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大奎 紀錄片《敦煌.生而傳奇》自3月25日在騰訊視頻開播以來,好評不斷。"敦煌之大,不止壁畫",神秘的敦煌及由此衍生的敦煌學再次掀起熱潮。 原本地處西北的一個邊陲小鎮(zhèn),敦煌,歷經輝煌、沉寂到重新被發(fā)現,如今業(yè)已成為新絲綢之路的著名節(jié)點,國際商業(yè)樞紐,世界上最偉大的藝術和宗教中心之一;敦煌學,成為唯一以地名學入列的國際顯學,還與甲骨學、紅學并稱二十世紀三大顯學。 何故? (粟特美女沙恩) 一、特殊的地理位置 何為顯學?當然與隱學相對而言。 顧名思義,顯學是指社會上處于熱點的、顯赫一時的學科,抑或學說、學派。顯學最早出于《韓非子.顯學篇》:"世之顯學,儒墨也。" 可見,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顯學。 敦煌學入列國際顯學之一,必然與敦煌特殊的地理位置息息有關,由此形成獨步天下的敦煌史跡。 眾所周知,自漢武大帝劉徹開疆拓土以來,到大唐遙遙領先的盛世大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我國中古時期響徹云霄的輝煌。那時,經濟重心在北方,政治中心也在西北,史上有名的古絲綢之路便在這樣的戰(zhàn)略層面上推動拓展。 處在古絲綢之路"咽喉"位置上的敦煌,其特殊的地理優(yōu)勢隨即充分發(fā)揮出來。從都城長安到敦煌,再從敦煌進西域,通過北道、中道抑或南道等幾條道路去往中亞、歐洲,敦煌皆是極為重要的必經之地。 故敦煌譽為東西方文明交匯的樞紐,或者說是不可或缺的中轉站、吐納口。 我國的絲及絲織品、鋼鐵、手工藝品等等精美的物產乃至印刷術等等技術與發(fā)明都通過敦煌(史稱"發(fā)自敦煌"),經過"西域門戶",傳入天山南北,再到中亞,從而遠播歐洲。 異域和西方的物種,如葡萄、核桃、蠶豆、黃瓜、石榴等物品,及佛教、摩尼教等宗教文化也通過敦煌傳入我國。 敦煌的作用由之突顯。 為保障敦煌所在的古絲綢之路的暢通與繁華,漢武帝時期,就在河西走廊一帶設置了有名的河西四郡:敦煌、酒泉、張掖、武威。 那時的敦煌郡,即轄敦煌所在的6個縣,包括今天的敦煌市及瓜州、玉門等區(qū)域。 因大漢朝防御匈奴入侵的軍事需要,敦煌一線的長城(即今蘭州西永登到新疆羅布泊)亦應運而筑。 同時,為控制東來西往的商旅,又在敦煌的西邊屯兵布防,設置了陽關、玉門關等軍事要塞。 由此,地處偏僻的敦煌一躍而成為古代中西方溝通交流的交通要道,亞洲的心臟地帶,成為與古印度、古希臘往來聯系的千古絕唱。 古老的敦煌史跡便抹上最為厚重的悠遠色彩,聲聲不息。 二、無可替代的敦煌文獻 敦煌文獻主要藏于17號莫高窟,也就是敦煌特別有名的藏經洞。 自1900年敦煌道士王圓箓無意間發(fā)現藏經洞所藏的敦煌文獻這一巨大寶藏后,敦煌文獻無可替代的史料價值便悄然面世。 只可惜,那時的王道士還不明白這些文獻價值連城,乃未經后世加工改造最為原始的底本資料,沒去認真保護,僅向慈禧太后報告此事后,也就不了了之。 慈禧太后因"八國聯軍"入侵尚自顧不暇,對敦煌文獻自然來不及保護。還是一個叫斯坦因的英國探險者,遠道打劫,才真正揭開了敦煌文獻無可替代的史學研究價值。 時至今日,敦煌文獻有了總體的歸籠??傮w計有我國中古時期以佛教典籍為主的各類文獻6萬多卷,涉及政經、軍事、文藝、天文、地理、醫(yī)學、體育、音樂、舞蹈、歷法、語言等諸多方面的歷史資料。 這些"敦煌文獻",可以說是研究我國中古時期的"百科全書"。 更為難得的是,這些資料中,不僅僅是反映敦煌一域的,也有其他地方的甚而反映全國的,如均田制方面的資料即是;此外,還有梵文、敘利亞文、希伯來文等反映世界歷史文化的原始資料。 由此,珍貴的敦煌文獻,便成了最初敦煌學研究的主要內容。 三、絕無僅有的石窟藝術 隨著敦煌文獻的挖掘,敦煌莫高窟帶來的震撼進一步將敦煌的多姿多彩推向新的高度。 原來位于鳴沙山南麓的敦煌莫高窟,從公元四世紀到公元十四世紀,就有無名的大師們在這里連續(xù)開窟造像,歷經一千多年的風雨傳承,從而形成了南北兩區(qū)計一千七百多米長的石窟長廊,又稱石窟群。 南區(qū)主要是禮佛活動的場所,有石窟492個,唐代木構窟檐建筑5座,現存2400余身彩塑,壁畫有4萬5千余平方米。 北區(qū)主要是僧侶修行、居住的場所,有石窟243個,有僧侶修行生活的土炕、灶炕、壁龕等設施。 這些多姿多彩的敦煌莫高窟,由建筑、壁畫、雕塑等文物結合的古遺產,實乃世界上最大的古代藝術畫廊。 單就壁畫而言,就有"墻上的圖書館"之說,且不論其中有源于西方的玻璃器皿,呈現出別樣的藝術風格;單就現存的國內壁畫,便匯聚了古代各民族各階層生產勞動、商貿往來以及風俗禮儀、醫(yī)療衛(wèi)生和民族關系、衣冠服飾、天文地理、音樂舞蹈等等無所不有、包落萬象的社會生活情況。 以致敦煌的大門打開后,傾注于研究敦煌文化的畫師、學者,如彭金章、常書鴻、段文杰等等,不斷涌來,與這里的神靈和藝術對話,遂注入了敦煌研究院的活力與光芒。 如此,在獨步天下的敦煌史跡、無可替代的敦煌文獻、絕無僅有的石窟藝術交相輝映下,敦煌學便成為二十世紀三大顯學之一。 如今,敦煌學的研究更為廣泛,擴大到漢簡以及周邊地域出土的古代文獻和遺存的古代文物。 是為記。 【作者簡介】李大奎,七O后,法學學士,貴州湄潭人,文學愛好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