏,城上城下,兩軍官兵圓睜布滿血絲的怒目,滿嘴是血,場面何其怵目驚心。 人肉吃完,援軍無望,鄴城終于淪陷。 鄴城淪陷,是歷史上民族大融合的標志性事件。 不過,當時鄴城的城垣殘破、人口滅絕,幾乎付出了被毀滅的代價。 好在,更多的鮮卑人相繼進入中原,與中原幸存的散如晨星的漢人們不斷融合,先后建立魏、燕、齊、周等鮮卑帝國。 因為位處中原戰(zhàn)略要地,在若干雄心勃勃的帝王將相們的努力下,鄴城死灰復燃…… 再后,普六茹那羅延一統(tǒng)了南北朝,建立大隋帝國。 普六茹那羅延,即人們熟知的隋文帝楊堅。 他到底是有著鮮卑血統(tǒng),或是正牌的漢族弘農(nóng)名門楊氏后裔,目前無人拿得出準確的證據(jù),至于很多隋唐歷史學者們,則多有認為楊堅家族本來就是鮮卑一脈。 隋文帝。 當然,隋文帝到底是漢人或者鮮卑人,這不是關(guān)鍵。 對鄴城而言,這位被尊為圣人可汗的隋文帝,便是鄴城的終結(jié)者。 580年,史書上雄才大略的楊堅企圖代周稱帝,于是對據(jù)守鄴城扼制中原腹心的北周大將尉遲迥極為忌憚,最終按耐不住,實施討伐。 很快,大軍所向,鄴城淪陷。 彼時,楊堅縱兵在鄴城燒殺搶掠之余,更下令拆毀、焚毀古鄴城。 這一次,鄴城于沖天大火間徹底倒在殘垣廢墟。 諸如銅雀臺等建筑付之一炬,蕩然無存。 后來,為治理鄴地,隋、唐時期,將鄴地劃入鄰近的安陽,再以安陽縣更名為鄴縣——這個鄴縣和鄴城,早已全無關(guān)系。 史書上風光無限的鄴城,就此浩劫,在地球上被徹底抹去。 現(xiàn)代人以鋼筋水泥塑造的鄴城博物館。 然而,鄴城這一城建靈感,卻喜劇般為滅掉鄴城的隋、唐帝國發(fā)揚光大。 隋文帝毀滅鄴城之后,沿格式化的鄴城街坊俘獲鄴城匠人,遷徙長安,開始仿照鄴城修建新的長安皇城。 然而,長安皇城尚未修好,隋文帝普六茹那羅延的兒子普六茹阿摩,也就是我們熟知的隋煬帝楊廣,卻已經(jīng)被他的表哥大野淵奪了江山。 大野淵,即李淵。 大野,也是鮮卑復姓。 不過,相比楊家而言,李唐建成,即將李氏一脈梳理得清清楚楚。 相傳唐皇室李姓源自西涼國主李暠,而李暠則源出西漢飛將軍李廣,李廣則源出秦朝名將李信……上溯李姓,既有源出贏姓、姬姓、唐朝國姓等等金碧輝煌的說法。 然而,如今人口統(tǒng)計,李姓國人赫然過億,當然不會人人都是龍子龍孫。 當年,朱溫廢掉了李唐王朝,揮刀一陣好殺,李唐子弟遭此浩劫,十不留一。 事實上,后梁繼唐之后,再經(jīng)過五代十國和后來的宋蒙戰(zhàn)爭、明清戰(zhàn)爭等戰(zhàn)亂,唐朝王室絕大多數(shù)慘遭戰(zhàn)禍之外,李姓也就有了匈奴、鮮卑、突厥、沙陀等融入,以及滿、蒙等民族融入。 如今李姓,磅礴過億,其姓氏學問想要研究清楚,確實不太容易。 閑話。 隋唐之后,再無鄴城。 不過,因為隋唐新建了長安,鄴城的皇城血脈得以由此傳承,直到明、清北京,甚至日本京都、越南順化,皇城格局無不流淌著煌煌璀璨的鄴城魂魄。 活在天子腳下,何嘗不是市井文化深入人心的幸福與榮耀。 然而,就像當年鄴城一般,隋、唐、明、清每逢江山易手,總會遭遇黃巢、李闖等等兵禍。 長安、北京得以雙雙幸存至今,再看文物古跡,其間經(jīng)歷苦難,確實一言難盡。 至于曾經(jīng)傲立中原,震懾四方的六朝古都,鄴城古城早已不見。 舉目四望,唯有夕陽如血,芳草萋萋。 這便是歷史。 寫作辛苦,諸君隨意支持橡樹寫作,還請隨手點轉(zhuǎn)。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