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釀的酒出品 文編輯/留凌軒 王朔曾在《我看金庸》一文中,評價武俠小說是不入流的,不屬于文學的范疇,他還評出了當時的四大俗,分別是瓊瑤小說、成龍電影、四大天王和金庸武俠。對于王朔的觀點,你認同嗎? 暫且拋棄王朔的《我看金庸》不提,說起武俠小說,人們想到最多的是武俠小說的四大宗師,分別是金庸、梁羽生、古龍和溫瑞安。這四位武俠小說家所寫的武俠,大多數(shù)是長篇武俠,而且寫下的武俠字數(shù)較多,尤其是溫瑞安,寫到現(xiàn)在所有作品加起來,已經(jīng)超過了2000萬字了,一共寫了近700部武俠。 金庸的武俠,受眾較多,曾經(jīng)流傳著“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武俠”的說法。金庸一共寫了十五部武俠小說,“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是十四部長篇,除此之外,還有一部近兩萬字的短篇武俠《越女劍》 金庸武俠中的絕頂高手,總是很少出手,或者展現(xiàn)武功,點到為止之后便拂袖而去,例如倚天中的張三豐、神雕中的獨孤求敗,射雕中的斗酒僧。 老舍便是武俠小說中的絕頂高手,《斷魂槍》是老舍在1935年所創(chuàng)作的一篇武俠短篇小說,該小說五千字,塑造了一三個人組成的江湖?!稊嗷陿尅返膭?chuàng)作,還有這樣一段故事:1935年時,老舍在齊魯大學任教,因為身體不好,拜一位拳師學習武術,為此,老舍寫了一部十萬字的《二拳師》。這部《二拳師》遲遲沒有發(fā)表,因為被老舍拿來“壓箱底”了,終于有一天,想起了這部小說,老舍將十萬字的《二拳師》,精簡為五千多字,它便是《斷魂槍》了。 斷魂槍的故事簡單,但是情節(jié)曲折,而且寓意頗深。這部武俠的時代背景是清朝后期,書中的主角,名叫沙子龍,沙子龍是“五虎斷魂槍”的傳人,開了個鏢局,幫人護送財物,途中沙子龍也為民除害,殺了許多的悍匪,因此他被尊稱為“神槍沙子龍”。 西方用戰(zhàn)艦和大炮,打開了清朝的大門,西方列強入侵之后,鏢局的生意慘淡,沙子龍被形勢所逼,將鏢局改為了飯店,白天開飯店,晚上則練習“五虎絕魂槍”,沙子龍從未忘記家傳武術,但是他卻不想將這門武術傳承下去,所以他不想收徒。 另外兩個主角,便是王三勝和孫老者。 王三勝本是沙子龍飯店的一員伙計,沙子龍并沒有教他厲害的“五虎絕魂槍”,而是教了他一些三腳貓功夫,王三勝憑借著這套功夫,曾在街頭上賣藝。王三勝此人喜歡夸口,然而他向看客夸耀的,不是自己的本事,而是“神槍沙子龍”的英雄事跡,總而言之,王三勝是以沙子龍為傲的。 孫老者,他并不是傳統(tǒng)武術的熱衷者,他更喜歡新式武術。孫老者自以為輕功了得。本來他與另外兩位主角沒有絲毫瓜葛,然而一場比武,讓劇情發(fā)生了變化。 孫老者挑戰(zhàn)正在賣藝的王三勝,并用新式武功打敗了王三勝。王三勝雖然認輸了,但是并不服輸,因為他背后還有沙子龍。王三勝帶領孫老者前去挑戰(zhàn)沙子龍,就在兩人前往沙子龍飯店的途中,還較量了輕功,而孫老者引以為傲的輕功,卻輸給了王三勝。 最后的結(jié)局,是無論王三勝和孫老者怎么絞盡腦汁,沙子龍都不應戰(zhàn)。而此時的王三勝,極為失望,他認為沙子龍是懦弱了。因此,他以后賣藝,從不再吹噓沙子龍的武功有多厲害,從引以為傲,變成了引以為恥。 老舍的這部《斷魂槍》,武俠的味道極其豐富。而這部僅僅五千字的短篇武俠,所隱喻的主題,卻遠遠超過了武俠的范疇。 例如,沙子龍不再傳承武術,意味著當時正處風云際會的時代,空有一身武術,根本救不了民族。而王三勝的夸口,預示著盲目自大,孫老者并不執(zhí)迷于傳統(tǒng)武術,代表著自我批判。最后新武術戰(zhàn)勝了傳統(tǒng)武術,也意味著僅僅以老牌號自傲,固執(zhí)拒絕進步,只能自取滅亡…… 總而言之,這部《斷魂槍》,將半殖民地半封建時的社會現(xiàn)實,展示得淋漓盡致 您的支持就是,點個在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