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浦江鄭宅鎮(zhèn)是我早就想去的地方,因為那里有以孝廉著名的“江南第一家”。9月20日恰逢星期日,雖然天下著小雨,我和老謝還是決定去那里。從我處到“江南第一家”,走高速僅48公里,不到一個小時就到了。  在我的頭腦中,好像大學同學鄭志法是這個村子里的人,他比我大14歲,讀大學的時候,因為年齡緣故,我們的交往也不多,畢業(yè)之后,我只是在同學會的時候見到過他。去年5月同學會的時候,他坐在輪椅上由他的女兒推來,還柱著拐杖,身體不太好。我想,既然到了他的村子里,我一定得去看看他。 我在手機里翻看電話號碼,居然沒有他的。我只好找老班長張先進,他給我了老鄭的電話號碼。我是預備等我參觀完了江南第一家之后去看他的。為了不讓他有突兀感,我先撥了他的電話。他馬上接了起來,還非常熱情,而且講話的聲音也不像生病人的樣子,宏亮而中氣十足。他告訴我說:他正在一家養(yǎng)老院里看一位朋友,叫我稍等,他馬上過來。從他的語言中,我體味到了老同學的熱情和溫暖。我說:“你不用急的,我們是來看江南第一家的,末了再到你家看你?!?/span> 我們順著牌坊群入村。我們順著白鱗溪,觀賞一座座牌坊和周邊的風景,又誦讀家規(guī)碑林。突然,我的電話響了,是老鄭打來的,他說:“我在祠堂門口等你了。” 那時候,我們還有九牌坊里,我們本來是想慢慢走慢慢看的,他既然在祠堂門口等我們,我們也顧不得眼前的美景和牌坊碑林了,不得不加快步伐往前走。我是第一次來鄭宅,也不知牌坊群離祠堂有多少路,我們一走進這個村子,感覺文化氛圍特別濃厚,以孝義為中心的宣傳形式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這些內容通過石塊、木牌、路標、假山等形式展示在游客面前。村子的街是古老的,中間砌著長石板,石板兩邊是光滑的鵝卵石,有一種古色古香的韻味。白鱗溪兩岸都用石塊砌成,溪上小橋密布,婉約而別致,岸邊綠化非常好,花紅柳綠,流水清澈,隔一段路,就有休憩喝茶之所。街上也有三三兩兩旅游的人,但人不多。一些門戶下有些村民在聚聊,有的在摘菜,一片寧靜祥和的氣氛。 老鄭見我從街的遠處走來,就大聲地向我呼喊:“老同學?!?/span>我循聲望去的時候,他已經朝我迎了過來,我馬上小跑上前與他握手。老鄭穿著紫紅色的上衣,黑灰色的褲子。我看他的身體很好,紅光滿面的,穿著一件紫紅色的衣服,黑灰色的褲子,頭發(fā)白中有黑,臉色紅潤,讓我奇怪的是,他居然沒拄拐杖,而且精神抖擻。我說:“我本來想游完江南第一家后去你家看你的。想不到你的身體這么好,去年同學會時,你都坐在輪椅上,拄著拐杖的?!?/span>他也非常自豪地說:“我早把拐杖丟開了,現在可以獨立行走了。我早晚要順著街路走兩次,早上還要去買菜?!?/span>我說:“我說你行??!我真為你高興?!?/span> 看得出,他也很開心,大概一方面是見到了老同學,另一方面是聽到了我贊揚他的話。 他說:“是的,離這祠堂只有100米路?!?/span>祠堂門口有人守著票,我們給了票。我說:“你總不要票的吧?”守票的人說:“他是本村人,不用票的?!?/span>老鄭走在前面給我們領路。我們邁進了祠堂,一股古味就侵襲過來:這里懸掛著很多的扁額,內容大多是表彰的,其中有朱元璋的“江南第一家”的手書。浦江鄭宅很小,名氣卻很大。鄭氏家族自南宋落戶浦江以來,歷經宋元明三朝15世同居共食330年,鼎盛時3000余人同吃一“鍋”飯。 鄭氏家族以孝義傳家,世代清廉,故又被稱為“鄭氏義門”。數百年間家族成員173人為官,無一貪腐,168條家規(guī),孝義治家名冠天下。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明太祖朱元璋親賜鄭氏一家為“江南第一家”。 “江南第一家”原指鄭氏宗祠,建筑結構透著濃郁的明清風格,共有五進六十四間房,布局恢弘開闊,鄭氏族人的活動中心?;蛟S是用料的緣故,多年來祠內鳥雀不居,蜘蛛不留,蚊蠅無跡,冬暖夏涼。鄭氏宗祠里有各種牌匾、對聯,廳堂里擺著塑像,墻上刻畫著各種圖案,生動再現了鄭氏家族的生活場景……我們邊走邊看,仿佛置身當年那個繁盛的大家族中。 鄭義門以“忠孝仁義”傳家,且以“孝義”名冠天下,“九世同居”的基點就是一個“孝”字,先孝后有義。為此,明太祖親書“孝義家”。 現今的“江南第一家”已經融入了愛民忠國,崇義重德,清廉自律,唯賢是舉,遵規(guī)守法,謙和民主,敬祖尊老等諸多文化元素,蓄積了厚重的歷史遺存與豐富的文化底蘊。鄭氏先人雖已不在,然而留下的家風家訓,卻實實在在刻在石碑上,流淌在鄭氏子孫的血液里?!多嵤弦?guī)范》雖然是鄭氏的家訓,延續(xù)的是鄭家的家風,但包含的生活態(tài)度、道德修養(yǎng)、學識涵養(yǎng),仍然適用于現代家庭,乃至整個社會。參觀完了祠堂,我們又參觀了昌七公祠、老佛社。行走在街道上,目之所及,是濃厚的歷史文化。白麟溪彎多流緩,人們就建上“十橋九閘”既方便了兩岸居民的通行,又控制的水量,免除了洪水之患,呈梯田般的水閘,還為小鎮(zhèn)增添了無限風光。 我看到老鄭有些疲累的樣子,就勸他回去吧,剩下的地方我們慢慢走就可以了。他還是堅持要陪著我們。說我們難得來一趟,要盡好地主之誼。他又告訴我:“今天他接待我的是第三批客人了,第一批是女兒,第二批是老婆的表姐。早上他還買菜,中午又去看朋友,沒有午休過,所以有些累了。”但他說:“我還能堅持。” 末了。我們要走的時候,他還請我們去他家看看,說:“去認識一下路,下次來的時候,直接去家找他就行?!?/span>沒走多遠,就是他的家,他的家還在一片舊屋當中。不過,他家是做過改造的。原來的木結構,改成了水泥結構了。兩間房屋,上下層兩。下層是廚房和客廳兼休息室;樓上是臥房和書畫室。 我們喝茶之后,他請我們到樓上看看。樓上有一間房專做老鄭的書法室。他的書法已經爐火純青,有了自己的風格。他寫了很多字疊放在一邊。 我要了兩張,妻要了一張,我不敢拿他太多。他說,有時,寫一張作品要兩個小時。我們要走了,他送我們出村口,指引我們怎么走。我反復勸他回去,可他還是站在那里向我揮手,像一尊雕像。我走出了很遠,回頭看他時,他還在看著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