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虛 證 虛證的形成: ? 或因體質素弱(先天、后天不足)? 或因久病傷正,? 或因出血、失精、大汗,? 或因外邪侵襲等原因,損傷了正氣。而致“精氣奪則虛”。 主證 : 面色蒼白或萎黃,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心悸氣短,形寒肢冷或五心煩熱,自汗盜汗,大便溏瀉,小便頻數(shù)失禁,舌少苔或無苔,脈虛無力等。 臨床上,由于氣、血、陰、陽的不足,可分為: 氣虛、血虛、陰虛、陽虛。 由于臟腑造成的各臟腑的虛證(如:肺氣虛、心血虛、肝陰虛、脾氣虛、腎陽虛等)。 下面列表說明了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的證候及治則。 從上表可以看出:氣虛和陽虛,屬陽氣不足,故臨床表現(xiàn)相似,而都有面色白,神疲乏力,自汗等癥狀。 但二者又有區(qū)別: 氣虛是虛而無“寒象”。 血虛和陰虛屬陰液不足,故臨床表現(xiàn)相似而都有消瘦,頭暈,心悸、失眠等癥狀。 但二者又有區(qū)別: 血虛是虛而無“熱象”。 陰虛是陰液虧損,不能約束陽氣而導致陽亢,故為虛而有“熱象”――低熱或潮熱,口干,咽燥等。 (二)實證 實證的形成: ? 或是由病人體質素壯,因外邪侵襲而暴?。?/p> ? 或因臟腑氣血機能障礙引起體內的某些病理產物。如:氣滯血瘀、痰飲水濕凝聚、蟲積、食滯等。 臨床表現(xiàn):由于病邪的性質及其侵犯的臟腑不同,而呈現(xiàn)出不同證候。 其特點是:邪氣盛,正氣未衰,正邪相爭處于激烈階段。 常見癥狀:為高熱,面紅,煩躁,譫妄,聲高氣粗,腹脹滿疼痛而拒按,痰涎壅盛,大便秘結,小便不利,或有瘀血腫塊,水腫,食滯,蟲積,舌苔厚膩,脈實有力等。 治則;瀉實攻邪是治療實證的主法,所謂“實則瀉之”。 但,瀉火、通便、逐水、祛痰、理氣、活血化瘀、消導和驅蟲等不同的瀉法,用于不同病邪產生的各種實證,將在有關章節(jié)中討論。 辨證虛證與實證,可從下面幾方面考慮: 從發(fā)病時間上: 新病、初病或病程短者多屬實證; 舊病、久病或病程長的多屬虛證; 從病因上: 外感多屬實證,內傷多屬虛證; 從體質上: 年青體壯者多屬實證,年老體弱者多屬虛證; 從臨床癥狀與體征上,參考下表鑒別。 虛證與實證鑒別表 @@@@@@@@@ 【 主證: 1、某種疾病必有的癥狀。 如:腎虛者必腰酸,其他癥狀不是腎虛所必有或專有。 再如傷寒論中的“太陽病”,脈浮、頭項強痛、惡寒就是必有癥狀。 2、在主次相間的病證中,反映疾病本質的證候。如:“口瘡”,有些口瘡是因為中氣不足,并非“實火”,這“中氣不足”就是主證。 兼證: 確立了主證后,其他病證,即為兼證。 君臣佐使 君藥:治療主病、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 】 ?@@@@@@@@@@@@ https://m.vodjk.com/mip/a/1129814.shtml 人為什么得?。?/p> 中醫(yī)中的邪正盛衰是什么意思? 病機:即疾病發(fā)生、發(fā)展與變化的機理。 病機與什么有關? “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與變化”與“患病機體的體質強弱”和“致病邪氣的性質”密切相關。 人體是怎么的病的? 病邪作用于人體,機體的正氣必然奮起抗邪,而形成正邪相爭,破壞了人體陰陽的相對平衡,那么,? 