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共:3994字 預計閱讀時間:10分鐘
作者:Ansel
校對:LIT.CAVE 編輯部 配圖:Online 很多人小時候?qū)ψ婺篙叺挠∠缶褪窃诩依镒鲢y錠、元寶(大小紙錢)用來在節(jié)日期間焚燒祭奠先人和神靈。但是隨著中國的城市化進程,這些焚燒祭祀活動變得越來越危險,稍有不慎就會在小區(qū)里引起火災,但是作為一種傳統(tǒng)鄉(xiāng)村禮制風俗,一時間我們都不能直接禁斷。最近哈爾濱禁燒冥幣的事件引發(fā)大量媒體評議,連央視網(wǎng)都評論說禁燒冥紙冥幣不宜「一刀切」,但是這一切又是怎么來的呢?宋代有叫高承的人,在《事物紀原》卷九:寓錢這一篇里面考證說:寓錢(紙錢),今楮鏹(楮,喬木。其皮是做紙的原料;鏹,錢幣)《唐書·王玙傳》里面說,玄宗的時候,王玙這個人是祠祭使,也就是專門管國家祭祀的。漢以來,埋葬都是用真正的玉帛錢幣的,但是后來市井里面的人用不起真錢,就該用紙錢,把它們焚燒拿來祭奠。那個時候王玙就采用了這種方式。所以喪祭焚紙錢的事情,事實上起源于漢代的瘞錢(陪葬的錢幣)。燒紙錢的事情自從在王玙這里得到了官方認證,就那么流傳開去了。 高承還在自己的考證里加了那么一句,說漢代殯葬習俗里有「昏寓錢」一說,就是晚埋錢于壙中,為死者之用,到了唐代,因為王嶼這個人,喪祭焚紙錢的情況才開始慢慢成為正統(tǒng)的禮制。后來雖然王嶼在肅宗的時候因為祭祀遭到非議,最終被罷免,但他顯然不是紙錢的發(fā)明者。學術(shù)上流傳比較廣說法是,紙錢的習俗最早來自漢代,原來叫作瘞(yi第四聲,表示埋葬)錢。《史記·酷吏列傳》云:「會人有盜孝文園瘞錢?!?/span>裴駟集解引如淳日:「瘞埋錢于園陵以送死?!苟际墙沂緷h代真的有人埋了當時的貨幣用來做陪葬品。
旱既大甚,蘊隆蟲蟲;不殄袒祀,自郊徂宮;上下奠瘞,靡神不宗。 毛傳所:「上祭天,下祭地,奠其幣,瘞其物?!?,而著名學者高亨則對此注解說:「把祭品埋在地下以祭地神為瘞」。所以所謂的「瘞錢」或許是紙錢的源頭。 而唐代的封演是個進士,接觸的官方史料比較多,所著的文字可信度相對高。他也對紙錢也進行考證,在《封氏聞見記》卷六「紙錢」條記載中,封演那么寫道:紙錢,當下(唐代)人送葬,鑿刻之前,壘起來像山一樣,加以雕飾,抬起來用來接引靈柩。他繼續(xù)解釋說,古代祭祀鬼神一般會用圭璧幣帛,祭祀了就埋掉。后代人有了新式的貨幣,就開始用這種貨幣來陪葬。真錢畢竟昂貴,簡單化了之后,就用了紙錢。紙錢是后漢蔡倫改造推廣的,所以之前的事情也是魏晉才慢慢出現(xiàn)的事物,王公大臣們也漸漸普及了。但雖然紙錢在魏晉就有了,實際上并非十分普及,在南北朝時期還是有用真錢做陪葬的記載。《南史·隱逸傳下》有那么一段記載,一個趙僧巖的人非常神秘,和劉善明是朋友,當時劉善明在青州做官,要舉薦趙僧巖做秀才。僧巖嚇壞了,直接逃走了。后來成了和尚,隱居在山谷,常常帶著一個壺。一天他跟弟子說:「我要死了,壺中有一千錢幣和一根蠟燭,錢幣是來陪葬幫我打通去九泉的路,蠟燭是用來給我照明的?!拐f完他晚上就死了。紙錢本來是非常廉價的東西,在傳說中還經(jīng)常與鄉(xiāng)間巫術(shù)有關(guān)。早在秦代就有幫助皇帝求仙的方士,而漢代類似巫師的方士就更多了。《三國演義》雖然是小說,但是也刻畫了諸多術(shù)士形象,比如黃巾起義的首領張角就自稱天師,帶領教眾起義。