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oMA正在限時限人數地恢復營業(yè), 但相比之前,仍有很大一部分人無法前來參觀。 幸好~ 藝術的連接總有不同方法。 MoMA很受歡迎的教育項目線下導覽#藝術說#(Art Speaks)在這段時間里也搬到了線上,我們的策展團隊會為大家深入分享館內讓他們印象最深的一件作品,讓準備前去的人有功課可以做,更是讓許多暫時不能前來的藝術愛好者能身臨其境般地解解饞~ 1 抓住主動權的“碧姬·芭鐸” 作品:辛迪·舍曼,《無標題電影劇照》系列,1977-80 導覽者:羅克珊娜·馬爾克希(Roxana Marcoci), 攝影部高級策展人 我最喜歡的是這張。在這張照片里,辛迪·舍曼模仿了呂克·戈達爾(Jean-Luc Godard)在1963年執(zhí)導的電影《蔑視》(Le mépris)中碧姬·芭鐸(Brigitte Bardot)飾演的那個角色。你可以從頭巾和金色長發(fā)中看出。但她并沒有去突出她的性感,而是將她置身于學術的環(huán)境,周圍都是書?!?/em> 辛迪·舍曼已經是攝影史乃至藝術史上繞不開的名字。四十年的藝術生涯中,她一直在熟練運用藝術、名人、性別、流行文化等多種元素符號,探索身份的建構問題。羅克珊娜·馬爾克希在視頻里探討的《無標題電影劇照》系列是辛迪·舍曼的成名作,也是她至今最為人稱道的一組作品。在這組包含了70張黑白照片的系列作品里,藝術家扮演著各種女性角色——都市女孩、吸血鬼、孤獨的家庭主婦、被拋棄的傷心女孩等等,定格成劇照的形式保留下來。藝術家自己也說: 我希望我能把每一天都當成是萬圣節(jié),裝扮成一個古怪的角色進入這個世界?!?/em> 辛迪·舍曼,《無標題電影劇照#21》,1978 辛迪·舍曼從小就喜歡打扮自己,她會去找許多不同的衣服,包括祖母的衣服。” 羅克珊娜·馬爾克希解釋說,她同時也指出了這組作品在表達女性身份的議題時,重點實則是在那個被大眾媒體形式充斥的70年代中,提出相關的反思。這組作品在布景和形式上都很大程度模仿了當時熱門的好萊塢電影、B級電影和歐洲藝術電影中的場景,將電影中對女性的刻板印象反映在自己的作品里?!爱敃r舍曼也在各種片場里參與拍攝工作,這對她來說也是一種學習。” 在這組作品中,馬爾克最喜歡的是這張?? 辛迪·舍曼,《無標題電影劇照#13》,1978 這張照片中,她扮演著一頭金色長發(fā)的女人伸手去拿書架上的書。從發(fā)型到頭帶的造型很容易讓人想起《蔑視》中女明星碧姬·芭鐸的角色。電影中,她扮演的是一個不如意劇作家的妻子,她覺得丈夫在利用自己打開他的事業(yè)版圖。然而在辛迪·舍曼的作品里,這位女性正在抓住自己的主動權,一頭扎進書的海洋,尋找可以為自己定義的創(chuàng)作靈感。 在如今這個互聯(lián)網信息鋪天蓋地的媒體環(huán)境里, 我們是否也正奮力拿回為自己定義的主動權? 2 所熟知的世界正在面前崩潰 作品:胡安·米羅,《自畫像I》,1938 導覽者:安·厄姆蘭德(Anne Umland),繪畫和雕塑部高級策展人 (這張畫)充滿了細節(jié),米羅是我的第一個真愛藝術家。我可以永遠永遠看著他的畫?!?/em> 所謂的真愛,安·厄姆蘭德不只是說說而已。她在2008年底策展米羅在MoMA的大型回顧展《胡安·米羅:繪畫和反繪畫1927-1937》(Joan Miro: Painting and Anti-painting 1927-1937),又于2019年春季策展了《胡安·米羅:世界的誕生 》(Joan Miró: Birth of the World),可以說是米羅的超級資深專家。  