或使臟腑、經絡的功能失調,? 或使氣血功能紊亂。從而產生全身或局部的多種多樣的病理變化。 什么病,就會用什么狀? 因此,盡管疾病的種類繁多,臨床征象錯綜復雜,千變萬化,但是,各個疾病、各個癥狀都有其各自的病機。 人體是怎么得上病的? 從總體來說,都離不開—— 邪正盛衰、阻陽失調、氣血失常、經絡和臟腑功能紊亂等,這些病機,這些變化具有一般規(guī)律性。 因此,可以感覺這些病機循規(guī)蹈矩的去治療它。 名詞解釋: 1、邪正盛衰 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過程中,“機體的抗病能力”與“致病邪氣”之間相互斗爭中所發(fā)生的盛衰變化。 這種斗爭,關系著疾病的發(fā)生,直接影響著疾病的發(fā)展和轉歸,同時也影響著病證的虛實變化。 所以,從一定意義上來說,許多疾病的過程,也就是邪正斗爭及其盛衰變化的過程。 一、邪正盛衰與虛實變化? 在疾病的發(fā)展變化過程中,正氣和邪氣這兩種力量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正邪雙方在其斗爭的過程中,在力量對比上發(fā)生著消長盛衰的變化。 一般地說,正氣增長而旺盛;則必然促使邪氣消退;反之,邪氣增長而亢盛,則必然會損耗正氣。隨著體內邪正的消長盛擊,形成了病癥的虛實變化。 《素問·通評虛實論》說:“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實,主要指邪氣亢盛,是以邪氣盛為矛盾主要主面的一種病理反映。 也就是說,致病邪氣的毒力和機體的抗病能力都比較強盛,或是邪氣雖盛而機體的正氣末衰,能積極與邪抗爭,故正邪相搏,斗爭劇烈,反應明顯,在臨床上出現(xiàn)一系列病理性反映比較劇烈的有余的證候,即謂之實證。 實證常見于外感六淫致病的初期和中期,或由于痰、食、水、血等滯留于體內而引起的病證;如臨床上見到的痰涎壅盛、食積不化、水濕泛濫、瘀血內阻等病變,以及壯熱、狂躁、聲高氣粗、腹痛拒按、二便不通、脈實有力等,都屬于實證。 虛,主要指正氣不足,是以正氣虛損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種病理反映。 也就是說,機體的氣、血、津液和經絡、臟腑等生理功能較弱,抗病能力低下,因而機體的正氣對于致病邪氣的斗爭,難以出現(xiàn)較劇烈的病理反映。 所以,臨床上可出現(xiàn)一系列虛弱、衰退和不足的證候,即謂之虛證。 虛證,多見于素體虛弱或疾病的后期,以及多種慢性病證。 如:大病、久病,消耗精氣;或大汗、吐利、大出血等耗傷人體氣血津液、陰陽,均會導致正氣虛弱,出現(xiàn)神疲體倦、面容憔悴、心悸氣短、自汗、盜汗,或五心煩熱,或畏寒肢冷,脈虛無力等正虛的臨床表現(xiàn)。 邪正的消長盛衰,不僅可以產生單純的虛或實的病理變化,而且在某些長期的、復雜的疾病中,往往又多見虛實錯雜的病理反映。 這是由于疾病失治或治療不當,以致病邪久留,損傷人體正氣;或因正氣不足,無力驅邪外出;或正虛,而內生水濕、痰飲、瘀血等病理產物的凝結阻滯。 以上種種因素,均足以導致疾病的由實轉虛或因虛致實的轉化,同時也足以導致疾病的正虛邪實、正衰邪戀等虛實夾雜的錯綜復雜的病理變化。 總之,在疾病的發(fā)生和發(fā)展過程中,病機的虛和實,都只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因而,由實轉虛、因虛致實和虛實夾雜,常常是疾病發(fā)展過程中的必然趨勢。 