而漢末割據(jù)的軍閥張魯則是五斗米道的第三代天師。在江南也有類似于吉這樣的人物。而結(jié)合了道教文化的巫師施法手段基本上離不開施符念咒,而在歷史上紙錢也與其緊密結(jié)合了起來。巫覡文化中,一般男性從業(yè)者為巫,女性從業(yè)者為覡(xi)。在魏晉以前,巫者一般受到請托,拿著紙錢給鬼神,做祈求、解煞比較多。傳統(tǒng)中的桃符和紙錢歸根結(jié)底都是紙制品,所以燒紙錢,有著道教文化的影子。 歷史上無論是野史還是小說對巫覡使用紙錢的情況也有頗多記載。比如唐代張讀的《宣室志·太原王坤》就記載了王坤召巫師主持燒紙錢儀式。而宋代洪邁在《夷堅支志庚·金神七煞》中也記載說:我叔父在荒廢的園子里造了牛欄,術(shù)士董猷看見了,就說欄的一角犯了煞,需要趕緊化解。叔父于是連忙叫來巫師焚燒紙錢埋了桃符。 可以說魏晉之前,巫覡基本上是用符咒、紙錢來解煞,辟邪的,有著濃重的道家色彩,但是融入到民俗之后于唐宋年輕,民間生活相對安穩(wěn),所以紙錢漸漸轉(zhuǎn)變了角色成為了打通陰間關(guān)節(jié),利誘陰差的道具,關(guān)于紙錢的鬼怪志異傳說也漸漸多了。在《清異錄》卷下《泉臺上寶冥游亞寶》中有那么一段故事記載:唐代天寶五年,一個名叫李思元的官吏暴斃了,但是他死后心頭還是熱的,所以家里人不敢埋他。等了21天過去,突然深夜里他醒了,而且對家里人說,有人把我送回來了,做30個人的供奉,然后又說,要萬貫錢來送家里。思元的父親也是個大官,而且家底殷實,所以一邊讓人做齋飯,一邊讓人鑿紙成錢。之后他開始對著虛空敬酒,吃完先焚燒了五千張紙錢,隨后又備了兩人的食物,對著席間虛空說感謝兩人釋放自己,然后又焚燒了五千紙錢。此后他才躺下去,身體漸漸恢復了過來。這段話雖然看上去有點詭異,當思元說要拿錢的時候,他的父親就直接給他做了紙錢來,這從側(cè)面說明了紙錢已經(jīng)成了當時的共識。而且也能夠看出來,這個紙錢當時應該是模仿圓形方孔錢幣的形式。所以如今在鄉(xiāng)下我們還能夠看到那一卷卷像金色古錢幣一樣連一起的紙錢,理論上就是曾經(jīng)紙錢的變體。當然除了形狀之外,其顏色也非常有講究。話說唐代開元時期,長安城的縣尉裴齡,突然抱病,回家休養(yǎng)了好幾天,到正月十五的深夜里,突然看到家里堂前有兩個黃衣服的官差拿著牒文來找,說:皇上召他。當時裴齡已經(jīng)請病假了,但是皇上召見沒辦法,所以叫家人備馬。但是很久都沒有準備好。裴齡就只能先跟著兩個官差去了。沒想到這一去就是到了地府,見到閻王時,王說這個人還在當官,不能在這里待太久,遲了,他的軀體要壞掉的。于是裴齡被放了回來。但是帶著裴齡的陰差跟裴齡要金銀各三千貫。裴齡無奈說自己在京城當官沒錢。陰差連忙說,他說的金錢是陽間的黃紙錢,而銀錢則是白色的紙錢。裴齡聽說是紙錢就答應了下來。而緊接著,這個陰差有又說,市場上做紙錢的,往往帶回家的時候被地府收走了。所以裴齡可以叫制作紙錢的「鑿錢人」到家中的密室里做紙錢。做完了用袋子裝著,在水邊焚燒,這樣我就能得到。焚燒的時候,如果橫風吹紙灰,那就是我拿的,但是如果有風豎吹紙灰,那就是地府和鬼神拿的,這也是常有的事情…… 所以到了唐代的時候,這個紙錢產(chǎn)業(yè)已經(jīng)非常發(fā)達了,以至于有了專門的「鑿錢人」以及商業(yè)化的紙錢制作場所,而且這里還對紙錢做了區(qū)分,白色的紙錢為銀錢,黃色的紙錢為金錢。