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元祀,BC.1063年,《周書》:“紂王元年,初封九侯,西伯為昌”。兩人同元。 文王三祀,BC.1061年,有雀生鹯。 文王四祀,BC.1060年,大蒐于黎。作炮烙之刑。 文王五祀,BC.1059年,夏,筑南單之臺。雨土于亳。 文王六祀,BC.1058年,西伯昌初礿于畢。 文王九祀,BC.1055年,紂王師伐有蘇,獲妲己以歸。西伯為紂作瓊室,立玉門。 文王十祀,BC.1054年,夏六月,王畋于西郊。 十 七 祀,BC.1048年,西伯昌伐翟,冬,王游于淇。 二十一祀,BC.1044年,春正月,諸侯朝周。伯夷、叔齊自孤竹歸于周。 二十二祀,BC.1043年,冬,大蒐于渭。 二十三祀,BC.1042年,庚子朔,九州之侯咸格于周,西伯昌諫紂“殷鑒不遠(yuǎn),其在夏時(shí)”,紂怒而囚西伯昌。 二十八祀,BC.1036年,紂因受周賄賂而釋西伯昌。諸侯迎西伯歸于程,作《程寤》。 二十九祀,BC.1035年,寤,醒悟,文武制命,韜光養(yǎng)晦,作滅商的長期計(jì)謀戰(zhàn)畧。 三 十 祀,BC.1034年,春三月,西伯率諸侯入貢。 三十一祀。BC.1033年,西伯昌治兵于畢。得呂尚以為師。 三十二祀。BC.1032年,五星聚于房,有赤烏集于周社,密人侵阮。西伯帥師伐密。 三十三祀。BC.1031年,密人降于周師,遂遷于程。王錫命西伯昌得專征伐。 三十四祀,BC.1030年,周師取耆及邘,遂伐崇,崇人降。冬十二月,昆夷侵周。 三十五祀。BC.1029年,周大饑荒。西伯宅程三年作《小開》、《大匡》,后自程遷于豐。 三十六祀。BC.1028年,春正月,諸侯朝于周,遂伐昆夷。西伯昌使世子發(fā)營鎬。 三十七祀,BC.1027年,周作辟雍。 三十九祀,BC.1025年,大夫辛甲出奔周。 四 十 祀,BC.1024年,周作靈臺。王使膠鬲求玉于周。 四十一祀,BC.1023年,《竹書》春三月,西伯昌薨?(周文王葬畢,畢西于豐三十里)。 文王元年,BC.1022年,歲在己未,四十二祀文王受命改元,斷虞芮之訟。 文王二年,BC.1021年,紂敕命西伯昌得專征伐。春,大閱兵。峣山崩。伐犬戎。 文王三年,BC.1020年,西伯發(fā)伐黎。伐密須。 文王四年,BC.1019年,內(nèi)史向摯出奔周。敗耆國。 文王五年,BC.1018年,伐邘, 文王六年,BC.1017年,伐崇侯虎。而作豐邑,自岐下而遷豐。 文王七年,BC.1016年,辟位:實(shí)記七年崩,臨終作《文儆》、《文傳》,子發(fā)繼為西伯。 文王八年,BC.1015年,踐位:舉喪第二年, 文王九年,BC.1014年,載挌:載入史冊,虛紀(jì)為文王九年,算在文王頭上。上祭于畢, 文王十年,BC.1013年,三年喪畢,西伯發(fā)元祀,作《柔武》天命未至,周師渡盟津而還。 文王十一年,BC.1012年,西伯發(fā)二祀,作《小武開》。 文王十二年,BC.1011年,西伯發(fā)三祀四月在鎬,立后嗣,屬小子誦,作《度邑》《武儆》《寶典》《鄷諜》《寤儆》《武順》《武穆》。 文王十三年,BC.1010年,西伯發(fā)四年作《文政》《和寤》,“周歷十二月戊子周始伐殷,后三日得周正月辛卯朔”。王囚箕子,殺比干,微子出奔。庸、蜀、羌、髳、微、盧、彭、濮從周師伐殷。 文王十四年,BC.1009年,周歷二月初四甲子日《克殷》,武王《大聚》,作大《匡正》《世俘》,是為紂王53年?!兑葜軙?作雒》:“乃歲12月武王崩鎬,次年6月葬于畢”。 注一:夏建寅,商建丑,周建子正,商之十二月,周正為一月。因三歷的不同,所以與《史記》有一年誤差。 注二:《史記》、《清華簡》皆定定王五十年,而《竹書紀(jì)年》錯(cuò)把文王受命年當(dāng)亡年,錯(cuò)定他在位只有四十一年! 注三:文中文王年,亦可武王年,昌為西伯時(shí),文王坐帳為帥,太公為軍師,而武王為大將軍,沖鋒在前,后人不必為他父子分家,強(qiáng)調(diào)是誰伐黎,伐密之類,上陣父子兵多的是。 注四:武王“乃歲12月武王崩鎬,而當(dāng)今“斷代工程”,斷定武王克商后又有四年,人死難復(fù)生,“工程”見鬼了!史中即便有四年,也是克商前的“西伯發(fā)四年”!《史記》:“二年崩”,原指伐紂年與克商年,而不是克商后,武王又有二年。 注五:《竹書紀(jì)年》:“湯滅夏以至于受,二十九王,用歲四百九十六年(始癸亥,終戊寅)。”此為殘簡斷句,496年此非商代總年,而是指成湯立至古公亶父在岐下立周,商已有496歷史!《竹書》遺漏了自古公至克商周人古公、季歷、文王、武王,四世114年歷史。所以對《竹書》既不能迷信,又不能輕易不信,如果真?zhèn)谓猿?,那么何處可尋真?所以?yīng)不但知其然,而更要知其所然,這才是研究考證“夏商周三代工程”的正確態(tài)度與方法,雖然很難很艱苦,但為求其真,不得不為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