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電子警察”在交通執(zhí)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其初衷應該是增強執(zhí)法效率,降低交通事故率,并提供完整的違法證據鏈,避免相關糾紛。但越來越多的案例表明,部分“電子警察”已經開始淪為徹底的罰款機器,近日在廣東佛山境內高速的一個岔道口火遍了全網。 這個網紅岔路口位于廣臺高速43公里處的岔道口,違章頻發(fā),交款系統顯示已有超過62萬人在此違章,按照每單罰款200元來算,總罰款金額已經超1.2億元,并且還在不斷刷新中。有網友通過無人機錄制的視頻發(fā)現,3分鐘通過該路口的車流中,就有27臺車壓了實線。這種“旱澇保收”的利潤可以直接吊打3000多家A股上市公司了,而大咖在之前的文章《一年交通罰款達3000億,人大代表建議:電子抓拍不能以罰款為目的》提到過這個問題,全國人大代表韓德云提出:“電子警察”在很多路段的設置和使用,不僅未能有效保障行路安全,反而給正常交通秩序帶來安全隱患(比如使用超強閃光裝置等),更成為交管部門基于私利擴張的“罰款陷阱”。面對車主和諸多網友的質疑,佛山交警部門則表示:“道路標志線是經過驗收合格后投用的,路經司機應當知曉交通信號的含義,且有足夠的時間、距離看見上述交通信號,并應當遵循交通信號指示安全行駛”。而從圖片和視頻可以看到,如果要想不違章,那么必須走4條道中的最左邊一條道。而一般來說,左道是主道,右邊是匝道,而這個路口左邊是1車道變3車道,右邊3車道不變。對于不熟悉該路段的司機來說,很難預判到這種非常規(guī)設置,并且中間大概只有30多米的距離預留給司機,這在高速上不過一兩秒的時間。對于習慣性行駛在右側的貨車過來要變好幾個道,更加容易違規(guī)。同時岔路口的白色實線長度較短,容易出現視覺上的誤差,從而壓到右邊的白色實線。而交警給出回應中的“交通符號”只是一個常規(guī)“Y”字形的路牌,誰會想到后面會變成這樣?對此有專業(yè)的交通道路設計人員給出了改進建議:一、左邊兩車道靠左,右邊兩車道靠右;二、在第一點的基礎上提早分流;三、單(四)車道擴展為三(六)車道處設置為虛線,過一段再變到實線。顯然這里的設計是非常不合理的,但當我們再打開該處理罰款的APP時,發(fā)現佛山這個地點的罰款人數已經消失了。對此部分網友表示:不想著解決問題,先解決提出問題的軟件,積極地消滅數據。2018年,年罰款超2500萬的“最牛高速違章攝像頭”引爆了熱議。2016年春運期間開始,廣東茂名交警部門就在茂名往廣州方向的沈海高速電白服務區(qū)入口,設置了1.5公里長的實線,結果一年就拍了12萬多單違章。此事經媒體報道后,當地先是改為周六日和法定節(jié)假日6時至18時抓拍,其他時間不抓拍。后來,干脆停用了電子抓拍設備。同屬廣東地區(qū),茂名這種知錯就改的態(tài)度顯然非常值得佛山學習,而大咖身邊也有不少佛山的朋友,他們吐槽最多的就是一環(huán)線從去年開始變成收費公路,192公里設有107個收費站,不到2公里1個,路費一公里0.6元,更令人窒息的操作是收據竟然還是手寫的……近日新華社發(fā)表了《淪為罰款機器的“電子警察”背離了初衷》的文章,文中指出:每一次執(zhí)法都要體現善意、明確初衷、經得起監(jiān)督。當前,“電子警察”在什么路段應該設置、設置多少、由誰核準、多久進行準確度檢驗,相關的規(guī)范標準和程序仍然存在空白和盲區(qū)……此外,交通罰款用途應該公開、規(guī)范,盡量做到??顚S?,讓罰款真正實現“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開車本身是一件雖然有些辛苦但幸福的事情,希望不要因為這些不合理的道路設計和“電子警察”讓開車變成一件提心吊膽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