不難說,這樣的業(yè)務出現(xiàn)在當時唐代的首都長安,也是當?shù)亟?jīng)濟發(fā)展的一項明證。唐代詩歌中也有不少類似的關(guān)于迎神祭祀活動的描述,比如:白居易《黑潭龍》:「神之來兮風飄飄,紙錢動兮錦傘搖。神之去兮風亦靜,香火滅兮杯盤冷?!咕吞岬搅恕讣堝X動」這一場景。李賀的《神弦》也提到「海神山鬼來座中,紙錢窸窣鳴旋風」。從唐代的志怪故事發(fā)展,從原先祭祀先祖的儀式道具,紙錢的角色變得更加神秘且重要。甚至影響到了古代皇帝的祭祀。這也是先前提到的唐代官吏王玙直接將紙錢用在了國家祭祀典禮上,誠然引起了許多士大夫的不滿。而古代的巫覡文化由下至上影響到了宮廷,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民俗的勝利。特別是在宋代有這樣一段記載。《楓窗小牘》中說,當時宋主造陵墓,做陪葬品陳設非常講究,但是就是紙錢的規(guī)格不對?;实酆懿桓吲d。這個時候諫官就說,俗世的人用紙錢,是佛教文化中讓人超度親人的東西,不是天子用來供奉上天的東西?;噬袭敃r就生氣了,說大儒邵雍算是講究人了吧,祭祀先祖也用紙錢。你活著難道能一天不用錢嗎?從這個角度說,原本陪葬的道具在物質(zhì)條件改善的情況下,漸漸被人們看重,從而倒逼人們「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從而蔚然成風。 回溯當下的城市化建設中,燒紙錢往往也被視為一種陋習,因為不僅污染環(huán)境,同樣在民間容易形成攀比浪費嚴重。動輒數(shù)捆紙錢銀錠焚燒,不說安全問題,同樣也會耗費大量錢財人力。隨著市場化改革加快,專業(yè)的殯葬道具市場也在飛速發(fā)展,如今不光是紙錢,更有各式各樣的新型冥幣,還有紙別墅和紙IPhone等浮夸的道具,在某線上平臺可謂是應有盡有,雖然呈現(xiàn)了現(xiàn)代社會的物質(zhì)條件更加豐富,商業(yè)領域競爭更加激烈,但是反過來也反映了城市化進程中民眾對鄉(xiāng)土傳統(tǒng)的執(zhí)著與對殯葬民俗用品的極大需求。但是話說回來,緬懷先人是人之常情,祭祀活動也是民俗傳統(tǒng),但是過度競爭制作、購買紙錢或殯葬道具焚燒給先人,是否也是老人們因競爭攀比自己創(chuàng)造的社會價值而產(chǎn)生過度焦慮的表征之一呢?參考文獻 顧春軍. "紙錢"流變考論J. 文化遺產(chǎn), 2015, 000(003):77-90. 陸錫興. 唐宋時期的紙錢風俗J. 文史知識, 2010(04). 陸錫興. 元明以來紙錢的研究J. 南方文物, 2008(01):87-92. 冉凡. 祭品與祥物——紙錢與傳統(tǒng)喪葬風俗心態(tài)谫論J. 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4(04):108-111. 夏金華. 紙錢源流考J. 史林, 2013. 楊海濤. 略論明代的金質(zhì)瘞錢J. 中國錢幣, 2007, 000(003):33-36. 趙睿才,楊廣才,”紙錢考略”,民俗研究,2005(1) 張崇依. 紙錢新探——以唐宋社會禮俗互動的視閾J.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17, 38(011):188-1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