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劑量 常用劑量一般中藥常用內(nèi)服劑量約為5~10g;部分較大劑量約為15~30g;新鮮藥物常用量為30~60g。 2.中藥的用法 (1)先煎 (2)后下 (3)包煎 (4)另煎 (5)烊化 (6)沖服 (7)煎湯代水 【常考點(diǎn)】 常考具體某藥的煎煮法。所以需要熟悉各種特殊煎煮法中常涉及的藥物。總結(jié)如下: 1)先煎:貝殼、礦石類藥物。水牛角、生石膏、生磁石、珍珠母、龍骨、石決明、龜板、鱉甲、牡蠣、代赭石、附子、川烏、生自然銅等。 2)后下:芳香類。薄荷、生大黃、砂仁、白豆蔻、肉桂、沉香、番瀉葉、鉤藤、魚腥草、青蒿等。 3)沖服:芒硝、竹瀝、琥珀、沉香粉等。 4)泡服:番瀉葉。 5)不入煎劑:雷丸、琥珀、蘆薈、朱砂、牛黃、開竅藥(麝香、冰片、蘇合香、蟾蜍) 6)只外用,不內(nèi)服:升藥、爐甘石、土荊皮等。 7)入丸散:麝香、冰片、蘇合香、蟾蜍、朱砂、牛黃、琥珀、蘆薈、巴豆、馬錢子、雷丸、羚羊角、血竭、甘遂、雄黃、硫黃、砒石、鶴草芽等。 9)包煎:車前子、海金沙、蒲黃、五靈脂、枇杷葉、滑石、旋覆花、葶藶子、赤石脂、辛夷等。 10)另煎兌服:羚羊角、人參、西洋參等。 11)烊化兌服:阿膠、鹿角膠、蜂蜜、飴糖等。 12)制霜內(nèi)服:巴豆。 13)煎湯帶水:黃土、灶心土、玉米須、絲瓜絡(luò)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