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肝利膽的五個穴位
1、太沖穴
太沖穴與我們的肝臟有著特殊的關(guān)系,它肝經(jīng)上最大的排毒穴位,按摩太沖穴可有有效去去肝火排肝毒、熄肝風(fēng)、平肝瀉熱及舒肝養(yǎng)血的作用。
2、行間穴
行間穴位于太沖穴之上,不少人對這兩個穴位位置容易混淆,按摩該穴對于清肝瀉熱有很好的療效,特別適合肝火旺盛的人。另外,還能疏肝理氣,舒利胸脅,具有泄熱解毒的作用。
按摩時,順著“太沖穴”向“行間穴”的方向按摩,這里要注意的是方向可不能錯,因為肝火可不需要補,減少肝的壓力就算是補了。
3、大敦穴
按摩大敦穴要盤腿端坐,赤腳,用左手拇指按壓右腳的大敦穴腳大趾甲根部外側(cè))左旋按壓15次,右旋按壓15次。然后用右手按壓左腳的此養(yǎng)生穴位,手法同前。
4、三陰交穴
按摩三陰交穴要盤腿端坐,用左手拇指按壓右三陰交穴內(nèi)踝尖上3寸,脛骨后緣處)左旋按壓15次,右旋按壓15次。然后用右手按壓左三陰交穴,按揉此養(yǎng)生穴位的手法同前。
5、足三里
自古以來,足三里穴就被醫(yī)家認(rèn)為是養(yǎng)生大穴,為強壯及保健的要穴。足三里穴之所以名為“三里”,是因為它有“ 理上、理中、理下”的作用。當(dāng)肚腹部位有不適時,不同的部位按揉足三里穴的方法不同。
如果是胃部不適, 可按住足三里穴向上方使勁,這就是所謂的“理上”;如果腹部正中不適,則要往內(nèi)按,這是“理中”;如果小腹不適則要向下使勁,就是“理下”。
穴位按摩的注意事項
1、對重、危、急病患者,不宜單用穴位按摩,應(yīng)送醫(yī)院綜合治療。
2、各種原因引起的出血性疾病,不宜按摩治療。
3、婦女懷孕和月經(jīng)期,暫不按摩。
4、飯前、飯后1小時內(nèi),不宜作按摩。
5、按摩時要避開各類創(chuàng)傷部位。
6、按摩手法的輕重要適當(dāng),一般先輕后重。按摩全息穴主穴,應(yīng)有明顯痛感,但不是越痛越好,以患者能忍受為度。如患者自覺劇痛難忍,應(yīng)減輕手法,特別是心臟病患者,不要重壓。按摩經(jīng)穴、奇穴,應(yīng)有酸脹感,也就是通常說的得氣感。
7、按摩穴位一般用單側(cè),也可雙側(cè)并用。每日按摩1次,10日為一個療程,休息3日,繼續(xù)第二個療程。
8、施術(shù)者要注意鍛煉身體,鍛煉指力,鍛煉氣功,以增強指力和氣功發(fā)起的功力。
有利于膽肝的中藥方劑
1、小柴胡湯
方劑組成:柴胡12g、黃芩9g、人參6g、法半夏9g、炙甘草6g、生姜9g、大棗4枚。
功效:治療傷感少陽證;癥見往來寒熱,胸脅苦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咽干口苦,目眩,婦女傷寒,熱入血室,及黃疸、瘧疾等,舌苔薄白,脈弦。
2、逍遙散
組成方劑:柴胡6g、炒白芍6g、當(dāng)歸6g、炒白術(shù)6g、炙甘草6g、薄荷3g、生姜3片。
功效:疏肝解郁,養(yǎng)血健脾。治療肝郁血虛脾弱證;癥見頭痛目眩煩赤,口苦,倦怠煩渴,抑郁不樂,兩脅作痛,寒熱,小腹重墜,婦女月經(jīng)不調(diào),脈弦大而虛。
3、龍膽瀉肝湯
方劑組成:炒龍膽草6g、炒黃芩9g、炒梔子9g、澤瀉12g、木通9g、車前子9g、當(dāng)歸9g、柴胡10g、甘草6g、炒生地20g。
功效:清肝膽實火,瀉下焦?jié)駸帷V委煾文憣嵒鹕涎?,肝?span style="font-size: 20px; padding: 0.6rem 0px; width: auto; overflow-wrap: break-word; box-sizing: border-box;">濕熱下注證;癥見脅痛口苦,耳聾耳腫,筋痿陰濕,熱癢陰腫,小便淋濁,婦女白帶發(fā)黃惡臭,舌紅,苔黃膩,脈弦數(shù)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