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eiss Ikon是一臺遠超乎我想象中優(yōu)秀的M口旁軸相機,從1954年到今天,所有的Leica M鏡頭都能在這臺機器上完美工作,Zeiss ZM和Voigtlander VM也一樣。 Zeiss Ikon是一臺非常好用的相機,它的英文說明書僅有24頁篇幅。 Zeiss Ikon的直接競爭對手就是Leica M7,它們同樣都是手動對焦和帶有A檔的電子M口旁軸相機。 在我實際操作的大部分情況下,Zeiss Ikon在拍攝時無論是機動性還是快門感覺都要優(yōu)于Leica M7,不過這是一件非常主觀的事情。 但是如果提到做工什么的,Leica堪比藝術品級別,而Zeiss Ikon就是一件工具。 Zeiss與確善能合作推出這款相機必定有它的優(yōu)勢,比如: Zeiss Ikon發(fā)售時的售價僅有Leica M7的1/3,重量僅有M7的77%。 與確善能合作,Zeiss結(jié)合了日本最拿手的電子技術,Zeiss Ikon的測光和自動曝光和電子快門要比M7穩(wěn)定。 拋開做工和品牌不提,M7比Zeiss Ikon強的地方在長曝光和暗光下的TTL閃光支持。 M7自動曝光模式下可達38s的長時間曝光,而Zeiss Ikon最多只有8s(不過也足夠應付大部分情況了)。 雖然Zeiss沒有TTL閃光,不過相比Leica的1/50高速閃光同步,Zeiss Ikon做到了1/125s。 Zeiss和M7在常規(guī)曝光情況下都支持TTL測光。 Zeiss Ikon的取景器看起來要比M7的簡潔許多:M7的取景器通常會給你同時顯示好幾個線框,而Zeiss Ikon只會顯示你需要的那一種。 Zeiss Ikon的取景器距離鏡頭卡口相較于Leica要遠一些,因此在使用Leica 28/2 ASPH和Leica 35/1.4 ASPH時(含遮光罩)會有更少的取景器遮擋。 使用Zeiss Ikon時你可以直接把物體卡到橫平豎直的線框上面,而使用M7的取景器觀察時會物體會有一定的變形。 Zeiss Ikon有一個更大的目鏡,因此你可以非常清晰完整地看到28mm線框,而M7的0.72放大倍率去看清28mm線框就有點困難了。 Zeiss Ikon的黃斑非常明亮清晰,而大部分M7都需要我移動黃斑到周邊的物體來確認對焦。 Leica的布簾快門聲音聽起來感覺有點鈍,而Zeiss的金屬快門聽起來要比Leica的輕脆利落得多。 說到Leica的上片,大多Leica玩家都體會過有多痛苦,老式M3還需要把插片頭的軸取出來操作,插好片頭裝片的時候小心翼翼生怕把布簾快門刮壞。盡管后來換成了三叉式上片,但是掛片的齒非常小,很不方便。 下面圖中是Zeiss Ikon的片倉,采用比較主流的方式進行裝片,非常方便。 Zeiss的ISO調(diào)整處帶有鎖定裝置,而Leica沒有鎖定裝置,如果誤觸...那你接下來所有的片子都會曝光失誤。 使用Zeiss Ikon調(diào)整曝光補償時不需要你的眼睛離開取景器,而M7則需要你的眼睛離開取景去調(diào)整機身后面的撥盤。 M7鎖定曝光需要你半按快門不松手,而Zeiss Ikon有一個AEL按鈕,你可以隨意鎖定你想要的曝光值然后釋放你的雙手去完成其他的工作。 版本 Versions Zeiss Ikon共有4個版本可供選擇:銀色普通版、黑色普通版、銀色廣角版、黑色廣角版,其實嚴格來說就只有兩款。 機身價格不會因為顏色不同而差異,沒有內(nèi)置取景器的廣角版要比普通版便宜一點。 所有版本都有TTL測光。 廣角版需要外置取景器,不過通常機器佩戴超廣角鏡頭時也都是需要外置取景器的。 講道理,其實普通版本的要比SW廣角版方便許多,沒有測距系統(tǒng)實在是不放心,這也是我為什么心悸了Rollei 35這么久也一直沒有入手的原因。 而普通版也可以插一個外置取景器安裝超廣角鏡頭。