因此,在臨床上不能以靜止的、絕對的觀點來對待虛和實的病機變化,而應以能動的,相對的觀點來分析虛和實的病機。 病機的或實或虛,在臨床上均有一定的征象可循。但必須指出,臨床上的征象,僅僅是疾病的現(xiàn)象,在一般情況下,即是現(xiàn)象與本質相一致的情況下,可以反映病機的虛或實; 在特殊情況下,即疾病的現(xiàn)象與本質不完全一致的情況下,在臨床上往往會出現(xiàn)與疾病本質不符的許多假象,這些假象是不能反映病機的虛或實的,因而有“至虛有盛候”的真虛假實和“大實有羸狀”的真實假虛。 真實假虛中假象的出現(xiàn),常常是由于實邪結聚,阻滯經絡,氣血不能外達所致; 真虛假實中假象的出現(xiàn),常常是由于臟腑的氣血不足,運化無力所致。 因此,分析病機的虛或實,必須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才能不被假象所迷惑,真正把握住疾病的虛實變化。 二、邪正盛哀與疾病轉歸 在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及其轉歸的過程中,邪正的消長盛衰,不是固定不變的。在一般情況下,由于正氣不虛,具有抗御病邪的能力,能逐漸戰(zhàn)勝病邪,而使疾病得到好轉或全愈。但是,在某些情況下,由于正氣抗御病邪的能力低下,或正氣未能來復;邪氣日益滋長,而使疾病日趨惡化,甚則導致死亡的不良結局。 因此,疾病的轉歸,實質上取決于邪正的消長盛衰: 正勝邪退,疾病趨向于好轉和全愈;邪勝正衰,則疾病趨向于惡化,甚則導致死亡。 3、正勝邪退 正勝邪退,是在邪正消長盛衰發(fā)展過程中,疾病往好轉和全愈方面轉歸的一種結局。 也是在許多疾病中最常見的一種轉歸。 這是由于:或因患者的正氣比較充盛,抗御病邪的能力較強,或因及時地得到正確的治療,則邪氣難以進一步發(fā)展,進而促使病邪對機體的作用消失或終止,機體的臟腑、經絡等組織的病理性損害逐漸得到修復,精、氣、血、津液等的耗傷也逐漸得到恢復,機體的陰陽兩個方面在新的基礎上又獲得了新的相對平衡,疾病即告全愈。 2. 邪勝正衰 邪勝正衰,是在邪正消長盛衰發(fā)展過程中,疾病向惡化甚至死亡方面轉歸的一種結局。 這是由于機體的正氣虛弱,或由于邪氣的熾盛,機體抗御病邪的能力日趨低下,不能制止邪氣的致病作用及其進一步的發(fā)展,機體受到的病理性損害日趨嚴重,則病情因而趨向惡化和加劇。 若正氣衰竭,邪氣獨盛,氣血、臟腑、經絡等生理功能衰憊,陰陽離決,則機體的生命活動亦告終止而死亡。 此外,在邪正消長盛衰的過程中,若邪正雙方的力量對比勢均力敵,出現(xiàn)邪正相持或正虛邪戀,邪去而正氣不復等情況,則常常是許多疾病由急性轉為慢性,或留下某些后遺癥,或慢性病持久不愈的主要原因之一。 @@@@@@@@@ 實證是指邪氣亢盛所產生的一切病癥; 虛證是指正氣虛弱產生的一切病癥。 外實,以無汗,頭疼,身疼為特點; 內實,以代謝有障哎,臟腑功能失調為主要特點。 虛實是辨別人體的正氣強弱和病邪盛衰的兩綱。 一般而言,虛指正氣不足,虛證便是正氣不足所表現(xiàn)的證候。而實指邪氣過盛,實證便是由邪氣過盛所表現(xiàn)的證候。 《素問·通評虛實論》說:“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若從正邪雙方力量對比來看:虛證雖是正氣不足,而邪氣也不盛;實證雖是邪氣過盛,但正氣尚未衰,表正邪相爭劇烈的證候。 辯別虛實,是治療是采用扶正(補虛)或攻邪(瀉實)的依據(jù),所謂“虛者補之,實者瀉之”。 