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論起紫砂壺,形制可是太多了,有圓形的,有方形的,有瓜果形的,往往看好一款紫砂壺卻叫不上名字。其實紫砂壺的形制和命名是有規(guī)律的,往下看看, 看過這篇文章保證你一秒鐘記住幾款常見紫砂壺的名字。 (多圖預(yù)警!多圖預(yù)警!) 西施壺 形制:乳形,圓潤豐滿。 這種形制本名為“西施乳”,就不難相像它的樣子了,但是后人覺得不雅,就稱之為“西施”。西施壺通常是“倒把”,也稱“倒把西施”,因其把手與其他紫砂壺安裝的不同,細(xì)的一端在上面,仿佛倒過來的,故稱之。 一般把手為正, 上粗下細(xì) 西施壺的倒把, 上細(xì)下粗 石瓢壺 形制:斜壁,呈金字塔形,上小下大。 “石瓢”來源于“石銚”,“銚”就是一種有柄,有流的小烹器,有金屬制的也有陶瓷制,時代更久的銚子是有提梁的,可吊在火上煮水。現(xiàn)在我國有些地方熬中藥的砂器還叫做“藥銚子”,石瓢的器形就源于此。 宋代茶主題古畫中出現(xiàn)的煮水的銚子 仿古壺 形制:鼓形,身扁,腹鼓,頸高。 有說法稱“仿古”其實為“仿鼓”,是仿照鼓型而制的。不難看出仿古壺的確很像鼓。 井欄壺 形制:直壁,略收口,身高。 “井欄”,顧名思義造型源于井欄。古人挖井大多要圍上護(hù)欄,多為石制,底闊口收。 古井井欄的樣子 掇球壺 形制:壺鈕、壺蓋、身壺,由小中大三個類似球形的部分組成。 掇(發(fā)“多”音)的意思就是摞起來,掇球就是摞起來幾個球。掇球壺壺腹為大球,呈現(xiàn)扁圓球形,壺蓋為中球,一般做成半球狀,壺鈕更小,多為圓球形。 秦權(quán)壺 形制:身高,圓肩,形似秤砣。 秦滅六國后統(tǒng)一度量衡,“權(quán)”就是用來稱量重量用的秤砣,“秦權(quán)”壺仿秤砣外形,神思溯古,古樸莊重。最早秦權(quán)壺采用的是環(huán)耳形把手,后來也有用龍形把手的。 一般把手上無凸起 龍形把手上有一個隆起 周盤壺 形制:壺身扁,似羅盤。 壺取形自羅盤,圓潤而不失剛勁,寬胸懷,虛度量,屈伸有度。 文旦壺 形制:類似雞蛋,身量不大。 文旦壺形制與西施壺相近,身量稍高,重古拙,大體呈蛋形。也有將文旦做成倒把者。 供春壺 形制:樹癭狀,形態(tài)古拙。 供春是紫砂壺工藝史上第一位被記載下名字的大師,他參照寺院內(nèi)大銀杏樹的樹癭做出了樹癭狀的供春壺。史傳供春所制砂壺款式不一,相傳除了樹癭壺外,還有龍蛋、印方等壺式。其中以樹癭壺最名貴。后人將供春樹癭壺簡稱供春壺。 筋紋壺 形制:壺身有仿照植物瓜果、花瓣的筋囊和紋理。 筋紋壺是一大類,這種壺身上有瓜棱、竹條、菊花瓣紋等筋紋。規(guī)則的紋理組成,壺身造型齊整、秀美、明快,具有強(qiáng)烈的節(jié)奏韻律美。 多種形制的筋紋壺 四方壺 形制:壺身呈長方、四方的基本形狀。有時為下寬上窄的梯形。 紫砂方器造型變化眾多,有各種方器形態(tài),也有與圓器、筋囊器結(jié)合的各種形態(tài)。壺體豪爽、剛勁,比例準(zhǔn)確,氣勢挺拔。 鏡瓦壺 形制:形似漢瓦,形似銅鏡。 因取形于漢瓦、銅鏡,故其造型壺身下部直似瓦筒,斜肩收口,配合上有鈕平蓋,如倒扣的銅鏡。 提梁壺 形制:有提梁飛躍壺身之上。 提梁壺多有種形制,可以是石瓢,可以是文旦,可以是供春,總之壺身上有提梁都可歸為此類。 怎么樣?把形制和名稱聯(lián)系起來,這些紫砂壺的名字你都記住了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