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發(fā)布的藥用植物是地膚。 地膚也是黃河三角洲地區(qū)很常見的一種植物。在民間,更多的稱之為掃帚菜,有紅梗和綠梗兩種,藥、菜兼用,其成熟果實(種子)為藥典收錄的中藥地膚子。 本期植物圖片的提供者為萊州市的苑芝秀先生,發(fā)現(xiàn)地點為萊州市土山鎮(zhèn)薛村北海邊。 一、地膚的植物形態(tài) 地膚屬藜科植物,又名掃帚菜、掃帚苗、地葵、地麥等。其植物形態(tài)如下: 一年生草本。株高50-100厘米。根略呈紡錘形。莖直立,多分枝,淡綠色或帶紫紅色,有多數(shù)條棱。葉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2-5厘米,寬3-9毫米,先端短漸尖,基部漸狹,通常有3條明顯的主脈,邊緣有疏生的銹色絹狀緣毛;莖上部葉較小,無柄,1脈?;▋尚曰虼菩?,通常1-3個簇生于葉腋,構(gòu)成穗狀圓錐狀花序;花被近球形,淡綠色,花被裂片近三角形;翅端附屬物三角形至倒卵形,有時近扇形,膜質(zhì),邊緣微波狀或具缺刻;花絲絲狀,花藥淡黃色;柱頭2,絲狀,紫褐色。胞果扁球形。種子卵形,黑褐色;稍有光澤;胚環(huán)形,外胚乳塊狀。花期6-9月,果期7-10月。 (以上圖片由苑芝秀先生拍攝于2020年7月5日) 二、地膚子(中藥名) 中藥地膚子屬利水滲濕藥下的利尿通淋藥,為藜科植物地膚的干燥成熟果實。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植株,曬干,打下果實,除去雜質(zhì)。 【藥材性狀】 本品呈扁球狀五角星形,直徑1~3mm。外被宿存花被,表面灰綠色或淺棕色,周圍具膜質(zhì)小翅5枚,背面中心有微突起的點狀果梗痕及放射狀脈紋5~l0條;剝離花被,可見膜質(zhì)果皮,半透明。種子扁卵形,長約1mm,黑色。氣微,味微苦。 【性味歸經(jīng)】 味辛、苦,性寒。歸腎經(jīng)、膀胱經(jīng)。 【功能與主治】 清熱利濕,祛風(fēng)止癢。用于小便澀痛,陰癢帶下,風(fēng)疹,濕疹,皮膚瘙癢等癥。 地膚子的功效與我們前面發(fā)布的萹蓄、車前子有諸多共同之處,感興趣的讀者可以點擊以下鏈接直接閱讀: 有關(guān)論述 1、《本草綱目》:膀胱疝瘕。疝危急者,炒研酒服;狐疝陰卵疾,同白術(shù)、桂心末服。 2、《本經(jīng)》:膀胱熱,利小便,補(bǔ)中益精氣。久服耳目聰明,輕身耐老。 3、《別錄》:去皮膚中熱氣,散惡瘡,疝瘕,強(qiáng)陰,使人潤澤。。 4、《日華子本草》:治陰卵疾,去熱風(fēng),可作湯沐浴。與陽起石同服,主丈夫陰痿不起,補(bǔ)氣益力(甄權(quán))。治客熱丹腫。 5、《藥性論》:與陽起石同服,主丈夫陰痿不起,補(bǔ)氣益力;治陰卵癀疾,去熱風(fēng),可作湯沐浴。 【用法用量】 9~15克。外用適量,煎湯熏洗。 【使用禁忌】 內(nèi)無濕熱,小便過多者禁服。 【應(yīng)用參考】 1、治濕疹,癢疹:地膚子15克,白鮮皮9克,川萆薢12克,苦參、野菊花各9克,生地12克,赤芍、當(dāng)歸各9克。水煎服。(《中藥臨床應(yīng)用》除濕消疹湯) 2、治陰囊濕癢:地膚子、蛇床子、苦參、花椒各等量。煎水外洗。(《湖北中草藥志》) 3、治腎炎水腫:地膚子10克,浮萍8克,木賊草5克,桑白皮10克。水煎去滓,每日3次分服。(《現(xiàn)代實用中藥》) 4、治丹毒:地膚子、金銀花、菊花各30克,荊芥、防風(fēng)各15克。水煎服。(《陜甘寧青中草藥選》) 5、用于治膀胱濕熱,小便不利:與木通、瞿麥、冬葵子等同用,如地膚子湯。(《濟(jì)生方》) 6、用于雷頭風(fēng)腫,不省人事:落帚子同生姜研爛,熱沖酒服,取汗即愈。(《圣濟(jì)總錄》) 7、用于血痢不止:地膚子五兩,地榆、黃芩各一兩,為末。每服方寸匕,溫水調(diào)下。(《圣惠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