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哲學家認為宇宙是由“氣”生成,《管子·樞言》曰:“有氣則生,無氣則死,生者以其氣?!?,而氣又與風不可分割。古人認為,“氣”有很多種,來自大自然的有“天氣”和“地氣”,“天氣”是指日月星辰的能量、微波輻射、空氣等,而“地氣”是指地球能量;此外還有自然萬物、陰陽兩界靈體所帶的氣,對人類的生活有不同影響。 雖然“氣”是無形的,但風水認為,多數(shù)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默默接受外界各種“氣”對他的影響,是福是禍,任憑運勢造化。據(jù)說,練過氣功、感覺敏銳的人能察覺“氣場”的不同,而自然趨吉避兇。比如說,身處“氣場”上佳之地,能感受身心愉悅,自覺吸取好“氣”:反之,自己會主動離開……。 風水學認為,一個地方風水好壞是當?shù)馗鞣N“氣”的組合形成,“天氣”是必要的,采光是選擇居住地和工作地的基本要求;而“陰氣”是不好的,要遠離墳地、殯儀館、醫(yī)院、色情場所等地方;而“煞氣”主兇,要避開各種形成“煞”的地形地物,比如,道路中的路沖、反弓水,建筑中的天斬煞、屋角煞等。 風水認為“地氣”對陰陽宅影響最大,“地氣”沿著山形地脈流動,遇到曲折斷口會停聚累積,也會隨水流和氣流運動。曲折委婉的水流和氣流能形成緩慢的“氣”的運行,保持生機,同時也會產(chǎn)生“氣”的積聚,形成好氣場,而激烈快速的氣流、水流會讓“氣”發(fā)散,不吉。 既然風水認為“地氣”對陰陽宅影響最大,而“地氣”又是沿著山形地脈流動,可見山脈格局在風水理論占用舉足輕重作用。歷代風水師以“山環(huán)水抱”的地形標準作為“藏風聚氣”的最佳人居環(huán)境,山在風水中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山脈常被中國人冠以“龍脈”的概念,認為山脈即“龍脈”,而山脈的形態(tài)猶如龍的形態(tài)。 《管氏地理指蒙》曰:“指山為龍兮,象形勢之騰伏”:“借龍之全體,以喻夫山之形真”,古人將山脈的延綿走向稱作脈。 中國人重視“龍脈”,必定要追尋源頭,這是中國的文化使然。風水界以長江、黃河兩大水系為界,將中國的山系分為南、中、北三大干龍。長江以南為南龍;長江、黃河之間為中龍;黃河、鴨綠江之間為北龍,三條大龍的起點為昆侖山,所以,昆侖山被視為中國龍脈的“發(fā)源地”,也稱為群峰的“遠祖”。 平原也有“龍脈”,雖不像山地“龍脈”明顯,但仍有蹤跡可尋,即“高一寸為山,低一寸為水”。平原上,風水對“山”的定義是以高和低的相對角度來說的,在同一地區(qū)中,只要地勢比同一地區(qū)的其他地方稍高,就可以稱之為“山”。 風水家認為在山脈中蘊藏著可以使人丁興旺、萬物繁榮的“生氣”,所以比喻為“龍脈”,而風水的核心是要找尋到“生氣”所在地,讓“生氣”為人所用。有關(guān)山脈“生氣”說,有風水代表著作《葬書》曰:“夫氣,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勢而起。”《管氏地理指蒙》也云:“土愈高,其氣愈厚?!?/span> 風水中認為,并非山脈都是具有“生氣”,總的來說,古人認為形態(tài)秀美、郁郁蔥蔥的山脈,是能夠聚集“生氣”的“真龍”,而草木不生、形狀兇惡的山是不吉的山,非但不能聚集“生氣”,反而會給人帶來禍害。 對于山脈,古人有“石為山之骨,土為山之肉,水為山之血脈,草木為山之皮毛”的比喻,對能夠聚集“生氣”的“真龍”,有“紫氣如蓋,蒼煙若浮,云蒸靄靄,四時彌留;皮無崩蝕,色澤油油,草木茂繁,流泉甘冽,土香而膩,石潤而明,如是者,氣方鐘也未休”的描述。 更多內(nèi)容關(guān)注公眾號:王偉玄空風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