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信每一個哄孩子睡覺的父母都會經(jīng)歷這樣的對話——

我們都知道動畫片當(dāng)中的很多人物其實都是虛擬的,現(xiàn)實生活當(dāng)中并不存在的,如豬八戒,孫悟空,鋼鐵俠等等。然而在孩子看來卻不是這樣,被童話故事、動畫片圍繞長大的他們,會認為很多物體都是具有生命的。就像很多孩子會對著玩具說話,怕黑也是因為在孩子心里黑暗本身也具有靈魂,更會“攻擊”他們,即使父母一再向孩子強調(diào)屋子里什么也沒有,可孩子依然會害怕。這種心理也被稱為“泛靈現(xiàn)象”,多發(fā)生在2-3歲的孩子身上,雖然這種心理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想象力、大腦空間潛能乃至情商,但同時也讓孩子不由自主的心生恐懼。 年紀越小的孩子越會對光怪陸離的事情信以為真,一點風(fēng)吹草動都會驚嚇到他們,看著黑漆漆的床底、遮蓋嚴實的窗簾,根本不敢入睡。不少父母會說,這有什么的,等孩子年紀大點自然就好了。誠然,如果不接觸太多不好的畫面,不少孩子的確會慢慢膽子大起來,但誰又能保證孩子不會受到外界的影響呢。有段時間,朋友的孩子已經(jīng)5、6歲了,突然變得特別怕黑,晚上睡覺前不敢喝水,因為害怕半夜起來上廁所。一問才知道,原來是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看了恐怖片,恐懼感被他的想象力進一步放大,以至于他總在擔(dān)心黑暗中會像電影里那樣突然竄出來什么東西。 而此時的孩子最需要的就是來自父母的安全感,但這種安全感光是一句“別怕”還遠遠不夠,更需要父母引導(dǎo)孩子,讓他把害怕的事說出來,讓他對自己的恐懼多一些了解。承認孩子恐懼的事物代表相信他,讓孩子認為你跟他是同一個頻率的“伙伴”,再跟他討論究竟害怕的是什么,孩子的恐懼才會因為你的接受得到釋放。可有些孩子本是天不怕地不怕的性子,卻被父母幾句話嚇唬怕了,怕黑不僅來源于想象的恐懼,還有身邊親人的傷害。 這類語言通常都是很奏效的,孩子每晚躺在床上總是會不自覺地想象大灰狼的樣子,越想越怕,關(guān)燈睡覺的時候,習(xí)慣蓋住頭,甚至夜里睡覺還會做噩夢。 大人們的隨口一句恐嚇,可能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都會在孩子心中埋下一顆不安的種子。這種來自親人半開玩笑式的嚇唬行為就是“低溫燙傷”,看似并不嚴重,但卻讓孩子每天都覺得身邊是不安全的,這其實是很痛苦的體驗。也許有一天大人的謊話會被戳穿,但孩子的恐懼卻不會消散。 浙江寧波的一名女童獨自出門找媽媽時迷了路,當(dāng)好心的民警前來幫忙時,女孩卻見到民警就跑,又哭又躲,直喊——經(jīng)過仔細詢問,果然,孩子的父母經(jīng)常用“不聽話就讓警察叔叔把你帶走”之類的話嚇唬孩子。這還算是好的結(jié)局,曾經(jīng)有一個新聞同樣報道了一個女孩走失的消息,但不同的是這個女孩是被人販子拐走的。 女孩和父母在超市走散了,正要大哭就被一個陌生阿姨抱起來。她很害怕,剛想哭,人販子就嚴厲地跟她說:“不許哭,再哭就讓警察把你抓走!” 這句話也是女孩母親最常對她說的。這也讓女孩一直懼怕警察,從而乖乖閉上了嘴巴,失去了引起公眾注意并救助的唯一機會。孩子還小,就是和他開一個玩笑,還至于這么當(dāng)真么?以嚇唬換來的孩子“聽話”與“好玩兒”,往往是以孩子自信心與安全感的喪失為代價。 經(jīng)常遭受到嚇唬與恐嚇的孩子,更易產(chǎn)生“社交恐懼”,對他人難以抱有信任,對自己則充滿自卑心理。而“爸爸媽媽不要你了”,“再鬧我就不愛你了”等等大人帶有恐嚇性的言辭,則會直接疏離親子之間的關(guān)系。一句“再鬧爸爸媽媽就不愛你了”,背后的潛臺詞是“爸爸媽媽愛你,前提是你要聽話”。當(dāng)父母原本無私的愛與條件掛鉤,變成讓孩子服從自己的籌碼,孩子從父母身上獲得安全感更是無從談起。如果你覺得這樣說就太過了,孩子哪這么脆弱哦。殊不知,每一次的嚇唬背后都是對孩子心理的一種暗示。 在心理學(xué)上,“翁格瑪麗”效應(yīng)就是指孩子在心理上認可了某種心理暗示,就會不斷地往這種形象上去靠攏。父母的否定、打擊、批判,會給孩子消極的心理暗示,并轉(zhuǎn)化為孩子“內(nèi)在的批判聲音”,形成強大的“反自我”意識。曾看過一個法國拍攝的公益短片,可以讓觀眾認識到父母的語言暴力有多傷人。片中的主人公都已經(jīng)步入中年或是老年,然而他們對年幼時父母說過的那些刺耳的話語,仍然記憶深刻: 片中的主人公在回憶這些話時,無不暴露出憤怒與無奈,雖然事情已經(jīng)過去了幾十年,但是這些話語卻一直伴隨他們的成長。當(dāng)孩子說怕黑,父母卻說孩子“膽小鬼”,那么,孩子便會認定自己是膽小的,對一切都是恐懼的。 而正確的態(tài)度應(yīng)該是陪伴孩子,和他聊一聊自己的過往經(jīng)歷,或者用繪本幫孩子戰(zhàn)勝恐懼。父母的陪伴不僅能建立他們內(nèi)心的安全感,而且在陪伴的過程中,我們通過溝通幫助他們樹立好心態(tài)。聊一聊爸爸媽媽小時候也因為害怕發(fā)生過的糗事,可以讓孩子明白并不是他一個人怕黑,將怕黑這件事正常化。而用繪本幫助孩子認識恐懼則更為有效,因為幼兒時期的孩子很喜歡聽父母講故事,因此,念繪本自然而然地就成為幫助孩子克服恐懼的一個好工具。 比如在繪本《各種各樣害怕》里,就告訴孩子,恐懼是一種很正常的情緒,不僅是你,爸爸媽媽、叔叔阿姨、每個人都有。有人怕黑、有人怕水、有人怕蛇、有人怕獅子等等,當(dāng)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害怕的東西時,就不會感到自卑和緊張。類似的繪本還有《我好害怕》《我怕黑》《小老鼠的漫長一夜》《我要來抓你啦》《弗洛格嚇壞了》《勇氣》《鴨子騎車記》等等。認同孩子的恐懼,理解他們的感受。父母的接納和認可,對于消除孩子的恐懼很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