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節(jié),是中國的感恩節(jié)。 這一天,感恩一切給予。 父母在世,我們永遠都是孩子。 無論我們長到多大,走了多遠,受了委屈的時候,第一件事就是想回家。 回到父母身邊,有一種安全感,彷佛一切都可以釋懷,一切都可以放下。 父母在,家就在。 古代有個孝子叫韓伯俞,他他的母親總是嚴厲地教導他。 待他長大成人后,依然如故。 有一次母親打他,以前從未哭過的他,突然放聲大哭。 母親問他:“為什么哭?” 他說:“從小到大,母親打我,我都覺得很痛,但是今天母親打我,我已經(jīng)感覺不到痛了,這說明我奉養(yǎng)母親的時間愈來愈短了,想到此我不禁悲從中來?!?/span> 父母的恩情,比山還高,比海更深。 可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所以,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別留下遺憾。 桃紅杏白梨花開,最美人間四月天。 今又清明,梨花風起,點點哀思。 清明節(jié),紀念祖先及離世親人,是傳統(tǒng)孝義的輪回,彰顯的是血脈的傳承和責任。 我們走到哪里都不要忘了,我們的根在哪里。 逝者已去,生者還有漫長的人生路要走,世事艱險,但不要忘了內(nèi)心的“清明”。 清明,掃墓祭奠,我們才會思考自己從何而來,將向何處。 人,不論偉大渺小,不論高貴卑微,終將歸于塵土。 可不知來處,怎會珍惜未來道路? 只有祭祖思源,不忘根源,才能生生不息,世代榮昌。 清明,不忘先人,也不忽略身邊人。 生前孝敬,勝過身后掃墓,清明燒紙,不如在世孝順。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盡孝一定要趕早。 曾有網(wǎng)友分享過自己的經(jīng)歷: 父母年老,體弱多病,為了不留遺憾,給父母在城里買了房子,每年都要開車帶他們出去旅行。 然而有一年,父親心臟病發(fā)作,住院治療。 父親病情一天天加重,他不由得抱頭痛哭。 因為父母在的時候,即便五十歲了也總覺得自己還是孩子,父母走了,感覺自己也老了。 父親住院治療半月,病情不見好轉(zhuǎn),只好出院在家休養(yǎng)。 雖然父親已不能自理,但是我們不嫌棄,哪怕生命只剩最后一天,都要讓父親有尊嚴的活著。 的確,父母還在,生命還有歸宿,也不用直面死亡;父母離去,生命就走在路上,再也無法躲避死亡。 所以,為人子女要明白,桌子上面放碗水,勝過墳前萬噸灰,對待父母,只有自己盡力了,人生才不會留下遺憾。 清明風至,人間皆清而明凈。 認知了清明,就懂得了人生。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父母是我們半程人生的領(lǐng)路人,在這半程人生里頭有他們在我的前面跑著、走著、護著。 可歲月不饒人,父母終將離去,沒有了他們的保護,我們只能自己直面生死。 父母健在的時候,我們即便受到了再大的傷害,還有一處居所可以容納我們。 但若父母離去,我們便是無根的落葉,只能夠隨風飄蕩。 曾看過這么一段話: “我相信每一個赤誠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許下'孝’的宏愿,相信來日方長,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錦還鄉(xiāng)的那一天,可以從容盡孝?!?/span> 可事實是,人與人相處的時間,遠比想象中短,過一天少一天,見一面少一面?!?/span> 不是所有話都來得及說,不是所有的夢都來得及實現(xiàn),不是所有遺憾都有機會彌補。 有時候,一個轉(zhuǎn)身就是永遠?!?/span> 所以,能握緊的別放手,能兌現(xiàn)的就別等下次再見。 一年一清明,一歲一追思。 我們都是歲月的過客,即便世間沒有永恒,生命不能重來,也有綿延不息的愛與念,會在時間中永存。 愿每個塵世的親人歲月靜好,安然無恙! |
|
|