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釀的酒出品 文編輯/留凌軒 崔顥的《黃鶴樓》,是詩仙李白都為之叫板的一首詩,話說當(dāng)年李白也登上了武漢黃鶴樓,在黃鶴樓上放眼望去,極目千里,為眼前的良辰美景所打動,李白想題詩一首,就在落筆之際,想起了崔顥也登過黃鶴樓,也寫了一首詩叫《黃鶴樓》,李白反復(fù)欣賞崔顥的《黃鶴樓》,不由得頓足嘆息,因為他想寫的,都被崔顥寫完了,只能將到嘴邊的詩意,又咽回去了。 總該留下點什么吧,不然黃鶴樓豈不白登了!李白越想越覺得心中窩火,寫下了很”暴力“的一句詩后擱筆而去:“兩拳打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離開了黃鶴樓后,李白還是氣不過,特意去了一趟鸚鵡洲,寫了一首《鸚鵡洲》,叫板崔顥的《黃鶴樓》,寫了《鸚鵡洲》還不解氣,率先登上了崔顥沒有去過的鳳凰臺,寫下了一首《登金陵鳳凰臺》。 崔顥是”此地空余黃鶴樓“,李白是”鳳去臺空江自流“,崔顥是”芳草萋萋鸚鵡洲“,李白是”一水中分白鷺洲“,崔顥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李白則是”長安不見使人愁“ 句句爭鋒相對,崔顥和李白誰更勝一籌?只能說神仙打架,不分千秋。 其實崔顥的《黃鶴樓》中,有一句詩被讀錯了,”昔人已乘黃鶴去“,其實應(yīng)該是”昔人已乘白云去“。 最早收錄《黃鶴樓》這首詩的,是開元年間的《國秀集》,在最初版本中,都是明文記載著“昔人已乘白云去”。 人們之所以傳成“襲人已乘黃鶴去”,是被金圣嘆給誤導(dǎo)了,金圣嘆在編寫《唐才子傳》時,就曾對“昔人已乘白云去”提出自己的見解,認為如果昔人已乘白云去,那空留的應(yīng)該是白云樓,而不是黃鶴樓,所以應(yīng)該是”昔人已乘黃鶴去“才比較合理。 由于金圣嘆的名聲實在是太大了,清朝乾隆年間的沈德潛在編排《唐詩別載》和康熙年間的蘅塘退士在編排《唐詩三百首》時,都采用了金圣嘆的說法,從此以后,”昔人已乘黃鶴去“便深入人心,改不了口了。 就像是”四大名著“,四大名著這一說法,并不是由來已久的,而是1951年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提出的,到了八十年代,四大名著的說法才廣泛流傳出來,如今說道四大名著,人們會不約而同地想到西游記、水滸傳、三國演義和紅樓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