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冬時節(jié),總盼望著趕快下場大雪,欣賞雪中的北京美景。久盼而不來,便從古詩中尋找雪的蹤跡。想起隋代詩人盧思道的“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上五原間”和唐代詩人李白的“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頓覺在古代文人墨客的心中,巍巍天山與生俱來就與雪關(guān)系密切,天山就是雪的故鄉(xiāng)。 “天山”緣何作為冬“雪”源頭和固定的意象進入文人墨客的語匯?作為世界七大山系之一天山,是世界上最大的獨立緯向山系,更是世界上距離海洋最遠的山系和全球干旱地區(qū)最大的山系,在我國新疆境內(nèi)綿延約1760公里。我國最古老的地理著作《山海經(jīng)·西山經(jīng)》謂:“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又西一百九十里,曰騩山;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币虺D攴e雪,又稱“白山”“雪山”“陰山”等,“雪”源頭之說也許就源于此。而文學(xué)上的“天山雪”則更多地被賦予氣節(jié)、忠誠和威武不屈的精神等,源于漢朝蘇武的故事。《漢書·蘇武傳》有成語“臥雪吞氈”,描述漢武帝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以中郎將身份出使匈奴的蘇武被匈奴單于幽禁后誓死不降,時逢天降大雪,蘇武以積雪與氈毛充饑,數(shù)日不死。匈奴以為神異,就將他放逐到北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荒無人煙之處牧羊,19年后始得全節(jié)歸漢。蘇武的民族氣節(jié)和愛國精神經(jīng)班固《漢書》傳揚,成了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梢哉f,是“雪”成就了蘇武的民族氣節(jié)。漢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設(shè)置西域都護府,新疆成了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郵置于要害之路?!眮碜灾性臐h人,在天山南北展開了大規(guī)模的屯田運動。唐承漢制,稱伊州(今新疆哈密)、西州(今吐魯番盆地)以北一帶山脈為天山,也稱白山、折羅漫山,設(shè)置了六大都護府,數(shù)十萬將士由此守衛(wèi)邊疆?!疤焐窖焙褪剡厡⑹勘愠闪擞|發(fā)文人墨客感悟興會、馳騁意氣的媒介,也為我們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 被譽為最佳詠雪金句的“忽如一夜春風(fēng)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就出自于唐邊寨詩人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氨憋L(fēng)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fēng)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回路轉(zhuǎn)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苯o世人描摹了一幅壯美的天山雪景圖,一夜間裹挾著急驟的大雪,在天地間塑造出了千樹萬樹瓊枝瑤花的繁榮與壯麗。岑參接著又寫了一篇七言古詩《天山雪歌送蕭治歸京》:“天山雪云常不開,千峰萬嶺雪崔嵬。北風(fēng)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正是天山雪下時,送君走馬歸京師。雪中何以贈君別,惟有青青松樹枝。”這是一首贊美天山雪的詩歌,前四句概括地寫天山雪景之壯觀,從高空的雪云,到半空的雪嶺。后四句詩,寫珍惜友情,依依難舍。全詩寒氣徹骨卻熱血沸騰,無怨天尤人之意,有保國安民之情。詩人以豐富的想象、豪邁的激情,縱情歌唱天山雪,為我們勾畫出一幅極其奇?zhèn)邀?、充滿浪漫色彩的天山雪景,激發(fā)了人們熱愛祖國邊疆壯麗山河的深厚感情。 自古就有文人墨客詠詩贊美“天山雪”, 譬如晉代山水詩人謝朓的“飛雪天山來,飄聚繩欞外”,“初唐四杰”之一駱賓王的“忽上天山路,依然想物華。云疑上苑葉,雪似御溝花”等,但在岑參之前,詩人們詠頌的“天山雪”總給人一種朦朧模糊的感覺,是身臨其境的軍旅詩人岑參賦予了天山雪以生氣和靈性,幫我們揭開了天山雪的神秘面紗。 其實,“白雪初下天山外”后,中國人便本著科學(xué)的態(tài)度,深入觀察并研究“下雪”這一自然現(xiàn)象,并賦詩填詞贊美雪。漢文帝時代的文學(xué)家韓嬰《韓詩外傳》曰:“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獨六出。”至于為什么“雪花六瓣”?宋代理學(xué)家、思想家朱熹在《朱子語類》給出解釋:“雪花所以必出六者,蓋只是霰下,被猛風(fēng)拍開,故成六出。又,六者陰數(shù),大陰元精石亦六棱,蓋天地自然之?dāng)?shù)。”后來,人們又賦予雪的新內(nèi)涵——祥瑞,東漢經(jīng)學(xué)家劉熙《釋名》謂:“雪,綏也。水遇寒氣而凝,綏綏然也?!薄敖棥笔菚庾郑瑥南?、從妥,“糸”與絲織品、繩索有關(guān);“妥”表妥當(dāng)、平安。合起來表示有了這繩索,人就穩(wěn)妥了。由此可見,“天山雪”還帶給人們對祥和、平安等希冀。(趙柒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