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繼續(xù)【辛解傷寒】 第14條條文: 太陽病,項背強幾幾,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各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xù)學習《傷寒論》。 說到條文的第14條,來看看條文: 太陽病,項背強幾幾,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我們說過了,凡是講到太陽病,首先就要具備太陽病的特征,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起碼要畏寒怕冷了,脈浮這些,頭項強痛就另外辨。 我們知道桂枝湯,中風證,是沒有頭項強痛的表現(xiàn)的。但是傷寒,麻黃湯證——雖然還沒學到這,它是有身體疼痛感覺的,或已發(fā)熱或未發(fā)熱,必惡寒,體痛,嘔逆,是有身痛表現(xiàn)的。 那這里的“項背強幾幾”是不是痛呢?可以說是痛,也可以說不是,為什么呢? 這里的“幾幾”,就是“緊緊”,就是緊張,拉扯,繃緊繃緊的感覺。項背,頸后面就是項,項到兩邊肩膀之間這個背部,加上后腦——有時這個后腦痛也要聯(lián)系在一起。有一種拉扯住,硬繃的感覺。你后面叫他一聲,脖子扭不過來答應你的,要身體轉過來,因為脖子僵硬了。就像我們平時生活中說的落枕。 什么情況會造成這種情況啊?在公司上班,背部對著空調風口,冷氣就這么吹著你的頸部,肩膀,后背,久而久之。這些地方就會積聚寒氣!慢慢會造成背部這些位置,肩膀這些位置肌肉緊張,拉扯,僵硬,硬直的感覺,有些肩周炎就這么來的。 汗出惡風就是了,為什么加了一個“反”字呢? “反汗出惡風者”,就是說這個人本來是桂枝湯證,中風證,有汗出的,而麻黃湯證是無汗的,我們先這么區(qū)別。正常來說桂枝湯證,中風證是沒有身體疼痛,沒有項背強幾幾的特征的,有的話也是不明顯的,起碼不會僵直了。 所以這里認為,項背強幾幾加上惡風的話,又沒有汗出,絕對不是這個藥方,應該是麻黃湯,葛根湯這類。 但是現(xiàn)在偏偏是出汗了,所以依然是用桂枝湯。 因為出了汗了,我們學了,桂枝湯主要是調和營衛(wèi)的,不是用來發(fā)汗的。是調和身體表面氣血的。 這個時候用桂枝湯,但是桂枝湯似乎治療不了“項背強幾幾”,于是加了一味藥——葛根。 辛老師講完這個條文,你可以記住一輩子了,就是這五個字:項背強幾幾。將來見到任何的項背強幾幾,頸部、肩膀、背部這些位置,僵直的,你就要想起一味藥,葛根。它的原因是因為這些地方有寒,無論是受冷還是空調吹到,寒邪伏在那里了,就會造成這些癥狀,伏在哪里?伏在經絡里,葛根就是針對這些地方的治療的。當然葛根還有很多其他的用處。我們只不過是在《傷寒論》里是針對這個地方的治療。大家可以去聽聽葛根的藥材課。 現(xiàn)在是有汗出了,有表證,脈浮,惡寒惡風,畏寒怕冷這些特征,這個時候用桂枝湯,然后在這個基礎上加上葛根這味藥。我們先記住這一段。 這個“反”的意思還有一個條文。第31條,“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為什么在這個條文里又用到葛根呢?就是因為“項背強幾幾”。當然,兩張藥方是不一樣的。 葛根湯是在麻黃湯的基礎上加葛根,而桂枝加葛根湯是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加葛根。兩個條文之間的比較就是,桂枝湯加葛根是有汗出的,而葛根湯,即麻黃湯加葛根,是無汗的,相同的地方是,兩個都畏寒怕冷,兩個都有“項背強幾幾”。所以,項背強幾幾這五個字和葛根這味藥可以這么聯(lián)系起來。 葛根湯我們先不急學習,我們學麻黃湯的時候再去參考學習。 大家手上應該有辛老師做的古版《傷寒論》,雖然是是古版原文,但也是會有搞錯的時候的。哪里錯了?我們看下這個藥方。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芍藥二兩,生姜三兩(切),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桂枝二兩(去皮)。本身就是桂枝湯,加了葛根和麻黃,這里的麻黃是寫錯了的,是不加麻黃的。 古人是用竹簡的,就算是借本書回來,都是盡量抄下來的,有時也是會抄錯的。經過很多大家,包括宋代的時候,不是有班朝廷命官嗎,編修這本書的時候,曾經因為這個問題校正過的,究竟加不加麻黃,其實是不加的,為什么呢?