同樣出自確善能之手,另一家沒落的光學巨頭福倫達,也推出的M口的機身:BESSA R系列。 然后福倫達卻沒有給我一點點一顆賽艇的感覺,也許這就是有Zeiss品控和沒有Zeiss品控的區(qū)別。 福倫達就是一個湊合能用的工具,和Zeiss Ikon相比沒那么講究,就更不用提和Leica相比了。 福倫達需要你手動調(diào)節(jié)取景線框,Zeiss和Leica都是自動識別。 美能達在1985年停產(chǎn)了CLE,CLE沒有AEL,線框也不夠用,然而CLE是最早一款帶有自動曝光功能的M口機身,并且還有TTL閃光功能。 CLE機身非常小巧,套機配戴一顆40mm鏡頭。 仔細觀察你會發(fā)現(xiàn)Zeiss Ikon的機身線條和CLE驚人地相似! 兼容 Compatibility Zeiss Ikon兼容所有的Leica M系列鏡頭,并且在使用超廣角鏡頭時比Leica本尊還要方便,如Leica 28/2 ASPH,會有更少的取景器遮擋。
不但鏡頭本身的機械機構(gòu)能與Zeiss完美兼容,包括測光也都不在話下。 Zeiss Ikon的取景器覆蓋28mm、35mm、50mm和85mm線框,通常使用比28mm還要廣的鏡頭時需要在熱靴上安裝一個外置取景器。
并且就連50年代的21/4 Super-Angulon都能完美兼容。
Zeiss Ikon沒有75mm和135mm的線框,所以就不要再惦記這兩個焦段的鏡頭了。 為M3生產(chǎn)的眼睛版35mm鏡頭也能夠在Zeiss Ikon上面使用,但是很勉強,體驗并不好。
如果你非要使用眼睛版的M鏡頭,取景器內(nèi)的快門速度指示就會超出一個可視的清晰范圍,這個范圍大概是Zeiss Ikon的內(nèi)置50mm線框大小。 購買90mm鏡頭時要謹慎選擇,大多數(shù)旁軸相機在配備90mm鏡頭時都會有一些對焦精度問題。 參數(shù) Specifications
性能 Performance 這臺機器就是一個好用,單手持握拍攝好用,上片好用,曝光補償好用,回片也很快很好用。
不過不太人性化的就是開關即使在關閉狀態(tài)快門按鈕依然可以按下去,不過請放心,底片不會被意外曝光的。 不過拍攝時一定要檢查一下開關是否有打開,要不然可能忙了一天下來結(jié)果一張照片都沒有拍到。
快門速度轉(zhuǎn)盤的邊緣比較銳,摸起來不如M7的舒服,不過它和M7一樣都可以360°旋轉(zhuǎn)。 Zeiss Ikon的計數(shù)器很大,柔光下閱讀起來非常方便,但是強光時就有點困難了。 Zeiss Ikon的TTL中央重點測光非常精準高效。 AEL功能我使用很少,曝光補償比較實用。
取景器內(nèi)的快門速度指示燈閃爍僅僅是想要你去設置一下。 Zeiss SW版手動模式下測光要稍微好用一點,它帶有3個LED指示燈,但是自動曝光模式下就有點尷尬,因為它只有3個LED指示燈。 Zeiss的黃斑非常明亮清晰,反差合適易于辨認,并且很少像M6、M7那樣出現(xiàn)炫光。 旁軸的聯(lián)動測距需要定期保養(yǎng),用久了都會出現(xiàn)精度問題。 使用 Usage Zeiss Ikon無論是裝片還是拍攝都十分順手。 ISO是集成在快門速度轉(zhuǎn)盤上面,有沒有想到最新推出的富士X-Pro2 ? 這么一提發(fā)現(xiàn)機頂長得還真像!
快門速度在取景器中有指示燈指示,范圍從1s到1/2000s。1s到8s快門速度都會指示1,如果測光表讀數(shù)超過8s到1/2000s這個范圍,取景器中的快速速度指示燈會閃爍。 AEL功能,按下熱靴下面的按鈕,AEL指示燈會在取景器中閃爍,除非關閉電源,否則在你下次按這個按鈕之前AE都會鎖定住。
AEL也會鎖定住你的快門速度轉(zhuǎn)盤,如果你要改變曝光值,那就只能通過改變光圈來調(diào)整了。 樣片 Photos
建議 Recommendations 相比M7、美能達CLE和福倫達R234M/A,我更喜歡Zeiss Ikon的操作手感和貼心的功能。 不過現(xiàn)在Zeiss Ikon的價格被炒得有點高,平均價格約為M7的80%,同樣成色下價格全面超過小盤M6(非限量版),與M6 TTL幾乎持平(半年前二手價格還在5、6K左右,前兩天再一看都8、9K了)。 如果不是專門沖著這臺機器去的,我想我寧愿選擇M6 TTL。 KenRockwell:Zeiss Ikon(2005-) 本號態(tài)度較主觀,追求科學請見諒 新浪微博:菲林有毒 如果你也有與膠片相關的故事或拍攝的膠片作品想要分享給大家,歡迎來稿: film5ong@163.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