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1747次 相關新聞背景不用我再行贅述了,我相信“廣院孺子?!惫娞柕淖x者們早已養(yǎng)成了關注時事閱讀新聞的好習慣,更別提正在參加藝考的準傳媒人了。這件事的諸多特殊性,使得它毫無疑問將會出現(xiàn)在藝考即興評述的考場中,我給這條新聞的重要程度標記為五顆星!(敲黑板)必考必考必考啊,同學們。 在今天的公眾號文章里,我會把這條新聞的特殊性解讀給同學們,并且也會比較詳細的給出我想到的幾個評述方向,供大家參考。 觀點一 正人者,先正己 這個屬于最常見的觀點了,但在常見之中,依舊隱含著很多人會錯失掉的評述解讀點,即: 新聞當事人是老師——新聞當事人是一所小學的老師——新聞當事人是一所小學負責教導工作的老師——新聞當事人是一所小學負責領導教導工作的老師。 以上的四重推進,你能感受到什么?能不能在大腦中馬上產生這樣的邏輯解讀—— 新聞當事人不是一個普通的教師,她來自一所小學,而小學正是培養(yǎng)一個人形成三觀最初意識的地方,一個人幾乎所有的好習慣都和小學階段受到的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而新聞當事人更是任職于“教導主任”,負責督導全校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開展與考核。也就是說,平常教孩子們如何“遵守規(guī)范”的人,卻在個人的社會生活中針對“守規(guī)矩”的考試中拿了低分,試問,這樣背景下的新聞當事人和新聞事件,怎么會不受關注? 不守規(guī)矩的人太多了,我相信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會遇到很多,排隊加塞、開車亂并線等等,為什么這件事尤其受到了全國范圍的關注?
以上,從“這件事為什么廣受關注”出發(fā),從原因層面進行了剖析,雖然源自傳統(tǒng)觀點,但也有新的解讀。在考場中可以酌情進行使用。 觀點二 輿情重于泰山 “輿情”一詞對于藝考階段的學生來說會稍顯陌生了些,簡單地說,不如就理解為大眾對某個新聞事件產生的輿論反應吧。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網絡輿情開始越來越多的走上大眾傳播的主舞臺,彰顯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相比以往的新聞事件,“高鐵扒門”在當事人所在單位的輿情管理和危機應對工作中是有著較大的討論價值的。我們回到新聞事件中——當新聞視頻和新聞事件被網友爆出,迅速傳播,引起關注——也就是新聞輿情形成后,只過了區(qū)區(qū)五小時,新聞當事人所在單位即通過互聯(lián)網發(fā)出第一篇新聞稿對網絡輿情進行響應,以通告的形式告知網友新聞當事人已被停職接受調查,并給出了初步的解決方案——成立事件調查處置小組,責成當事人立即停職檢查;勒令所屬小學就教師隊伍建設作出深刻檢查,深入調查事件原因。 五小時,同學們可能覺得時間已經很久了,其實不然,大家要知悉,事業(yè)單位一項公開決策的產生有其必須的討論流程,需要逐級上報,這個流程往往需要數(shù)天甚至數(shù)周。五小時,從發(fā)現(xiàn)輿情熱點到形成決議、正式發(fā)布,這個想響應時間已經相當迅速了。 為什么要花費諸多筆墨和大家聊到網絡輿情,因為這是時下最前沿也是最受關注的新聞傳播領域的熱點概念,而且它的影響普遍存在—— 前不久的“雪鄉(xiāng)”宰客新聞里我們能夠看到網絡輿情——雪鄉(xiāng)主管部門在整頓大會后發(fā)布的會議紀要第一條就是:在今后的工作中要重視輿情;仍在發(fā)酵中的嘻哈歌手不當言行新聞事件,更是因為主流媒體大V罕見的齊齊發(fā)聲、與歌手粉絲在網絡平臺的論戰(zhàn),形成了一次全民關注的網絡輿情熱點。 來,跟考官談談“網絡輿情”,敢不敢?什么叫高大上的評述?這就是。 觀點三 網絡,應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這兩天已經有一些媒體開始著文談及這一點。 陳凱歌的《搜索》是很多人在回答互聯(lián)網、網絡輿論話題時會引用的一部電影。我們會看到,原本不起眼的一件小事,經過網絡的發(fā)酵,會帶來摧枯拉朽的力量。相反的,一個未經核實的事情,經過互聯(lián)網的無限放大和傳播,也會給新聞真相、新聞當事人帶來毀滅性的打擊。 網民們在對他們認定的壞事件、壞人物進行“人道主義懲罰”時,其中的“度”由誰把握?在事件醞釀和爆發(fā)的初期其實這個度很難把握,這也印證了“互聯(lián)網傳播在最初階段的無序性”這一特性,主管部門往往也只能在網絡輿情到達一定程度時才會關注并介入到事件當中,進行引導??墒?,往往以網民為主體的互聯(lián)網輿論在最初的輿論爆發(fā)中已經對新聞當事人進行了主觀的判斷,做出了“道德審判”,甚至采取實際行動—— 人肉姓名、爆料工作單位家庭住址;去單位官微開帖或直接打電話給當事人進行謾罵。 在這個過程中,難免會產生三個問題:
這就是我能想到的第三個觀點,要謹防互聯(lián)網“輿論審判”的濫用與擴大化。 以上三點,任君享用。 喜歡的話請不吝賜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