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永夏 《清明上河圖》是北宋著名的風(fēng)俗名畫,清明上河是當(dāng)時的民間風(fēng)俗,描繪的是清明時節(jié)的節(jié)日集會,人們藉以參加商貿(mào)活動。 作為我國國寶級珍貴文物,這樣一幅傳世名畫,其作者張擇端卻未留下多少歷史足跡。他的身世、生平以及生活、創(chuàng)作等情況,史書上記載很少。 不過,“史失”可以“求諸野”。歷史忘記了張擇端,民間卻沒有忘記他。千百年來,張擇端的許多故事,一直在他的家鄉(xiāng)廣為流傳…… ![]() 《清明上河圖》局部 誠實(shí)與虛假的較量 張擇端出生在山東諸城(原稱東武)城西的岔道口村。他自幼刻苦好學(xué),成績優(yōu)異。讀書之外,他尤其喜歡畫畫。平時見到的景物,他都喜歡畫下來。這樣長期堅(jiān)持,越畫越好,年紀(jì)輕輕在當(dāng)?shù)鼐托∮忻麣?。只是他生性謙遜,不好張揚(yáng),很少出頭露面。 一次,一個叫甄畫師的人來到諸城縣城,在西門外設(shè)下擂臺,名曰尋師訪友,實(shí)則賣畫牟利。他在城墻上掛了兩個布簾,他自己和打擂人各將一幅作品掛于簾后,待觀者滿百人后揭簾亮畫,由贊賞人數(shù)的多少決出勝負(fù),并由觀眾中的年高德劭者主持公道。如打擂者勝過他,他便拜之為師;若失敗,便要買他的畫,而且不得討價還價。 此時,張擇端正借住在離縣城很近的扶淇河西叔父家,潛心讀書習(xí)畫,對這種事不感興趣。但他架不住朋友的再三勸說,便橫下一條心,取了幅近作,掛到了墻上的布簾后,跟甄畫師打起了擂臺。 等觀眾聚集了百多人后,甄畫師首先拉開布簾,亮出了畫作《秋園》。一派醉人的秋色,贏得了一片贊嘆聲。 接下來是張擇端揭簾亮畫。他亮出的畫名為《明月幾時有》,取自蘇軾《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的意境,也同樣贏得了一片喝彩。 第一輪下來,甄畫師和張擇端的畫都得了滿堂彩,不分勝負(fù)。 第二天,第二場擂臺賽開始,張擇端掛出的畫名《山村人家》,剛亮出來就招來一群燕子。甄畫師掛出的畫名《百花圖》,畫上的百花也引來了一群蜜蜂,“嗡嗡”叫著不肯離去。這兩幅畫同樣贏得了滿堂彩,仍然不分勝負(fù)。 兩次較量均未決出勝負(fù),甄畫師頗不服氣,決心在第三局中拿出看家的本領(lǐng),戰(zhàn)勝對手。而張擇端也經(jīng)過了一番認(rèn)真思考,花了一夜時間,拿出了自己的新作。 第三場擂臺賽在人們的歡呼聲中開始了。只見甄畫師先揭開布簾,一幅《五貓戲蟬圖》立即閃亮登場。畫上畫著一只飛蟬俯在地上,五只花貓圍在四周。不一會,幾只黑狗忽然向著墻上的畫狂吠起來。狗叫聲一停,甄畫師便洋洋自得地對張擇端說:“張先生,該你亮畫了?!睆垞穸诵α诵Γ驹谀抢餂]動。甄畫師以為他心怯,越發(fā)催促起來。可張擇端若有所思,仍然站著不動。這時甄畫師實(shí)在耐不住了,便一步跨上前,一把扯下了布簾,只聽“嗤”的一聲,布簾被扯開一道口子,里邊露出的還是一個布簾。這一來,甄畫師一下子愣住了。他回頭望了望周圍那一張張驚訝的面孔,灰溜溜的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原來張擇端畫的就是一個布簾,復(fù)掛在真布簾上面,甄畫師離得那么近,竟然沒辨出真假。 