首先我們知道,麻黃湯是治療傷寒的,是針對無汗的,這是第一點。第二點,我們去看看葛根湯的藥方,如果加麻黃的話,跟葛根湯那個方就是一樣的,就沒有區(qū)別了。其實事實就是一個是桂枝湯加葛根,一個麻黃湯加葛根。為了保留《傷寒論》這本古籍的原貌,辛老師就沒有去改動它。起碼也可以提醒自己,以后看書要小心了,古籍的東西,不是說百分百正確的,或者是原來是對的,傳抄的時候出錯了?!秱摗繁旧項l文前后次序有點搞亂了的,大家讀下去就知道的了。 我們也不用刻意去背誦這些藥方,我們記住桂枝湯就夠了。加葛根就變成桂枝加葛根湯了,針對的就是這些癥狀。我們在辨別上,就是在桂枝湯,中風證基礎上,發(fā)現(xiàn)項背強幾幾,就加葛根。很容易理解的。 辛老師在方劑學里也講桂枝加葛根湯,大家可以去聽下。我們在這里也講一講,講什么呢?首先我們要說項背強幾幾的問題。為什么要說記一輩子呢?在臨床中,我們運用這個藥方的時候,是不需要理會有沒有表證的,當然我們學《傷寒論》就要嚴謹一點,按條文講。 但是我們只要看到病人有項背強幾幾的情況,我們都可以這樣去運用。首先我們要辨的是這個是個寒邪,寒邪伏在經絡了,影響經絡了,才會有拉扯的感覺,使得肩膀,背部,項部,甚至后腦這個位置,僵直,這個時候就可以使用這個方。 我們在學習中基的時候,經絡有什么用呢?經絡就好像我們的血脈,血管一樣,同樣是輸布津液,運輸氣血,供養(yǎng)我們全身的肌肉,骨胳,這樣一個通道,當它受到寒邪,就會停滯,使得這些部位緊張,舒緩不了,輸布營養(yǎng)物質也輸布不了,所以這些部位僵硬了。有時候病人的表證不是很明顯,但頸部僵直了就很明顯,譬如睡醒了,落枕了——很多人會說,這是睡姿不正確,但是睡姿不正確應該是影響骨胳的嘛,不會影響肌肉的啊,這個跟扭到脖子是不一樣的,扭到脖子要去看骨科了。但是完全沒扭到,睡覺的時候,肩膀,項脖受寒了,很容易就會導致“落枕”,這個時候是可以用桂枝加葛根湯的。 我在方劑學里講過,曾經治療過一個病人。 病人來看傷風感冒,他有葛根湯的癥狀,就是項背強幾幾。還可以看到他背部這個位置,項的位置,長了很多“金錢癬”,是怎樣的?像濕疹但是沒有水泡,濕疹是有水泡的,但它沒有,干的,白的,一圈圈,痕癢,我就問他有沒出汗?他說很奇怪,做運動的時候會出汗,但是唯獨這些地方出不了汗——說的是項背這些位置,出不了汗。他的原因應該是某次傷風感冒受寒了,沒有正確治療,使得這里的經絡堵塞了,使得經絡受寒了,這些位置還要經常酸痛,繃緊繃緊,很容易“落枕”的情況。辛老師那時候還很年輕,反正就按桂枝加葛根湯這么治了。吃了兩劑,感冒好了,他反饋說,辛老師,我發(fā)現(xiàn)金錢癬好了很多哦,想吃多幾劑可不可以? 我們知道喝完桂枝湯是要捂一捂汗的,吃點熱稀粥,我那時年輕,還擔心他這么出汗,會不會傷身的???!所以我在桂枝加葛根湯的基礎上,加多了一點點甘草,限制住桂枝不要讓汗出得那么厲害——其實桂枝湯本身就不是出汗很厲害的方,現(xiàn)在我肯定知道了。以前就是聽老人家說不能亂出汗的,發(fā)汗要注意,因為出汗是傷陽傷陰的行為。該出汗出汗,適當補充水分,不該出汗就不要亂出汗。 于是這個病人回去在服用桂枝加葛根湯,一共服了六七劑左右,金錢癬就痊愈了。項背強幾幾癥狀也沒有了。就是說我們在臨床運用的時候,包括很多東西的,在方劑學里講了桂枝加葛根湯了,包括頭面部的拉扯緊繃——這個不是說我們現(xiàn)在的中風,不是口眼歪斜那種,總之是傷風感冒之后,發(fā)現(xiàn)出現(xiàn)拉扯,緊繃,甚至口噤——口噤就是張開了,合不上,或者合上了張不開,整個頭面部位置——我們有句話,“葛根浮長表陽明,緣緣面赤額頭疼,發(fā)熱惡寒而無汗,目疼鼻干臥不寧”。葛根這味藥針對的不僅僅是背部位置的,前面頭面部,陽明經位置,前后都可以用的。甚至有時候不是頭痛,覺得頭部有緊繃感都可以用。 前段時間群里有個同學問我,為何解酒方里有葛根?我就提示他了,葛根浮長表陽明,緣緣面赤額頭疼,你再去查下后面怎么說?他查了說,是“發(fā)熱惡寒而無汗,目疼鼻干臥不寧”,我說你看這幾句,像不像那些喝醉酒的人的反應?他就說,對哦,醉酒的人是會這樣的哦!臉又紅,頭又痛,畏寒怕冷,不會出汗,眼澀鼻子干,因為被酒精灼傷津液了,肝陰受損了。 所以有時候我們無論是記條文,還是記藥方,不要死記硬背,要形象化,將項背強幾幾這種形態(tài)記在腦海里就行了。大家可以去聽方劑學。 就講到這里,下節(jié)課再見!
|
|
|
來自: 幽默的數(shù)據(jù)線 > 《傷寒雜病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