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10-27 晴 人在前進的過程中,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事,主要面臨的是兩個方面的,一是做事方面的,二是做人方面的。 事情做不好,可以通過向別人請教、學習借鑒,一般都可以解決。 唯獨做人,也就是與人相處最麻煩,事大多是固定的,人的主觀能動性非常強,時刻都處在變化之中,讓人捉摸不透,有人就發(fā)出了感慨:人心難測?。?/p> 最近,有幾個讀者都和我交流了這個話題,他們在工作中遇到了煩心事,在我看來,就是在與人相處上沒切入到核心,讓自己處處陷入被動。 人與人相處難嗎? 說不難? 那是不可能的! 到底難在哪里? 絕大部分人與人交往,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這樣就很容易以自我為中心,大部分人總想把自己的觀點強加在別人身上,不管別人是否需要,不管別人是否愿意接受。 有這種狀況的人都很委屈,他們會私下抱怨:我對他這么好,他咋就不領情呀? 有的不但不領情,還差點反目成仇。 這個時候,我會打一個比方,一個人剛從沙漠里逃出來,你給他燕窩、金銀珠寶、山珍海味,對方一點都不領情,還會氣憤的說:你想害死我啊,沒看到我剛從沙漠走出來嗎,你想噎死我啊? 其實,他需要的東西很簡單,一杯溫水足矣。 給對方想要的,而不是你有的。 你有什么不重要,對方想要什么才重要。 我看很多人說話也一樣,一張嘴就如黃河之水泛濫,滔滔不絕,如長江之水,一發(fā)不可收拾。 為什么很多人說話下面的人都不愿意聽? 都是講自己想說的,而不是講對方想聽的。 你會講什么不重要,你能講什么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對方想聽什么。 講對方想聽的,而不是自己想說的。 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在人際關系相處中,你就會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一個對大家有幫助的。 說話的目的是什么? 是不是為了把話說完? 有時候說完就等于玩完。 是不是為了把話說精彩? 有時候越精彩越沒人聽,因為你講得再精彩,和我有什么關系? 是不是為了把話說全? 有人生怕遺漏一點,一咕嚕全講出來,發(fā)現啥用都沒有,有時發(fā)現點到為止,效果卻出奇的好。 說話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讓對方采取行動! 如果你說了話對方沒行動,就代表那是廢話,要立即閉嘴。 說話也是一種生產力,說的好用一張嘴就能收錢,這樣的案例在互聯網時代不是比比皆是嗎? 講什么樣的話對方才會采取行動? 天底下只有一個方法可以影響人,就是提出他們的需要,并且讓他們知道怎樣去獲得。 簡單的理解,就是講對對方有用的、有幫助的話,對著對方的需求講,這樣講完,不用你說,對方自己都會行動,而且是積極主動的行動。 這也是人性,無論做什么,都是經營人,產品都是媒介,經營人就是對接人的人性,當你把人性觸摸清晰后,想與人交往就不難了。 比如,有讀者問:和同事怎么相處? 我就會問,大家想一想,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一個現象,同事間的關系,你不行,別人不屑跟你玩,你太厲害,別人不愿意跟你玩。 你表現的太差勁,別人覺得你不行,跟你玩沒啥價值,都是浪費時間。 但是當你足夠優(yōu)秀的時候,你就想,我這么優(yōu)秀,一定會有不少人跟我交往吧? 事實并非如此,別人覺得你太優(yōu)秀,他夠不著你,他覺得在你的面前太渺小了,有時候甚至很自卑,你的出現讓對方覺得自己不行,他就會遠離你,甚至當你混的不好的時候,還會有人落井下石。 很多人遇到這些事很苦惱,都會抱怨說,我又沒得罪他,他干嗎要這樣對我? 其實不是他要這樣對你,是人性就是如此,你觸犯的不是他,而是他人性最深處的那根弦(敏感點)。 一般有讀者有這個問題,我都會給他講個小故事,我不喜歡講道理,而喜歡分享體驗,人不會因為道理而改變,人的改變都是因為觸動,包括學習知識也一樣,你從書本上或視頻學到的都是結論。 無論是多好、多有價值、多神圣的結論,你都用不出來,你只是覺得挺好的,但用的時候,發(fā)現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兒。 只有你聽完后體驗到、觸摸到的,你才會用得出來,用多了,才會熟練,才會產生無與倫比的力量。 這個故事特別有意思,說的是有三種動物,雞、火雞、鴕鳥,共同生活在一個動物園里,因此,難免在相遇之際相互端詳一下,比比個頭大小。 如果是兩只雞相遇,雙方的印象大概是這樣:你比我要小。 如果是一只雞與一只火雞相遇,火雞會認為自己比雞大得多;而雞則會認為,咱們的個頭差不了多少。 如果是一只雞與鴕鳥相遇,雞一般都會承認對方的個頭確實比自己大。 一只年老而覺悟了的雞,得出兩點認識:第一,在缺少比較的情況下,很容易高估自己。第二,想要開眼界,就不能一生一世總在雞群中相望。 那只鴕鳥則感慨道:如果要想獲得別的動物許可的優(yōu)勢,需要比它們高出許多許多。 如果你不想被同事妒忌,你就得付出十倍、百倍、千倍,甚至萬倍的努力,你和同事如果只有一點差距,大家都會嫉妒你。 人性有個弱點,都希望自己比周圍人過得好一點點,無關道德,這就是人性,幾乎人人都是這樣想的。 人性無法征服,只能滿足。 都說槍打出頭鳥,如果你是白天鵝和禿鷲,它們可以飛越世界屋脊珠穆朗瑪峰,如果你能飛這么高,別說槍打不到你,估計高射炮都拿你沒轍,這時大家不會再妒忌你,反而會主動靠近你,與強者為伍也是人的本性。 絕大部分總說有人妒忌自己,那只能說明你還不夠高(卓越),還跟別人相差不大,當你有這種差距的時候,你換來的不是妒忌,而是崇拜和尊崇。 孫子兵法有句叫“圍軍必缺”,就是包圍一個軍隊,留一個缺口。 如果你做人、說話、做事都很圓滿、很完美,對方會想盡一切辦法找你的缺點和漏洞,他不是故意找茬,而是人性就是這樣,他怕身邊、生活中出現一個這么完美的人,他就覺得自己無法存在,他找你的漏洞,只是為了給自己找平衡,讓自己有存在感。 你不需要什么都完美,只需要在核心點上超過周圍的人,其他外圍表現出都好像不如別人。 人生存在只需要在一點上優(yōu)秀即可,也就是在你的領域達到絕對高度,其他隨意就可以,很多人以為我懂很多,其實和我交往的人就懂,我在很多地方都是很無知的,我也不想懂,這些不懂的,我都是問那些懂的人。 給大家留下空間,凡是你的存在給別人帶來了壓力,你就很快毀滅。 如果你的存在給別人帶來輕松和快樂,你就會生生不息。 感謝轉載和分享,一鍵轉發(fā),可能正好幫助一個需要幫助的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