胡安·米羅,《自畫像I》,1938 在創(chuàng)作這張自畫像的年份里,米羅的故鄉(xiāng)西班牙正在爆發(fā)內戰(zhàn),他不得不留在了巴黎。在一間臨時的公寓里租了間小小的工作室,在那里他畫了這張自畫像,花了整整六個月。一開始,他是想畫成油畫,但是他在這幅畫完成到一半的時候停了下來,保留了所有的鉛筆草稿痕跡和淡淡的顏色。   在這個不確定的時代里,我們再來看米羅的這幅《自畫像I》,從他的眼睛里,好像看到了他所熟知的世界正在面前崩潰。在那一刻,他決定將自己毫無保留地獻給世界,變得透明起來。他和其他事物之間的邊界溶解了。星星在他眼睛里,太陽在他眼睛里。世界的一切都住在他的身體里?!?/em> 看著這幅畫,無法將視線挪開。 無法從“這一刻”里離開。 世界崩塌或重建,都發(fā)生在你的身體里。 3 巴黎現(xiàn)代主義的大熔爐里,找尋自己的聲音  作品:塔西娜·亞瑪瑞,《月亮》,1928 導覽者:安·特姆金(Ann Temkin), 繪畫和雕塑部首席策展人  這件作品是MoMA約在一年半以前收藏的,在這座有90年歷史的博物館里算是新來者?!?/em> 如果你還有印象,2018年的春天,MoMA為這位巴西女藝術家舉辦了大型回顧個展《塔西娜·亞瑪瑞:創(chuàng)造巴西現(xiàn)代藝術》(Tarsila do Amaral: Inventing Modern Art in Brazil),這幅《月亮》便是她的作品,如今在常設展廳514里展出。 1921年,出生于巴西圣貝爾納多的塔西娜·亞瑪瑞前往巴黎就讀于朱利安美術學院,回到巴西接觸了一些本土現(xiàn)代藝術的發(fā)展情形后,又返回巴黎,在法國立體主義大師安德烈·洛特(André Lhote)、阿爾伯特·格列茲(Albert Gleizes)和芬南德·萊格(Fernand Léger)的工作室里深入學習,塔西娜總結道:立體主義的經歷是藝術家的兵役,所有的藝術家要變得強大,都必須經歷它。但兵役之后,她決心要成為  我們國家的畫家。在藝術中,我想成為圣貝爾納多的鄉(xiāng)村姑娘?!?/em>                                              塔西娜·亞瑪瑞,《月亮》,1928 亞瑪瑞成功地將屬于家鄉(xiāng)的語言匯入了現(xiàn)代藝術的大潮中,并發(fā)出了屬于自己的聲音。  這幅畫中,前面有個曖昧不清的人影。后面是草地、山脈、月亮、云和天光。綠色,藍色和白色。層次分明,卻也彼此流動。人和月亮的關系能讓人琢磨很久。當然,在這幅畫前人們不會不禁聯(lián)想到30年前梵高的《星夜》,還有她同時代的女畫家喬治亞·歐姬芙(Georgia O'Keeffe)的風格?!?/em>  514展廳 在同一個展廳也展出了亞瑪瑞好友布朗庫西的雕塑,以及畢加索的作品。布朗庫西來自羅馬尼亞,畢加索來自西班牙,他們和亞瑪瑞所面臨的挑戰(zhàn)是一樣的:如何在巴黎的現(xiàn)代主義大熔爐里尋求自己的聲音。  如果是以前,這幅作品很可能會被歸在'南美洲藝術’里展示。但是在新的思路下,我們還原了那個年代的創(chuàng)作氛圍,這個展廳的名字就叫做'巴黎的1920年代’。作為策展人來說是很興奮的,因為我們有那么多可以重新發(fā)現(xiàn)的東西?!?/em> “因為我們有那么多可以重新發(fā)現(xiàn)的東西” 一件好的作品加上富有啟發(fā)性的導覽, 就能讓你回味無窮。 一件接著一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