就在大家為張擇端的奇畫驚嘆不已的時候,觀眾推舉的老者代表大家發(fā)話了:“大伙都看到了吧?甄畫師的畫能騙狗,張先生的畫卻把畫師都給騙了,還是張先生技高一籌。最后的結(jié)果,應(yīng)該張先生勝出!”他的話音剛落,觀眾齊聲喝彩,都贊同他的意見。 這樣的結(jié)果,顯然大出甄畫師的意料之外。待觀眾走得差不多了,他忽然走到張擇端面前,倒頭便拜,十分沮喪地說道:“張先生,我服了,您確實(shí)比我技高一籌!從今以后,甄某甘拜下風(fēng),拜您為師!”張擇端趕忙扶起他來,十分謙虛地說道:“不敢不敢!畫師何必如此?我張某豈敢以師自居?” 甄畫師見張擇端如此真誠謙虛,便含淚吐出真情:“張先生,實(shí)不相瞞,昨日我在《百花圖》的花朵上涂了香料,才引來蜜蜂;今天我又找來殺狗的屠夫站在身邊,才招來狗吠,這些都是騙人的把戲。只有像您這樣真誠做人,真誠從藝,才能取得成功,贏得人們的尊敬!” 皇帝賞識的平民畫家 諸城縣的王知縣很愛才。他聽說張擇端畫藝出眾,便建議他到京城汴梁求學(xué),并給在京任工部侍郎的朋友寫了封推薦信,讓他對張擇端多加照應(yīng)。 張擇端帶上王知縣的推薦信,背起行裝,走上了赴京求學(xué)之路。經(jīng)過二十多天的勞碌奔波,他終于到達(dá)京城汴梁,找到了王知縣的好友孫郎中。他從孫郎中那里得知,當(dāng)朝天子宋徽宗十分喜愛書畫。為了收羅天下名書畫,培養(yǎng)藝術(shù)人才,宋徽宗在京城設(shè)立了一個翰林圖畫院,每三年招考一次,凡民間和官府的書畫愛好者都可應(yīng)考??贾姓呷氘嬙汉螅贿吚^續(xù)深造,一邊為朝廷畫畫。張擇端到京正逢大考之年,經(jīng)過孫郎中等人的推薦和嚴(yán)格考試,他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翰林圖畫院,成為一名正式的宮廷畫師。 ![]() 宋徽宗《瑞鶴圖》 在翰林圖畫院,張擇端虛心向名師求教,更加刻苦地鉆研畫技,在繪畫藝術(shù)上大見長進(jìn),畫出不少名畫,逐漸得到徽宗皇帝的賞識。當(dāng)他花了四五年時間,畫出巨幅畫卷《清明上河圖》,并獻(xiàn)給宋徽宗時,這位皇帝爺簡直驚呆了!他對這幅畫大加贊賞,愛不釋手,不管在宮中還是出行,都把它帶在身邊,時不時地拿出來欣賞一番,將其視為“國寶”。從此,他對張擇端也更加器重,經(jīng)常招他入宮,或探討畫藝,或嘉獎賞賜。 一天,張擇端向徽宗稟報,要回鄉(xiāng)探望父母并完婚。徽宗聽后便想,返鄉(xiāng)孝親成婚,此乃人之大倫,理當(dāng)批準(zhǔn)。但這樣不但年年往返要花很多時間,他的畫作也會流向民間,不如將他全家遷來京城居住。于是降旨,派護(hù)衛(wèi)跟張擇端一同返鄉(xiāng),待完婚后,協(xié)助張擇端將其父母、妻子、弟妹一起遷來京城居住。張擇端很感謝徽宗的“龍恩”,高高興興地回到諸城老家,將全家遷到京城汴梁定居。從此,諸城再也找不到張擇端的后人了。 作者:戴永夏 責(zé)編:馬婉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