虛證 虛證的形成,或因體質素弱(先天、后天不足),或因久病傷正,或因出血、失精、大汗,或因外邪侵襲損傷正氣等原因而致“精氣奪則虛”。 主證:面色蒼白或萎黃,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心悸氣短,形寒肢冷或五 心煩熱,自汗盜汗,大便溏瀉,小便頻數(shù)失禁,舌少苔或無苔,脈虛無力等。 臨床上由于氣、血、陰、陽不足可分為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由于臟腑的不足造成的各臟腑的虛證(如肺氣虛、心血虛、肝陰虛、脾氣虛、腎陽虛等)。下面列表說明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的證候及治則。臟腑的虛證在臟腑辨證中討論。 氣虛、血虛、陰虛、陽虛鑒別表 實證 實證的形成,或是由病人體質素壯,因外邪侵襲而暴病,或是因臟腑氣血機能障礙引起體內的某些病理產物,如氣滯血瘀、痰飲水濕凝聚、蟲積、食滯等。 臨床表現(xiàn):由于病邪的性質及其侵犯的臟腑不同而呈現(xiàn)不同證候,其特點是邪氣盛,正氣衰,正邪相爭處于激烈階段。常見癥狀為高熱,面紅,煩躁,譫妄,聲高氣粗,腹脹滿疼痛而拒按,痰涎壅盛,大便秘結,小便不利,或有瘀血腫塊,水腫,食滯,蟲積,舌苔厚膩,脈實有力等。 治則:瀉實攻邪是治療實證的主法,所謂“實則瀉之”。但瀉火、通便、逐水、祛痰、理氣、活血化瘀、消導和驅蟲等不同的瀉法用于不同病邪產生的各種實證,將在有關章節(jié)中討論。 辨證虛證與實證可從下面幾方面考慮:從發(fā)病時間上,新病、初病或病程短者多屬實證,舊病、久病或病程長的多屬虛證;從病因上,外感多屬實證,內傷多屬虛證;從體質上,年青體壯者多屬實證,年老體弱者多屬虛證;從臨床癥狀與體征上,參考下表鑒別。 虛證與實證鑒別表 凡風、寒、暑、濕、燥、火(稱為六淫。淫,過的意思,指超過了人體的正常調節(jié)及適應能力)侵入而致病的均為實病。凡正氣虛弱或機體有形物質不足所產生的疾病均為虛證。虛證的形成,或因體質素弱(先天、后天不足),或因久病傷正,或因出血、失精、大汗,或因外邪侵襲損作正氣等原因而致“精氣奪則虛”。中醫(yī)將虛弱分為氣虛、血虛、陰虛、陽虛四種類型,結合心、肝、脾、肺、腎五臟,則每一臟又有氣、血、陰、陽虛弱的類型,如肺氣虛、脾陽虛等。 臟腑所屬及疾病虛實如下: 1、肝為臟,膽為府 實癥:頭痛、眼溫熱,肋痛脹,易怒,口干苦。 虛癥:頭隱痛,小腹脹痛,陰部痛,視物不情,眼生黑花,爪甲干枯,筋脈攣縮,乏力,易悲恐。 肝虛證在臨床上雖有所見,但遠少于肝實證,故醫(yī)書中很少提及。 2、心為臟,小腸為府 實癥:咽干,口舌生瘡,小便黃,心煩熱,不眠。 虛癥:心悸、失眠,多夢,自汗,健忘。 3、脾為臟,胃為府 實癥:脘腹脹滿,嘔吐,下痢。 虛癥:肌肉無力,消瘦或浮腫,便溏。 4、肺為臟,大腸為府 實癥:肺熱痰多,咽腫氣壅,口鼻干燥或咳血。 虛癥:易外感,胸背脹痛,言語無力,怕冷,氣喘息短,小便頻,常自汗出。 5、腎為臟,膀胱為府 陰虛:遺精腰疼,腰腿酸軟,痿弱、耳聾、耳鳴或盜汗。 陽虛:精冷滑泄,陽痿,腰腿寒冷或浮腫,五更瀉,足冷喘息。 ? 舌干,耳聾。? 胸悶、腹?jié)M膨脹、不吐不下,二便不通或下痢。? 氣短聲微,腹痛腸鳴,腹瀉不利或泄不止,小便清長或遺尿。 * 單論虛實是很好解決的,難點在于虛實相挾,寒熱錯雜,所以一定要做好辯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